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校内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全卷共6页,两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0
A
A
b
C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25
26
27
28
B
D
D
C
8
C
C
B
A
B
A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说明g
历史学科专有名词、历史人名地名等错别字不得分)。
29.(8分)
(1)张骞
(2)示例1
同意。丝绸之路的形成是由于丝路沿线大国对中国丝绸的列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而建立
的。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方,西方的核桃、葡萄、香料、宝石等物品亦传
入中国,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东
西方的商贸之路,所以我同意小华观点。
示例2
不同意。丝绸之路使得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后来,往来于
丝绸之路的人们除了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条交通要道上。
因此,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人民的了解和人员往来,是连接东西方的友谊之路。所以我不同意小华观点。
示例3
不同意。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除了商人和士兵,也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
条交通要道上。当时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及四大发明和西方的佛教、音乐、舞蹈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
入彼此的国家和地区的,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认为古丝绸之路
是一条文化之路。所以我不同意小华观点。
示例4
不同意。兴起于汉代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不仅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往
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时中国的开
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及四大发明和西方的佛教、音乐、舞蹈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彼此的国家和地区的,
而频繁的人员往来也加强了东西方人民的了解和情谊,从而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因此,丝绸之路是
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所以我不同意小华观点。
评分说明:
(1)历史人物2分。写错字不给分。
(2)判断2分。理由4分(包含结论1分)。判断与理由不匹配的情况,从判断或理由中采取就高原则
给分。理由需利用材料信息,从两个层次或两个角度说明理由,不能出现史实错误,体现史论结合。一点2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校内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试卷
(全卷共6页,32小题,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的。
1.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
A.文字记载
B.民间传说
C.专家推测
D.考古发现
2.1921年发现的某处史前遗址,距今约70万年,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以及烧石、烧骨等。
据此可知,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期
B.新石器时期
C.农耕文明时期
D.奴隶社会时期
3.图1是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河姆渡遗址出士的双鸟朝阳纹线描山东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图1
A.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B.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C.远古居民的烧窑技术
D.河姆渡居民的雕刻技术
4.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5.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表领土的强大国家”。这说明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B.加速了西周灭亡C.扩大了统治范围D.发展了农业生产
6.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扩建自己的都城,如鲁都曲阜、秦都雍城,其规模不小于周
王都城洛阳,这体现了
A.王室衰微
B.政权林立
C.沉迷享乐
D.政治腐败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尤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现象应缘于
A.灵渠的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C.黄河的治理
D.长城的修筑
8.图2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该拓片反映了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图2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6页,第1页)
9.表1反映的主题是
表1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A.诸侯争霸
B.民本思想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C.百家争鸣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
D.远古传说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
10.2025年是农历乙已蛇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
“蛇”字,图3符合要求的是


A.金文
B.甲骨文
C.行书
D.楷书
1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图3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何尊
D.司母戊鼎
12.《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节律、气血盛衰顺应时序的变迁,是有节律地运行的,并
提出对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方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顺应自然
B.临床医学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13.“秦朝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这“印记”体现在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修建陵墓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D.兴办太学
14.与成语“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D.巨鹿之战
15.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却出现了历
史上第一个盛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分封制的进一步废除
B.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C.北方边境地区的巩固
D.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
16.图4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经济管控
B.颁布推恩令
辖那
封国
C.推崇儒学教有
人口
D.大举反击匈奴
图4
17.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
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主要作用是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6页,第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