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名著复习《经典常谈》(考点回顾+ 练习检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中考名著复习《经典常谈》(考点回顾+ 练习检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名著复习《经典常谈》(考点回顾+练习检测)
一、考点回顾
(一)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二)内容梗概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三)写作目的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四)艺术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
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五)读经典的意义
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六)内容速读
1.《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4.《诗经》第四
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5.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失,《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
《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6.《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7.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其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8.《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9.《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绩,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者《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奉诏续写。
10.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11辞赋第十一
辞:《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运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表、刘向、王选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我“楚辞”。刘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向将这些东西编据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账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葡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药御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句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
12.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协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13.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二、练习检测
(一)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 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 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 ”,《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
(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一】中的“书”是指《 》,“小学”是指:
【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这部书”是指《 》。
2.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
3.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完成下面填空。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做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
《经典常谈》所讲的主要“经”书中,《 》和《 》也是史书。写《汉书》的四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班彪、班固,还有班固的兄弟 和曹大家的夫人 。
4.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上文中的“他”是 。“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派 。
(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5.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
【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1)【文段一】中始皇将文字统一为 ,而《史籀篇》里的文字被称为 。
(2)能体现书体“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的,除了正书简化为行书、草书外,还有哪些变化?
6.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
【文段二】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
文段中的“甲骨”中的“甲”是 ,“骨”是 ;“刻在甲骨上”的字叫作 ,这种断定吉凶的方法叫作 。
7.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足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表情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8.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文段一】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有二十九篇了。……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
【文段二】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A,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A指出。
【文段一】中的《书》就是“五经”中的《 》,其中,伏生的《书》被后世称为《 》,鲁恭王找到的《书》则被称为《 》;
【文段二】中的A是 (人名)。
9.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是 (填入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
(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中考名著复习《经典常谈》练习检测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朱自清 杨振声2.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3.史 经 集 子
(二)阅读理解
1.经典常谈 文字学 许慎 说文解字
2.(1)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2)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丽整齐。唐代以前的人崇尚骈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
3.尚书 春秋 班超 班昭
4.(1)苏秦 连横(2)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就是像苏秦一样的游说之士。
5.(1)小篆 大篆(或籀文)(2)小篆简化为隶书,隶书简化为楷书。
6.龟甲(龟的腹甲)牛骨(牛胛骨)甲骨文(或卜辞)卜法
7.《诗经》 重章叠句 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8.尚书 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王肃
9.(1)孔子 毛传(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