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精炼-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单元精炼-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精炼-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魄(pò) 山巅(diān) 澎湃(bài) 狂澜(lán)
B.屏障(píng) 宛转(wǎn) 哺育(bǔ) 踱来踱去(dù)
C.劈开(pī) 气魄(pò) 榜样(bǎng) 九曲连环(qǔ)
D.豪迈(mài) 臂膀(bì) 浊流(zhuó) 一泻万丈(xi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赞歌 昆仑 掀起 高梁
B.扮演 原野 滋长 屏嶂
C.榜样 田垄 劈开 丰饶
D.耻辱 懊悔 默锲 誓言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战士们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击溃了前来堵截的敌人。
B.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身姿轻盈,美轮美奂,让观众陶醉其中。
C.他说话办事斩钉截铁,从不拖泥带水,深得领导赏识。
D.国庆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山界》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突破天险的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安排层次,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了红军翻山的艰难过程。
C.文中对“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的描写,既表现了山路的崎岖陡峭,又突出了红军队伍的庞大壮观。
D.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如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生动地表现了深夜深山的静谧和红军战士复杂的心境。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排比)
B.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比喻)
C.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D.他的汗珠像雨点一样从脸上滚落下来。(夸张)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通过木兰的织机声,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从而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和英勇无畏。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木兰的英勇。
二、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这段充满情感的文字,完成字音字形挑战。
在那片广袤的关东原野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儿时的我,常与伙伴们奔跑在田垄( )间,听着呼啸的风声,望着湛蓝的天空,内心满是惬意。每当春天来临,麦芽破土而出,嫩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 ),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喜悦。然而,外敌入侵,这片土地惨遭蹂躏,百姓被迫背井离乡。但我们心中对故土的热爱从未熄灭,那份炽热的情感如燃烧的火焰,时刻zhuó( )烧在心头,我们发誓,一定要夺回这片bǔ( )育我们的土地。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田垄( ) A.lǒng B.lóng
②摇曳( ) A.yè B.yì
(2)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汉字。
①( )烧 A.灼 B.酌
②( )育 A.哺 B.捕
三、语言表达
8.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流域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和历史故事。请你查阅相关资料,选取其中一个文化遗迹或历史故事,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谈谈它的价值和意义。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不超过100字。
四、诗歌鉴赏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1.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
1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3.木兰回家后的一系列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1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几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诗歌选段,回答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5.诗歌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16.诗中 “啊!黄河!” 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17.如何理解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这两句诗的含义?
1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①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
②“神舟”五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费劲,很耗体力。”
④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⑤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⑥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⑦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象。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熬过这一关。
⑧离心机训练。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杨利伟说。
⑨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以下,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⑩“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根儿疼。
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就吃点压缩饼干。“我喜欢吃肉,喜欢吃红烧肉,可现在,也很少吃了。”杨利伟说。
在训练中,杨利伟的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他战胜了许多困难,也战胜了自己。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杨利伟在训练中的主要事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1.杨利伟在训练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英雄潇洒走苍穹”中“潇洒”一词的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②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垂直的,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在山顶上,有人下来,问我们三十里路外有没有宿营地。我说没有。那人失望地走了,又留下我们,准备再走三十里路。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
24.文中描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波涛在澎湃”有什么作用?
