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清单】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速记点1、隋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执掌朝政;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4.隋朝的强盛措施与影响: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2)影响:隋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速记点2、开通大运河
(一)夏朝灭亡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2.时间:从 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人物:隋炀帝。
4.中心和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6.连接五大水系(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8.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速记点3、开创科举举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掌控,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识。
2.雏形: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正式成立: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4.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速记点4、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隋炀帝的暴政)
2.过程:起义首先爆发在深受徭役、兵役之苦的今山东地区,随即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队伍,一些隋朝官员也纷纷组织武装起事。在起义军和反隋势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濒临崩溃。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名师点拨】
1.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2.建立隋朝的是隋文帝杨坚,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杨广。
3.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速记点5、 唐朝的建立
1.唐朝建立: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速记点6、“贞观之治”
1.时间:627~649年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施政举措:
①用人方面:a.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b.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②政治方面: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现实意义(对今天的启示):(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速记点7、武则天的统治
1.称帝:唐高宗的妃子,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做皇帝后,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骆宾王),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①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②人口持续增长,③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④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名师点拨】
1.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年号“贞观”,史称其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唐太宗时期的贤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称为“房谋杜断”。
第3课 开元盛世
速记点8、盛世局面的出现
1.统治措施:①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
②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表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速记点9、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④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⑤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丝织工艺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②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
3.商业繁荣:表现:①水路交通发达,②贸易往来频繁,③出现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速记点10、国际大都市长安
1.概况:唐朝都城长安是以隋朝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的,规模宏伟。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规划井然有序。宫城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方,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坊为居民居住区,市为商品交易区,两者有严格的区分,坊门和市门按规定开闭,便于管理。
2.长安城特点:①布局严整对称;②街道宽敞整齐;③商业繁荣(东西两市是商业区)。
3.长安城地位:①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②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速记点11、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速记点1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王仙芝、黄巢起义:874 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3.唐朝灭亡:被封为节度使的原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廷,大肆屠杀官员,又陆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速记点1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名师点拨】
1.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2.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的政权是先后出现的,而十国是同时并存的。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速记点14、文成公主入藏
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职官阶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
2.概况: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请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相关史事】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速记点15、突厥
1.突厥是6 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突厥汗国建立后,控制了整个西域。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分据阿尔泰山以东和以西。
2.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各酋长及子嗣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3.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突厥后裔逐渐西迁与当地部族融合。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速记点16、回纥
1.地理位置: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
2.唐与回纥: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成为大漠南北最强大的势力。他接受唐玄宗的册封,号怀仁可汗。安史之乱爆发,回纥曾出兵助唐平叛。后来,回纥上表请求改名回鹘 ,获得唐朝同意。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取回鹘的马匹。
3.维吾尔族先民:9世纪,回鹘部众离散,汗国灭亡。余众一部分南下融入汉人等当地民众中,其他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其中,大多数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速记点17、渤海和南诏
1.靺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其中一个分支粟末靺鞨于7世纪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2.渤海: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渤海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3.南诏: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统一了其他五诏。唐玄宗册封其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建立。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南诏崇尚儒学,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
4.唐朝的疆域:盛唐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名师点拨】
吐蕃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关系是并立的,不是从属关系。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速记点18、遣隋使和遣唐使
1.遣隋使与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遣隋使”“遣唐使”多达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遣唐使团中的阿倍仲麻吕是留学生中的杰出人物。
2.隋唐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都城平城京的建造仿照长安城;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速记点19、鉴真东渡
1.概况:唐玄宗时(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招提寺表明了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深。鉴真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矢志不渝)的传播中华文明的崇高奉献精神。
2.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速记点20、与新罗的交往
1.隋唐和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往来频繁。新罗统治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后,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新罗人崔致远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唐朝的官员。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建筑、艺术、服饰多受唐朝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速记点21、玄奘西行
1.唐太宗时,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西行天竺(印度),曾在那烂陀寺游学。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2.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速记点22、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1.唐朝与东罗马帝国: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
2.唐朝与大食:唐朝称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3.“唐人”: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名师点拨】
1.唐朝中外交流的特点:全面全方位开放,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和日本、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属于对外关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体现的是汉藏之间的关系,属于对内民族关系。
3.《大唐西域记》是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的;《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写成的神话小说。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速记点23、雕版印刷术
1.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日历等。
2.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
速记点24、天文学与医药学
1.天文学: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
2.医药学: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速记点25、唐朝的思想家
1.韩愈对佛教的斗争: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寺院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人口,引发社会经济问题,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和反对,儒学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朝思想家韩愈强烈抨击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主张全面加以禁绝佛教,复兴儒学。唐宪宗迎佛骨至宫中供养,韩愈上表反对。
2.思想家柳宗元: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速记点26、唐诗、书法与绘画
1.唐诗:
(1)概况: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人们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诗歌有近五万首。
(2)代表诗人及作品:
①李白(诗仙,盛唐时期):诗歌特点:a歌颂祖国山河壮美;b抒发昂扬进取精神;c表现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d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代表作:《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
②杜甫(诗圣,由盛转衰时期):诗歌特点:a诗风淳朴厚重;b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c抒发悲愤凄婉之情;d诗歌反映史实,有“诗史”之称。代表作: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唐朝中期):诗歌特点:a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b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
2.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键;代表作:《玄秘塔碑》。
3.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宗教。阎立本的人物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速记点27、敦煌莫高窟
1.随着文化的繁荣,4世纪到13世纪的900 多年间,在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上,人们陆续开凿了上千座洞窟,创作了大量造型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2.莫高窟现存壁画近50 000平方米,各种彩塑2400 多身,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