【大单元整体教学】2.8《我们来仿生》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2.8《我们来仿生》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来仿生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仿生学习和仿生实践,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模仿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功能,设计一种产品。 第一部分是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研究手臂的结构和功能。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先了解自己的手臂是如何动作的,再与假肢手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相似之处,最后自己动手做一只手臂模型。 第二部分做“保护色”游戏。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有些小动物,用其自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从而理解各种迷彩服的设计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避免被发现。 第三部分是阅读与交流,了解六足机器人的仿生案例;提出锥形瓶与烧瓶清洗问题,介绍了一种有创意的仿生设计。 拓展部分是亲自动手设计仿生物品。在前面的铺垫和模拟练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设计仿生用品。
2.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他们总希望能有更多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逐步建立起仿生的概念。对于生物与仿生物品在结构、原理上的联系都有所掌握,但又都还停留在了解层面,未能结合仿生学展开具体的实践,尝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成仿生产品。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人体手臂的结构和功能。 科学思维: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仿生产品。 探究实践: (1)能按要求制作手臂的结构模型。 (2)能通过对仿生产品的了解和分析,尝试进行仿生产品的设计。 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仿生产品的了解和分析,尝试进行仿生产品的设计。 难点:设计仿生产品。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制作手臂模型能根据手臂结构和功能制作手臂模型能基本能不能做“保护色”游戏能知道保护色的作用与启示能基本能不能六足机器人和河豚刷能了解六足机器人和河豚试管刷的独特仿生设计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教师活动1 1. 在科技小发明活动中,你的作品是模仿什么发明创造的? 2. 我们都是小小的工程师,能尝试模仿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功能,设计一种产品吗学生活动1 结合自己实际回答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的科技小发明谈起,帮助学生回忆是否在无意识中运用了仿生学知识。环节二:制作手臂模型教师活动2 1. 引导学生体验: 做手臂伸直和弯曲动作,观察肌肉、骨骼和关节是怎样配合工作的。 播放假肢工作动画演示与讲解。 2. 看图说说,手臂里有哪些骨骼?弯曲和伸直时,骨骼会发生怎样变化? 3. 人们根据手臂工作原理,发明制作假肢。观察假肢的结构和人的手臂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4. 假肢的外形、结构和人的手臂很相似,它的功能怎么样?(播放视频) 5. 如果让我们制作一个手臂模型,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工具? 6.讲解制作步骤 ①剪两块硬纸板,其中一块是另一块的两倍宽。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圆。 ②把剪圆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 ③用胶带将两根等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 ④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 播放视频。 7. 通过制作,说一说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学生活动2 做手臂伸直和弯曲动作,体会交流:弯曲,肌肉收缩;伸直,肌肉舒张。肌肉带动骨骼运动,关节也跟随着活动。 观看动画 弯曲时,桡骨和尺骨抬起; 伸直时,桡骨和尺骨放下。 都有上臂、前臂、肘和手 观看视频交流假肢的功能 硬纸板——长骨 对折的硬纸板——前臂的桡骨和尺骨 铆钉——关节 绳子——连接上臂与前臂的骨骼肌肉 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手臂模型制作 手臂运动是肌肉、关节、骨骼共同作用的结果。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研究手臂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三:做“保护色”游戏教师活动3 1. 找一找,图片中的小动物?它们的体色与周围环境有什么特点? 教师:动物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保护色) 2. 引导学生做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①分组给蚂蚱、蝴蝶、菜青虫、青蛙等小动物卡片涂上颜色,并剪下来。 ②在校园选择一条树丛边的小路,各组将小动物卡片沿途放在其中。 ③以正常速度走过这条小路,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卡片被发现得最少。 ④重走一遍这条小路,你能发现更多的小动物卡片吗? (2)温馨提示 ◆卡片可不能被其他物体遮盖。 ◆做好游戏分工:A组放置卡片,B组和C组搜寻;B组放置卡片,A组和C组搜寻;…… ◆在指定活动区域活动,听从指挥,遵守纪律。 (3)出示游戏记录单 3. 游戏讨论 在游戏中,哪些动物容易找到?哪些动物不容易找到? 教师小结:动物的保护色能帮助动物躲避敌人,保存自己。 4. 根据动物的保护色,人们发明设计各种迷彩服。 “迷彩”是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 这三种迷彩服(丛林迷彩、荒漠迷彩、海洋迷彩)分别在什么环境中不易被发现?学生活动3 学生用手指出,并回答:动物颜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 观看视频交流 到校园规定的地方,分组进行,搜集相关数据,做好记录 在绿荫环境中绿色的小动物,不仔细观察很难被发现。在颜色艳丽的花丛中,像蝴蝶这样颜色鲜艳的小动物很难被发现。 