25.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26.从选段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二单元 单元精炼-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C B C D D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澎湃(bài)——pài;
B.踱来踱去(dù)——duó;
C.九曲连环(qǔ)——qū;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A.高梁——高粱;
B.屏嶂——屏障;
D.默锲——默契;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锐不可当:指锋利的不可阻挡;用于形容来势威猛,不可抵挡。句中形容红军战士们迅速击溃敌人的气势,使用恰当;
B.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而众多。句中用来形容人的舞姿,使用对象不对;
C.斩钉截铁: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句中形容他说话办事的态度,使用恰当;
D.张灯结彩:张挂灯笼,结上彩带。形容节日或喜庆时的繁华热闹景象。句中形容国庆期间的热闹景象,使用恰当;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文中对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山路的崎岖陡峭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奋勇攀登的精神,而不是为了突出红军队伍的庞大壮观;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D.“他的汗珠像雨点一样从脸上滚落下来”,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汗珠” 比作 “雨点”;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的是互文手法,并非对比。意思是将军和壮士们历经多年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意在强调战争持续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而不是进行对比;
故选D。
7.(1) A A
(2) A A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①田垄(tián lǒng):1.分开田亩的土埂。 2.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故选A。
②摇曳(yáo yè):摇荡。故选A。
(2)本题考查字形。
①灼烧(zhuó shāo):炽热燃烧。故选A。
②哺育(bǔ yù):1.比喻培养。2. 喂养。故选A。
8.示例: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石窟中的佛像雕刻精美,姿态各异,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艺。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和繁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信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围绕“黄河文化遗迹或历史故事”这个主题,从个人的知识积累中选取一个遗迹或故事,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谈谈它的价值和意义。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遗迹和故事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技术成就,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是中国第二大瀑布。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而且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附近,体现了古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之一。始建于北魏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了今天壮观的艺术群。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等文物,证明了中国早期文字的存在,并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运河(通济渠段):虽然大运河主要依赖于人工挖掘,但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其他重要水系,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交流和发展。其中通济渠段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工程之一,对于当时的运输和贸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也是武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少林寺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和佛像雕塑,更以其独特的武术传统闻名于世。
示例: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它位于山西与陕西交界的黄河上,以其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传说大禹治水曾在此疏导河水。壶口瀑布展现了黄河的力量与美丽,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对传承中华文化和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红军战士从山脚出发,沿着 “之” 字形山路攀登,克服了路陡、睡觉条件差等困难,翻过雷公岩等险峻地段,继续向前进,最终成功翻越老山界。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注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关键信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述。
文章第②—⑩段主要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瑶民家,记叙“我们”同瑶民的交往攀谈;文章第 — 段主要是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的情景;文章第 — 段主要是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文章第 段主要是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示例:红军战士半夜起床,摸黑出发,冒着寒冷和饥饿,靠着火把照明,沿着陡峭曲折的山路翻越老山界。他们互相扶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翻越了这座高山,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坚毅勇敢、不慕名利、热爱家乡和亲人的品质。 11.因为父亲被点名征兵,而父亲年老,家中又没有成年的兄长,木兰出于对父亲的孝顺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决定替父从军。 12.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旦辞…… 暮宿…… 不闻…… 但闻……”的句式,反复咏唱,写出了木兰行军途中的匆忙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13.表现了木兰回家后喜悦、激动、迫不及待地恢复女儿身的心情,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4.以兔为喻,通过雄兔和雌兔在静止和奔跑时的不同表现,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未被发现的疑问,同时也对木兰的智慧和谨慎进行了赞美,也隐含了对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样英勇善战的肯定,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富有传奇色彩。
【导语】这首《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诗歌分为七段,细致描绘了木兰从听到征兵消息、购置装备、辞别亲人、战斗历程,到凯旋归来、受赏还乡的全过程。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联叙合运的结构,刻画了木兰的英勇无畏和孝顺爱家的形象,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独特风采。结尾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作比喻,表达了木兰女扮男装的机智巧妙,耐人寻味。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要用简洁语言概括《木兰诗》全诗内容,需梳理出诗歌各部分关键情节,提取主干信息,抓住重点,在有限字数内完整呈现诗歌从开端、发展到结局的整体脉络。
