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 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教材重难点】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人的扩张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 ,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________。
(3)阿拉伯人的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 的广大地区,到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 掌握________、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________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①生产: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________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________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①文化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 、印度、 和罗马的文献,融合________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________、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史料阅读】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解读]这段材料传递了几个信息:一是巴格达城的码头有数英里长,而且停满了各类船只,反映了巴格达城本身的繁华;二是市场上货物的来源地、分别位于欧、亚、非三洲,反映了阿拉伯人贸易范围的广泛;三是物品的种类,奢侈品固然不少,但也有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如香料和蜂蜜等,反映了贸易深人社会的程度;四是奴隶的存在,说明阿拉伯帝国仍广泛实行奴隶制度。
答案提示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巴格达城的码头相当发达,有数英里长,停泊着各种船只,包括商船,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闱看,向东到中国和印度、马来群岛,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几乎是当时所知世界的极限。市场上贩卖的商品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香料和染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知识点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过程
(1)13世纪:信奉________的奥斯曼人在 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跨过今 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________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年:奥斯曼人攻占________,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 ,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________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概况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________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________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________,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知识点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________。
②概况
政治 帝国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_______,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___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1世纪,________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 为国教。
②概况:最高统治者称 ,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________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大化改新”
背景 ①国际: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文化持续传入日本 ②国内: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________继位
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________,开始改革
意义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国家
(2)幕府统治
背景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________ ②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________,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________时期
体制 ①天皇与将军: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由以________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________;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③锁国体制: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________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日本武士
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起源于庄园最初豢养的武装,依附于主人存在。他们娴于弓刀,身披铠甲,戴头盔,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他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一词首次出现于16世纪,其核心是忠、仁、勇。源赖朝依靠武士支持夺得京都,控制朝廷,成为依靠武士支持建立幕府政权的开创者。德川幕府继承这种传统,并且在武士道思想中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19世纪中叶,武士道成为日本社会伦理教育的基础。本图表现的是和平时期的两位武士,因此并无铠甲和头盔。
3.中古时期的朝鲜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7世纪末,________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______。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________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王朝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________ ②16世纪末,________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________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问题探究】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
作为封建政权,幕府的锁国政策力图维护日本的稳定,锁国政策也的确让日本获得了200年左右的和平,日本文化在此期间获得一定发展。但是,锁国政策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不是积极进取,而是退缩保守,最终不仅葬送了幕府统治,而且使得日本在面对美国等西方列强时,最初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明治维新和学习西方的成功,反证了锁国政策的落后。
【学习拓展】
13世纪初,蒙古汗国兴起于中国北方,随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等,并发动了西征。13世纪中后期,蒙古军队占领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
运用地图,了解蒙古西征的大致范围。查阅相关资料,说明蒙古西征的影响。
答案提示
蒙古发动西征的主观目的是征服更多土地,掠夺财富和人口,因此有很强的破坏性许多城巿如巴格达等都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生产衰退,负面作用明显。但蒙古西征及其建立的大帝国,客观上把亚欧大陆不同的文明区联系起来,置于蒙古帝国的统治
之下,亚欧之间的交往因此获得了多年的和平,商业和文化交流在蒙古西征后发展起来,
而蒙古人自身也有相当部分放弃了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的范围。
【课堂练习】
1.仔细观察下图中的线路,并结合所学判断,该图是(  )
A.中国汉代丝绸之路图 B.阿拉伯商人活动示意图
C.郑和七下西洋航线图 D.新航路开辟航线示意图
2.《一千零一夜》以古波斯故事为蓝本,增加印度、希腊、埃及各种东方民间故事,其叙事结构和内容影响《十日谈》等近代欧洲著作。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3.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富,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4.图 2 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图2
A.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5.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6.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为商业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
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7.西亚自古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下列选项中,曾统治过该地区的帝国有(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奥斯曼帝国 ④拜占庭帝国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9.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0.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11.阿育王(公元前303—公元前232)经过连年的征伐,消灭了实力强大的羯陵伽国,征服了除半岛极南端的迈索尔地区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主要地区。此后,在佛教高僧优波毯多的感召下,阿育王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并向全国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阿育王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封建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印度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