丛林、荒漠、海洋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有些小动物,用其自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从而理解各种迷彩服的设计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避免被发现。环节四:阅读与交流教师活动4 1. 六足机器人 六足机器人可轻松跨越森林、沙地、沼泽等特殊路面, 能够从事工程勘测、反恐防暴、军事侦察等难度较大或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播放视频) 阅读教材,六足机器人是模拟哪种动物发明创造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河豚刷 观察锥形瓶与烧瓶,用普通刷子清洗它们时会有什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一种挤压手柄可以使刷头膨大的试管刷。阅读教材它是模仿什么设计的?学生活动4 观看视频,了解六足机器人的结构与功能 模拟竹节虫、蚂蚁等,它们都是三条足为一组,以三角形支架结构交替前行。 锥形瓶和烧瓶内大口小, 普通刷子无法将其内部清洗干净。 阅读教材,回答:模仿河豚。河鲀又叫气鼓鱼,一遇到惊吓,身体就会迅速胀大好几倍,以吓退天敌。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了解六足机器人和河豚刷的仿生设计,为自己设计制作仿生作品做模范。
7.板书设计 我们来仿生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 亮亮还发现,蝴蝶在花丛中极不容易被发现,这是因为( ) A.蝴蝶的翅膀五颜六色 B.蝴蝶能将自己藏起来 C.蝴蝶的颜色能与环境融为一体 2. 有关假肢说法错误的是( ) A.假肢的灵活程度和手臂一样 B.假肢模仿了手臂功能 C.假肢模仿了手臂结构 3. 脚蹼是模仿( )的形态和功能而设计的。 A. 抹香鲸 B.鸭蹼 C.秃鹫 4. 做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时,材料与模拟对象对应相符的是( ) A.硬纸板模拟的是关节 B.绳子模拟的是骨骼肌肉 C. 铆钉模拟的是骨骼 5. 工程师借鉴昆虫的三角步态在稳定性、机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设计并制造了( ) A.三足仿生机器人 B.六足仿生机器人 C.八足仿生机器人 6. 分组给蝴蝶、菜青虫、青蛙等小动物卡片涂上颜色,并剪下来,选一条树丛边的小路,各组将小动物卡片沿途放在其中。我们以正常速度走过这条小路,会发现( )卡片被发现得最多。 A.蝴蝶 B.菜青虫 C.青蛙 7. 连线题。 六足机器人 河豚 试管刷 竹节虫 迷彩服 海豚 B超诊断仪 蝴蝶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B 6.A 7. 六足机器人 河豚 试管刷 竹节虫 迷彩服 海豚 B超诊断仪 蝴蝶 作业布置: 仔细观察周围的生物,思考它们能给你什么启示。试着模仿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功能,设计一种产品。(活动手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仿生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知道技术包括方法、程序和产品等;知道发明的常用方法,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发明,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如激光的发明)。 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②利用示意图、影像、文字或实物等多种方式,阐明自己的创意,初步认识设计方案中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三、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出常用的发明方法;能尝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装置,能进行模拟演示并简要解释如何提高效率。 能提出满足一定限制条件的简单工程问题,知道验收标准,了解设 计方案中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能基于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基于批判性思维评价并优化设计方案。能制作实物模型,并基于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仿生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人们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当中不仅适应了自然,而且其程度接近完美。仿生学就是试图在技术方面模仿动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和行为,创造出一系列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它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在各科学领域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仿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蓬勃的发展。它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本单元的设计就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仿生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工程和机械设计的再一次体验和更深入的研究,意在加强学生对工程和机械领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为接下来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打下基础。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探究、设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利用技术与工程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知道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知道简单工程存在一定约束条件及验收标准。 科学思维:具有基于事物的结构、功能等展开想象的能力,能运用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基于科学原理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影像、文字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 探究实践: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初步具有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问题和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的能力。 