根据第①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可知,描绘出木兰原本在家安心织布的日常场景,可随后的叹息声,为后文故事转折埋下伏笔,引出她即将面临的变故,此为故事开端,奠定生活背景。
根据第②段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父征”可知,军帖下达,家中父亲被征兵,因缺少兄长,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点明她从军的缘由,正式开启替父从军这一核心事件。
根据第③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可知,详细描述木兰出征前忙碌筹备物资,随后踏上行程,通过行程中的见闻,侧面烘托出她从军途中的复杂心情,进一步推进替父从军事件发展。
根据第④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知,短短几句,高度概括木兰在战场上英勇作战,长途奔袭、历经无数战斗,最终凯旋而归的漫长征战岁月,是她替父从军经历中的关键重要部分。
根据第⑤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后,面见天子,面对丰厚赏赐,她不为所动,只求回到家乡,凸显出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是事件转折,走向归乡结局。
根据第⑥段“爷娘闻女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知,细致刻画木兰归乡后家人的欣喜反应,还有换装后伙伴的惊讶,生动呈现她回归家庭、恢复女儿身的温馨场景,丰富故事结局。
根据第⑦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知用比喻作结,再次强化木兰女扮男装未被识破的神奇,侧面赞美木兰的机智聪慧,为全诗画上圆满句号。据此可概括为: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坚毅勇敢、不慕名利、热爱家乡和亲人的品质。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父征”可知,征兵的军帖频繁下达,木兰的父亲赫然在列,被强制要求入伍。紧接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点明了家庭面临的困境,父亲年事已高,家中缺乏可以应征入伍的成年男子,这种情况下,木兰出于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不忍心让年迈的父亲奔赴凶险的战场,同时也出于守护家庭的强烈责任感,于是果断地做出了替父从军的决定,充分彰显出她的孝顺与担当。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这几句诗用了反复手法。“旦辞……暮宿……”“旦辞……暮至……”这种相似句式多次出现,是典型的反复。木兰清晨告别爹娘,夜晚才歇脚,行程紧凑,凸显匆忙。一路上“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反复强调听不见家人呼唤,只能听见陌生声响,强化了她对亲人的思念。而且行军节奏快、环境陌生,自然也渲染出紧张的战争氛围,让读者更能共情木兰的处境。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⑥段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可知,家人听闻木兰归来,纷纷用各自的方式迎接,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姐姐赶忙梳妆打扮,弟弟兴奋地准备杀猪宰羊,满是欢喜激动,侧面烘托出木兰回家是件大喜事,也映衬出木兰归心似箭、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根据第⑥段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木兰一连串急切又熟练的动作,迫不及待打开房门、更换旧裳、梳妆打扮,生动展现她回归家中,终于能甩掉男儿装扮,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与喜悦,压抑许久的女儿心性彻底释放。
从木兰刚到家就迅速融入熟悉的家庭场景,与亲人亲密互动,还精心拾掇自己的这些行为来看,也足见她长久在外征战,对家乡、亲人积攒了深厚思念,此刻回家,满心都是眷恋与温情。所以,木兰回家后的一系列举动充分表现出喜悦、激动,急切恢复女儿身,还有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可知,先点明兔子静止时,雌雄外在表现有细微差别 ,雄兔常前脚乱动,雌兔则眼神朦胧。根据“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知,说当两只兔子并排奔跑时,就很难分清雌雄了。木兰从军多年,伙伴们都没发现她是女子,就如同奔跑中的双兔,旁人难以辨别性别,巧妙又自然地回应了前文留下的悬念,解释了木兰女扮男装未被识破的缘由。
木兰能在军队这个男性主导的环境里,长时间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智慧,言行举止都得万分谨慎,这几句诗借兔子的比喻,不着痕迹地夸赞了木兰这一非凡特质。
古代社会多认为打仗杀敌是男子之事,木兰却打破常规,替父从军还立下战功。诗的结尾用兔子作比,暗暗传递出女性也具备同男性一样驰骋沙场、英勇作战的能力,这种观念在当时颇为超前,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木兰的人物形象,让她除了孝顺、英勇,更添一抹传奇色彩,令人钦佩又赞叹。
15.诗歌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一泻万丈等)、地理特征(奔向东南、劈成南北两面等)以及历史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古国文化、英雄故事等)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16.“啊!黄河!” 多次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诗歌的层次更加清晰,同时也加强了诗人对黄河的歌颂之情,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突出了黄河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诗人对黄河的深厚情感。 17.“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对中华民族的保护作用,又象征着黄河所代表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屏障,表达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8.这首诗的语言特点:①富有韵律美,节奏明快,句式整齐,如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等,读起来朗朗上口;②用词凝练准确,生动形象,如 “奔”“劈”“泻” 等动词,以及 “万丈狂澜”“九曲连环” 等短语,准确地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③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导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黄河的宏伟壮丽,讴歌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伟大精神。诗中,通过惊涛澎湃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黄河的英雄气概和无畏气魄。诗里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表达了对黄河的深情和敬意。语言上,诗歌运用大量的形象比喻和排比句,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使读者感受到黄河的磅礴和坚强,也唤起了对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共鸣。
15.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诗中“望望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奔向……劈成……”和“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可知,黄河的自然特点是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这些描绘展现了黄河水流的汹涌和力量,黄河在地自然特点上呈现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一泻万丈等特点;