C.助推了孔雀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D.表明帝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
12.据记载,封建时代,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亲属为基础。上级武士利用血缘亲属关系支配下属武士及其附庸,甚至统治全国。此外,武士集团中,甥舅、妹丈等姻戚关系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见,日本武士集团(  )
A.以家族制度作为社会基础 B.维护了天皇的专制权力
C.照搬了中国唐王朝的做法 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
13.印度的种姓总计有3千多,仅婆罗门就有1800个分支。种姓制度至今仍在占人口3/4的农村起着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印度社会结构。由此可见(  )
A.种姓制度促进印度族群融合 B.等级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
C.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受其阻碍 D.文明演进深受历史传统影响
14.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15.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
17.(2023·河北高三9月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了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自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年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巴格达”“威尼斯”“开罗”“(唐)长安”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故选B项;据图“(唐)长安”可知,此时为唐朝,而非汉代,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而材料中图片为唐朝,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两个主要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达·伽马驶达印度的卡里库特,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古波斯故事为蓝本,增加印度、希腊、埃及各种东方民间故事,其叙事结构和内容影响《十日谈》等近代欧洲著作”可知,《一千零一夜》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并影响近代欧洲著作,有利于不同地区多元文明的交汇,故选A项;《一千零一夜》吸收了亚非文化的影响,不代表就推动了文化“统一”,欧亚非各地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排除B项;“改变了”夸大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作用,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只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前已经贯通,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故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并提取地图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地图中的箭头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出发,主要向北非、西亚、中亚一带传播,图中还存在拜占庭帝国,从而可以判断图中箭头展示的是中古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故B项正确。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应该始于地中海东岸,故A项错误;奥斯曼帝国没有扩张到西班牙和中亚,故C项错误;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应该涉及到印度洋沿岸乃至东亚,远超这张图的范围,故D项错误。答案选B。
5.【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与纲要下册第45页“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相吻合,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B项;“阿拉伯文化”不合史实,欧洲学习的是希腊文化,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是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时空不符,排除C项;6世纪中期之后,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文化也随之衰落,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突厥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互相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斗争中认同了阿拉伯文化,材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商业贸易,排除B项;“改变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最发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①正确;结合所学,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②正确;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③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故选D项;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也是宗教领袖,排除A项;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位于欧亚商路的枢纽地带,但是却因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而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得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的阻碍,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教俗、制度、币样,重用东罗马贵族等,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故选C项;这些做法意图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是为了缓和突厥人与当地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只能说明罗马皇帝在部分欧洲地区,尤其是东罗马帝国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可知,10世纪,逐渐形成庄园,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故选A项;12世纪,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10世纪日本逐渐形成庄园,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阿育王完成统一之后,成为一名教徒并宣布停战,并用法代替战争以治理国家,这有利于社会安定 ,故选C项;阿育王采取措施时,已经完成统一,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阿育王推崇的是佛教,排除B项;材料中确实呈现了阿育王个人在统一之后的治理措施,但不能由此而推断帝王占“主导性”,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武士集团以家族制度作为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故而不选。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种姓制度至今仍在占人口3/4的农村起着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印度社会结构”可知,种姓制度在印度当今的农村仍起着作用,说明文明演进深受历史传统影响,故选D项;种姓制度不允许不同种性之间通婚,不利于推动族群融合,排除A项;材料未对其他文明进行介绍,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排除B项;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中仅提到种姓制度对农村的影响,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务本莫过于孝”,可知当时朝鲜王朝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朝鲜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华文化对朝鲜地区的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广泛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可知,日本建筑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故选D项;法隆寺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不是神道教,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晚于法隆寺建设,排除B项;据材料“工匠多是百济人”可知,中日交往不是直接交往,排除C项。
16.【答案】
(1)史料价值:材料是作者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
17.【答案】
(1)背景:大化改新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庄园经济的发展;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对日本影响较深;儒家思想的传人及日本化。
(2)目的:第一阶段:学习日本,加速近代化。第二阶段:了解对手,救亡图存。意义:增强了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推进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3)启示:学习他国经验有利于推动自身社会发展和转型;各国文化各有其优劣,学习时应结合国情加以取舍;要注意把握时代潮流,适时向“对手”学习;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