责任态度: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愿意调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就科学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活动。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 域”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生物的启示》《蛋壳与薄壳结构》《海豚与声呐》《我们来仿生》四课组成,这四课之间是总—分—总的逻辑关系。 第一课是“总”,向学生介绍仿生的概念;第二、三课是“分”,从具体案例探究中体会仿生的方法和价值,其中,第二课是蛋壳与薄壳结构的案例探究,第三课是海豚与声呐的案例探究;第四课是“总”,为学生创建仿生设计的平台,让学生在吸收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并不了解仿生的概念,但对仿生的应用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知道和使用过多种仿生物品,对这一领域充满好奇。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仿生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仿生制品。 科学思维:能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解释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尝试模仿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功能,设计一种产品。 态度责任:知道很多发明的原型来自自然界,对仿生设计产生兴趣。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讲述鲁班发明锯。伏羲发明渔网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故事导入,初步建立仿生制品与动植物形态结构的联系,激发探究兴趣和求职欲望。
任务2 名称:找一找相似处 对比几组图片,找找仿生制品与动植物形态结构上的相似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物品设计与动植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是人们受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启示设计出来的。
任务3 名称:蜂巢研究 活动一是阅读资料,了解蜂巢猜想;活动二是通过几种蜂巢形状对 比,让学生意识到正六边形蜂巢结构的优势所在,并从平面拓展到不同立体结构抗压能力的认识;活动三是交流生活中具有蜂巢结构的物体,以及它们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能多角度探究蜂巢结构的特点,知道蜂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任务4 名称:鱼的启示 找鱼和船各部分存在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交流,找出鱼和船各部分存在的对应关系,分析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之处,加深对仿生概念的理解。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补充一些人造物在自然界中能找到原型的案例,然后出示薄壳结构建筑物,让学生找原型,过渡到聚焦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并适当补充,开阔学生眼界。然后通过寻找建筑物在自然界中的原型,聚焦本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
任务6 名称:鸡蛋壳的形状特点 先观察鸡蛋壳形状特点,然后研究鸡蛋壳的精妙之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蛋壳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试着握碎鸡蛋、戳破蛋壳、用蛋壳承载重物等研究蛋壳的精妙之处,旨在发现蛋壳抗压能力的优势。
任务7 名称:蛋壳与拱 比较蛋壳和拱的外形,认识拱形建筑和建筑上的拱结构,测试拱的承重能力。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蛋壳和拱的外形,认识拱形建筑和建筑上的拱结构,并通过测试拱的承重能力,发现拱也具有抗压能力强的特点。
任务8 名称:薄壳结构与应用 阅读教材图文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人们受蛋壳启示发明了薄壳结构,并在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先播放海豚表演视频,勾起学生回忆;再播放海豚捕食视频,聚焦本课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海豚表演视频,引起学生对海豚的记忆,进而聚焦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任务10 名称:海豚游动实验 观看驯养员所做实验,在讲解科学家曾做过的实验,观察和认识海豚游泳和捕食的情况。阅读资料和知识卡片,知道什么是回声定位、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知道海豚游动和捕食时离不开嘴巴发出的超声波和耳朵接收放回的会声波,它是依靠回声定位进行游动和捕食。
任务11 名称:模拟海豚游戏 组织学生模仿海豚用嘴巴和耳朵相配合捕捉小鱼。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学生感受海豚利用嘴巴和耳朵捕食的情况,了解海豚游动躲避障碍物和捕食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回声定位对海豚生存的重要性。
任务12 名称:海豚的启示 阅读资料,了解人们利用海豚的回声定位所进行的的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海豚探路的原理,以及声呐、B超、雷达的工作原理。
第4课时 任务13 名称:我们来仿生 让学生谈谈平时参加科技小发明时,作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科技小发明谈起,帮助学生回忆是否在无意识中运用了仿生学知识。
任务14 名称:做手臂模型 观察手臂伸直与弯曲是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变化;对比假肢和手臂的相似点;提供材料,制作手臂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研究手臂的结构和功能。
任务15 名称:做“保护色”游戏 先观察动物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做游戏,进一步理解保护色的作用;最后回答人类的仿生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有些小动物,用其自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从而理解各种迷彩服的设计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避免被发现。