从诗中“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可知,黄河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地理上呈现奔向东南、劈成南北两面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流向和它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从诗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可知,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被诗人所赞颂。它被称为“文化摇篮”,因为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它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见证了无数英雄的故事;同时,黄河也是“民族屏障”,在历史上起到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作用。
综上所述,诗歌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16.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诗中先后三次反复出现“啊!黄河!”这样的语句,把诗歌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清晰地分为了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都有“啊!黄河!”领起,在结构上体现了的提示作用,整体看是重章复唱的手法,分别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诗歌的层次更加清晰。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诗人对黄河的歌颂之情,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突出了黄河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诗人对黄河的深厚情感,在内容上看,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
从“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可知,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再联系“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可知,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黄河颂》这首诗以短句为主,间以长句,长短结合,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这样,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韵脚上,隔两三句押韵,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中“巅”“南”“澜”等,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所以,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首先是:富有韵律美,节奏明快,句式整齐;
第二,本诗用词凝练准确,生动形象。如“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一句中,“劈”字用得极为精准,突出了黄河的雄伟力量。此外, “奔”“泻” 等动词,以及 “万丈狂澜”“九曲连环” 等短语,都准确地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
第三,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强调了黄河的历史地位。“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用拟人的手法形容黄河的奔腾不息,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9.克服失重带来的不适,凭借顽强意志战胜 “空间运动病”;在转椅训练中成绩出色,主动加强训练;离心机训练中坚持不按警灯,各项成绩名列前茅;克服水上应急训练中的困难,严格控制体重。 20.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杨利伟的话,真实地表现了离心机训练的艰难和他坚韧顽强的精神。 21.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高度的自律性、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2.“潇洒”在这里指杨利伟在面对艰难的训练和飞天任务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过硬的本领和从容的心态,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展现出英雄无畏、自信从容、坚毅果敢的气质和风采,他的成功是对“潇洒”一词的完美诠释。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杨利伟在执行航天任务前的训练过程,展现了他卓越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文章由多个具体细节组成,涵盖了杨利伟的离心机训练、水上应急训练以及对饮食的严格控制等。通过这些具体事迹,读者不仅感受到外表“潇洒”的背后是刻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同时也体会到实现航天梦想所需的巨大付出。文本的描写真实生动,成功塑造了一位现代英雄的形象。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②段“‘神舟’五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第④段“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可知,飞船进入地球椭圆轨道后,杨利伟处于失重状态,非常不适,最后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空间运动病”这一困难。可概括为:克服失重带来的不适,凭借顽强意志战胜 “空间运动病”;
结合第⑥段“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可知,他在转椅训练中主动加强训练。可概括为:在转椅训练中成绩出色,主动加强训练;
结合第⑨段“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可知:杨利伟在离心机训练中坚持不按警灯。
结合第 段“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可知,杨利伟在水上应急训练中遇到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可概括为:克服水上应急训练中的困难、
结合第 段“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就吃点压缩饼干”可知,杨利伟从饮食上控制体重,可概括为:严格控制体重。
结合第 段“在训练中,杨利伟的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可知:他各项成绩名列前茅。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要求分析句子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第⑧段中,“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是杨利伟说的话,因此是语言描写。这是杨利伟在离心机训练时的感受。结合前一句本段中“离心机训练。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可知,杨利伟的话真实地表现了离心机训练时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坚韧顽强的精神。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②段“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第⑤段“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可得:具有顽强的意志;
结合第⑥段“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第⑨段“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可得:坚韧不拔的毅力,高度的自律性;
结合第⑩段“‘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第 段“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第 段“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可知,杨利伟克服了多种困难以完成任务,可概括为: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本题题目“英雄潇洒走苍穹”,“潇洒”一词在这里形容杨利伟在面对飞天任务和训练困难时表现出从容不迫、无畏无惧的姿态,以及克服重重挑战后取得成功的状态。
