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四川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轮 教材复习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一、我与社会 1.参与社会生
活的意义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
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
2.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 ①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
点”。
②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
身份。
3.为什么说个
人的成长离不
开社会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养成亲社会
行为的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
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我们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
己的过程。
③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
2.亲社会行为
的表现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3.怎样才能养
成亲社会行为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
③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④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探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024·盘锦模拟)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同学们拓展视
野,丰富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这表明(  )
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②中学生要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③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的 ④亲社会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养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研学旅行的作用,表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
社会,亲社会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养成的,①④说法正确;题干中未体现服务社会、人的身份在社
会关系中确定,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答案】 B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滁州三模)“一个人想要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
能。”鲁迅的话告诉我们( B )
①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③一个人的生产劳动
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④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B
2. (2024·玉林模拟改编)同学们前往达州红军亭,致敬革命英雄;参加达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
务项目,共建文明达州;华灯初上,探访宣汉之夜的烟火美食,感受经济发展……上述活动体现出
( C )
A. 社会生活仅提供物质支持
B. 这是了解社会生活的唯一方式
C. 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D. 积极融入社会,就能走向成熟
C
3. (2024·马鞍山三模)某班计划晒出一组“我在社会中的成长”的微镜头。以下微镜头符合的有
( B )
①参与献爱心活动,收获了他人的点赞
②积极参加义务劳动,锻炼了动手能力
③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了健康体魄
④通过宣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B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2024·乐山)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乡村踏青、企业研学、烈士陵园
祭奠英烈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 B )
①感受成就,珍惜幸福生活 ②正视不足,担忧前途命运 ③动手实践,掌握各种技能
④培根铸魂,涵养家国情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5. (2024·连云港)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这种经历有助于
( A )
7月16日 晴
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精疲力竭,
却很有成就感!
①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④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6. (2024·吉安三模)2024年3月5日是全国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5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
务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进社区“益”起学雷锋活动。这启示我们养成亲社会行为需要
( C )
A. 注重个人行为 B. 遵守社会规则
C. 参与社会实践 D. 重视人际交往
C
二、非选择题
7. 在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足不出户,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看动漫或电视
剧等,或工作之余很少外出,社会交往不多,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宅男”“宅女”。
某班决定以上述材料为背景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宣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班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请你就“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主题设计
一个发言提纲。
①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社会。②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社
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③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身份是在社
会关系中确定的,每个人在社会中可以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你如何评价材料中“宅男”“宅女”的行为?
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
的绚丽多彩,从而感受生活的意义。所以这些“宅男”“宅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们的生活是
不完整的,也缺少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共12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轮 教材复习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一、网络的利与弊 1.网络的积极作
用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
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促进了人际交往 。
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
②网络  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2.网络的弊端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促进了人际交往 
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二、合理利用网络 1.我们应
怎样理性
参与网络
生活(怎么
做) ①  提高媒介素养 ,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沉溺于网络,学会  “信息节
食” 。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④自觉  遵守道德和法律 ,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总结:参与网络生活要遵守“三有”原则:有益、有度、有限。
2.怎样传
播网络正
能量 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
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提高媒介素养 
“信息节
食” 
遵守道德和法律 
  探究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2024·黔东南)“未成年人模式”既是网络风险的“防火墙”,也对未成年人上网时段、时
长、浏览内容等作出限制。但是,一些不法App设计了开启“会员尊享特权”就能绕过该模式,试
图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并借此牟利。对此,未成年人应该(  )
①擦亮双眼,明辨是非 ②抵制网络不良诱惑 ③养成良好生活作息 ④彻底远离网络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理性参与网络生活。面对这些不法App的行为,未成年人一定要提高明辨是
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在网络上耗费太长时间,①②③
说法正确;生活在信息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远离网络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理性参与网
络生活,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答案】 A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天津)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流量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机”,直播成了“新农
事”。可见,网络能( D )
A. 快速消除城乡差距
B. 拓宽人际交往渠道
D
2. (2024·盐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工作。相关网络平台及时
推出“未成年人模式”,通过过滤不良信息、限制使用时间、规范使用时段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
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该模式( D )
A. 促进未成年人参与民主生活
B. 提醒未成年人慎重结交网友
D
C. 促进民主政治进步
D.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C.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D. 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网络
3. (2024·山西)2024年3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结
果,550件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精品脱颖而出。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 D )
A. 提高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
B. 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C. 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
D. 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D
4. (2024·苏州)2024年3月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一体化政务
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加大了信息公开力度,监督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说明( A )
A. 网络推动了民主政治进步
B. 网络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C. 我国扩大了民主权利内容
D. 我国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
A
5. (2024·重庆B卷)净化网络生态。以下对“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部分要
求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导不.正.确. 的是( B )
要求
甲: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
乙:“自媒体”发布涉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必须准确标注信息来源
丙: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以身份证件号码等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丁: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预先采取流量限制措施,并视情暂停评论、点赞等互动数据增

影响
①入驻平台的“自媒体”诚信带货,消费者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
②平台虚假信息被依法依规清理干净,造谣传谣账号不会再出现
③“自媒体”主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按照相关要求上传合法合规视频
④执法机关快速锁定信息来源,有效甄别信息真假,及时惩治违法行为
B
A. 甲→① 丙→① B. 甲→② 丁→②
C. 乙→③ 丁→③ D. 乙→④ 丙→④
6. (2024·吉安一模)2024年3月中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发生森林火灾,在当地应急、消
防等部门组织救援人员全力扑救之际,一些网民为蹭热点、博流量,编造“四川雅江山火救援力量
正在撤出”“雅江仍有近千人被困火场”等失实信息,严重干扰灾害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这警示
我们( D )
①在网络中没有言论自由 ②违法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中的信息
④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D
二、非选择题
7. (2024·烟台)【网络保护】
当前,互联网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
人,未成年网民达1.93亿人。
材料一 我国多次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通过立法加以制度性解决,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我国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材料二 2023年12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次全国未
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下面是从报告中选取整理的三组数据:
网络 使用 ◇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
◇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8%;77.5%的家长表示会担心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过长。
网络 素养 ◇72.0%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会注意识别网络诈骗;64.9%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
◇具有编程、写代码和制作网页、App较高级别上网技能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仅为10.8%和8.6%。
网络 安全 ◇未成年网民遭遇的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和歪曲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的内容比例为27.0%和22.2%。
◇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
(2)依据材料二的数据,请你对未成年网民上网情况作出总结。
①大多数未成年网民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多数未成年网民存在玩手机游戏的情况,多数家长担
忧孩子长时间看短视频。②大部分未成年网民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只有部分未成年网民具备
较高级别的上网技能。③未成年网民在上网时会遭遇负面信息。④大部分未成年网民懂得运用互联
网依法维权。
(3)针对上述数据反映的问题,你能向未成年网民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①合理利用网络,学会“信息节食”。②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
善自我。③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④遵守道德和法律,学会依法维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