任务16 名称:阅读与交流 阅读六足机器人和河豚刷资料,思考它们仿生设计的妙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了解六足机器人和河豚刷的仿生设计,为自己设计制作仿生作品做模范。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生物的启示 1.找一找相似处 2.蜂巢研究 3.船的启示 第2课时:蛋壳与薄壳结构 1.观察鸡蛋壳形状特点 2.蛋壳与拱 3.薄壳结构与应用 第3课时:海豚与声呐 1.海豚游动实验 2.模拟海豚游戏 3.海豚的启示 第4课时:我们来仿生 1.制作手臂模型 2.做“保护色”游戏 3.六足机器人和河豚刷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生物的启示 1.知道蜂巢采用六边形结构是最少量材料造出空间最大、结构稳定、抗压能力强结构。(科学观念) 2.认识不同的仿生现象,意识到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科学思维) 3.能多角度探究蜂巢结构的特点,知道蜂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实践) 4.对仿生设计产生探究的兴趣。(责任态度) 第2课时:蛋壳与薄壳结构 1.知道薄壳结构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且轻便省料。(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蛋壳和拱形,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薄壳结构。(科学思维) 3.观察蛋壳,发现蛋壳的特点;尝试用握、戳等方式破坏蛋壳,直观感受蛋壳的稳固;通过拱形承重实验,知道拱桥的称重能力大于平桥。(探索实践) 4.了解拱结构、薄壳结构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责任态度) 第3课时:海豚与声呐 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了解超声波回声定位和无线电波反射定位的原理。(科学观念) 2.通过阅读和对比,发现海豚探路、声呐、B超、雷达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 3.在“海豚捉鱼”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模拟活动的特点。(探索实践) 4.分工合作,提升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态度) 第4课时:我们来仿生 1.知道人体手臂的结构和功能。(科学观念)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仿生产品。(科学思维) 3.能按要求制作手臂的结构模型;能通过对仿生产品的了解和分析,尝试进行仿生产品的设计。(探究实践) 4.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责任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亮亮看见一只母鸡正在孵小鸡,鸡蛋被母鸡压在身下却没有被压坏,这是因为( )。 A.蛋壳本身非常坚硬 B.蛋壳里面有小鸡支撑着 C.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2.下列纸拱中。最不容易变形的是( )。 A. B. C. 3.下列物品的设计,( )是受到蒲公英种子的启示。 A. 降落伞 B.雷达 C. 潜水艇 4.骑摩托车佩戴的头盔主要仿自( )。 A.蛋壳 B.海豚 C.蜂巢 5.挖掘机的液压动力部分可以伸缩,如下图,起到的作用和人体运动器官相似的是( )。 A.骨骼 B.肌肉 C.关节 6.在绿荫环境中,很难被发现的小动物是( )。 A.蜜蜂 B.菜青虫 C.七星瓢虫 7.下面三种迷彩服中,适用于陆军夏季作训服的是( )。 A.丛林迷彩服 B.荒漠迷彩服 C.海洋迷彩服 8.潜水艇能在海洋中上浮下沉,其仿生学原理是( )。 A.昆虫的翅 B.鸟的气囊 C.鱼的鳔 9.下列形状中,抗压能力最强的是( )。 A.正三角形 B.正五边形 C.正六边形 10.“蜂窝猜想”是由古希腊数学家( )提出的。 A.佩波斯 B.丢番图 C.毕达哥拉斯 二、判断题 1. 青蛙靠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来保护自己。( ) 2. 骨骼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骨骼的运动只依靠肌肉的牵引就可以完成。( ) 3. 人们受河触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像河触那样形状可变的试管刷子。( ) 4. 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密铺在一起。( ) 5. 雷达、飞机、机器人等都是模仿生物的设计品。( ) 6. 安全帽和国家大剧院都用到了薄壳结构。( ) 7. 雷达、B超的工作原理和海豚探路原理相似。( ) 8. 模仿昆虫三角步态的优势设计并制造了六足仿生机器人。( ) 9. 将一只红蓝相间的蝴蝶卡片粘在树干上,这样不易被同组成员发现。( ) 10. 人类在造船时,从鸟类身上得到大量发明创造的启示。( ) 三、连线题 将下列动植物与受到其启发而发明的物品连起来。 (1)蔷薇花刺 A.尼龙搭扣 (2)苍耳 B.飞机机身 (3)蒲公英 C.降落伞 (4)鸟的身体 D.塑料吸盘 (5)八爪鱼 E.带刺的铁丝网 (6)河纯 F.形状可变的试管刷 四、简答题 如图所示,现在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内部大量采用蜂窝结构,卫星的外壳也几乎全部是蜂窝结构。因此,这些航天器又称为蜂窝式航天器”,分析它们采用这种结构的主要原因。(至少答3点) 五、综合题 动植物的外形、结构为人类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原型,甚至动物们的行为也为人类的发明带来了启发。据此,请完成下面小题。 1.蝙蝠会利用回声定位进行捕食,如图,是蝙蝠捕食蝴蝶的原理示意图,②号箭头指的是( ) A.蝴蝶发出的超声波 B.声波接触蝴蝶后的回波 C.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2.深海里,海豚在捕食沙丁鱼时,即使遇上珊瑚礁群,照样可以畅游无阻,还能准确捕捉猎物,海豚拥有这种本领的主要原因是( ) A.这只是偶然现象 B.海豚的视力很好,能及时躲避 C.海豚利用回声进行定位躲避障碍 3.人们从海豚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B超诊断仪,B超诊断仪可以探查人体内部器官,它向人体内发出的是( ) A.X光 B.超声波 C.红外线 4.如题图,小科观察了手臂的结构与运动后,利用纸板、绳子等材料制作了一个手臂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纸板代表关节,铆钉代表骨骼,绳子代表肌肉 B.纸板代表骨骼,铆钉代表肌肉,绳子代表关节 C.纸板代表肌肉,铆钉代表关节,绳子代表骨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CAA BBAC CA 二、判断题 √ √ √√√√ 三、连线题 四、简答题 耗材少、容积大、抗压强 五、综合题 BCBC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仿生 蛋壳与薄壳结构 生物的启示 我们来仿生 海豚与声呐 总———— 分 ———— 总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