结合第③段“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费劲,很耗体力’”、第⑥段“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第⑧段“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第⑩段“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等内容可知,文章详细描述了杨利伟在训练中所经历的各种艰辛和挑战,他通过顽强的意志和刻苦训练战胜困难,使得他在飞行任务中表现得从容无畏,从而实现了英雄般的壮举。因此,这里的“潇洒”不仅指的是他在成功后的姿态,更是一种通过艰苦努力和精神品质修炼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种“潇洒”源于他的顽强意志和刻苦训练,使他在完成任务时展现出一种自然大气、英雄无畏、自信从容、坚毅果敢的气质和风采。
2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黑的山峰” 比作 “巨人”,把 “山谷” 比作 “一口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和山谷的幽深狭窄,突出了红军战士所处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 24.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深夜深山的各种声响,表现了深夜深山的静谧和神秘,同时也反映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因寒冷、饥饿、疲惫而产生的不安,又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5.困难:①山高路陡,如雷公岩几乎垂直,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②寒气逼人,夜晚寒冷刺骨,难以入睡;③山路难走,马匹行走困难,甚至有马匹跌下悬崖摔断脚骨;④饥饿疲劳,战士们又累又饿,还要继续赶路。应对方法:①互相帮助,如帮助病员和运输员;②写标语、喊口号、演说,鼓舞士气;③小心谨慎地通过危险路段,如过雷公岩时非常小心;④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寒冷、饥饿和疲劳,继续前进。 26.从选段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具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应对,互相扶持,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心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导语】这篇选段描绘了红军战士翻越艰险山界的情景,通过清晰的自然环境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战士们不畏艰难的坚韧精神。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令大自然展现出威严而又深邃的景象,强化了环境的恶劣和艰苦。在红军战士的应对中,展现了其团结互助和不断前进的意志,突出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文章结构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使得这一严峻而充满挑战的旅程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2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这句话运用比喻,将“黑的山峰”比作“巨人”,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巍峨高大,增强了画面的震撼感和视觉冲击力。将山谷比作“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地势的狭窄与包围感,突出环境的险峻。拟人的手法赋予山峰以生命的特征,使山峰仿佛有高度智慧的巨人般存在,极大地增强了环境描写的生动性。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重重困难,环境的恶劣,衬托出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4.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波涛在澎湃”细致的描摹了声音,将听到的声音比作春蚕在咀嚼桑叶的声音,比作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声音,比作山泉在呜咽的声音,比作波涛澎湃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连续运用四个“像……在……”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在山中听到的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半夜在山中能将其声音听得如此真切,侧面烘托出夜的静谧,战士们在寒冷寂静的山中睡觉,突出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胸怀和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25.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困难:
结合第①段“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第④段“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垂直的,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可概括出:山高路陡,如雷公岩几乎垂直,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结合第①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可概括出:寒气逼人,夜晚寒冷刺骨,难以入睡;
结合第④段“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可概括出:山路难走,马匹行走困难,甚至有马匹跌下悬崖摔断脚骨;
结合第③段“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可概括出:饥饿疲劳,战士们又累又饿,还要继续赶路。
应对方法:
结合第③段“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可知:互相帮助,如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写标语、喊口号、演说,鼓舞士气;
结合第⑤段“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可知:小心谨慎地通过危险路段,如过雷公岩时非常小心;
总之,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寒冷难耐的夜晚、陡峭险峻的山路以及补给困难等问题。他们通过围火取暖、快节奏地仰仗标语与喊口号鼓舞士气,组织演说帮助病员,并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与集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应对困难。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精神风貌。
根据第①段“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可知,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半夜露宿在狭窄的山路上,周围是黑暗的山峰和寂静的山谷,但他们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影响,反而能够欣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他们围着火堆小声交谈,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这种在艰难处境下依然能发现美好、保持乐观的态度,体现了他们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根据第⑤段“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可知,在翻山的过程中,“我”即使掉了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一边与他人攀谈,一边完成宣传鼓动工作。这不仅体现了“我”个人的自觉性,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红军队伍的高度自觉性。所有红军战士在行军过程中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努力。在饥饿与疲惫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出了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