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名言警句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名言警句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资源简介

名言警句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一、何谓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指那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记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具有启迪智慧、指导行为、蕴含深刻哲理或表达高尚精神的话语,它们往往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广泛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作者权威性:许多名言警句出自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等在特定领域有卓越成就或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之口,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声誉,其言论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例如,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后人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
内容经典性:名言警句高度凝练地表达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揭示了普遍适用的规律或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警示人们注重品德修养,从点滴小事践行善恶观念。
表达精妙性:常运用修辞、韵律等手法,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呈现,易于记忆和传播。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运用对偶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只有历经磨难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名言警句作文分类
单一名言类:一个名人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多则名言类:两个以上名人的话组合。
三、名言警句作文特点
名言警句作文以名言警句为写作材料,命题者往往提供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作为作文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含义。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四、高考真题中的名言警句型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同质材料,存同析异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材料解读
第一则材料:孟郊《游子吟》描绘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生动展现母亲对游子远行的担忧,以及缝衣动作中蕴含的深厚母爱。这种担忧源于爱,体现生活层面的忧与爱,是亲情范畴内的细腻情感,为“忧与爱”提供具体生活场景和情感依托。
第二则材料:艾青诗句直抒胸臆,“眼里常含泪水”表达对土地的深切忧虑,“爱得深沉”点明根源。诗人因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爱,对国土遭受苦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忧虑。这将“忧与爱”从个人亲情上升到家国情怀,拓宽情感广度与深度,引发对国家、民族层面忧与爱的思考。
第三则材料:罗曼 罗兰指出在神圣心灵中,强烈的爱如激流涌出,且生命在忧患时更伟大、丰满、幸福。说明处于忧患时,因爱激发力量,使生命升华。从哲理高度阐述忧与爱关系,强调忧与爱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为写作提供哲学思考角度。
立意分析
存同析异法是一种通过寻找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存同
情感本质相通:孟郊诗中母亲对游子的情感、艾青对土地的情感以及罗曼 罗兰所描述的神圣心灵中的情感,本质上都是爱。母亲对游子的爱,体现在临行前密密缝衣的举动中;艾青对土地爱得深沉,这份爱让他眼里常含泪水;罗曼 罗兰提到的强烈的爱,如激流般飞涌。这些都表明,无论何种情境,爱都是核心情感,是引发后续行为与情感表现的根源。
忧爱紧密关联: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忧”与“爱”的紧密联系。母亲担忧游子迟迟不归,这份忧源自对游子深切的爱;艾青因对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忧虑;神圣心灵中,面对忧患时展现出的伟大、丰满和幸福,也暗示了正是因为爱,才会对所处的忧患情境产生忧虑。这说明“忧”是“爱”的一种外在表现或衍生情感,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析异
情感对象与范畴不同
孟郊的诗句,主要聚焦于个体家庭层面,体现了家庭中个体之间的情感纽带;艾青的诗句,情感范畴上升到国家与民族层面,这种忧与爱更为宏大、深沉,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罗曼 罗兰的表述,忧与爱更多地指向生命在面对忧患时的状态,强调的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精神层面的忧与爱,超脱了具体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具有哲学思考的深度。
引发思考的角度不同
孟郊的诗句,引发对家庭亲情的思考,让人们关注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细微而深沉的情感交流,思考如何珍惜和回应这份来自家庭的忧与爱;艾青的诗句,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出发,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激发人们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的决心;罗曼 罗兰的表述,引导读者从生命意义和人性的高度去思考忧与爱,思考在面对困难和忧患时,如何通过爱来提升生命的价值,使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通过存同析异法的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三则材料在“忧与爱”这一主题下的丰富内涵,为写作提供多元的思路和角度,使文章能够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展现出独特的思考和深度。但都必须结合三则名言行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同质材料,存同析异法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存同分析
共同关注对象:三则材料均围绕孩子或与孩子相关的特质展开。丰子恺提及孩子的眼光,赫胥黎聚焦少男少女的心灵,菲尔丁强调伟大的孩提王国,都以孩子为核心,探讨与孩子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对孩子特质的肯定倾向:从深层情感态度看,三则材料都蕴含着对孩子某种特质的肯定与珍视。丰子恺笔下孩子眼光“直线,不会转弯”,暗示着孩子的单纯、率真;赫胥黎对少男少女心灵提前硬化的质问,侧面反映出对孩子本应具有的柔软、纯真心灵的期待;菲尔丁认为失去孩提王国就是真正的沉沦,凸显了孩提王国所代表的纯真、美好等特质的重要价值。这表明材料共同认可孩子身上纯真、本真等特质的积极意义。
对现实变化的忧虑:都表达了对现实中孩子特质发生变化的担忧。赫胥黎感慨人类年龄延长但少男少女心灵提前硬化,菲尔丁叹息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暗示现实正朝着不利于孩子保持纯真特质的方向发展,反映出三位作家对现实中孩子纯真特质消逝的忧虑。
析异分析
关注孩子特质的角度不同
丰子恺:从孩子眼光特点切入,“直线,不会转弯”形象描绘出孩子看待世界的直接、单纯,不掺杂复杂的成人思维与世故,侧重于孩子认知世界方式的独特性。
赫胥黎:着眼于孩子心灵状态,“心灵提前硬化”对比正常成长状态,强调孩子心灵过早失去应有的柔软、敏感与纯真,聚焦于孩子心灵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变化。
菲尔丁:从宏观的“孩提王国”概念出发,“伟大的孩提王国”涵盖孩子的纯真、想象力、好奇心等诸多美好特质构成的理想世界,强调整个象征孩子纯真美好世界的消逝。
引发思考的方向不同
丰子恺:易引发对孩子单纯、率真这种特质本身的思考,以及在成人复杂世界中,这种特质的珍贵之处与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思考如何在成长过程中让孩子保持这份单纯,不被世俗过多干扰。
赫胥黎:促使思考导致少男少女心灵提前硬化的原因,如社会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孩子心灵成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不良变化,引导孩子心灵健康发展。
菲尔丁:引导从宏观层面思考失去孩提王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即当社会失去孩子所代表的纯真、美好特质后,可能面临的精神沉沦,进而思考如何营造有利于孩提王国存续的社会环境。
综合存同析异分析,审题立意可围绕珍视孩子纯真、本真的特质,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变化、消逝原因及影响,思考如何在成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守护孩子的这份美好,从个人成长、教育反思、社会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展开论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同质材料,存同析异法;——异质材料,析异求同法;不同不异,互补法)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言内涵提炼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思亲、乡愁、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特立独行、内在修养、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位置决定格局、天下为公、奉献天下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正视现实、不避艰险、责任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立足当下、坚定自信、责任自信
立意角度
求同法:③⑥句都与自信有关,同向归一,可谈自信让我奋发有为。
求异法:②谈的是乡思乡愁,④谈的是胸怀天下,一个是“小家私情”,一个是“大国抱负”,整合为“家国情怀”。
互补法:①的侧重点在自强,⑥的侧重点在自信,二者互补叠加后立意便是“自信自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从选材立意的角度看,考生可以综合三条标语口号,思考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等问题,也可以选取其中两条利用其含义综合立意,思考个人、社会相关问题……但如果仅局限一条立意行文,则偏离了命题本意。(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文科试题分析·语文、数学、英语分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
互补法进行材料解读
材料之间的性质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互为补充。
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三个材料三个口号,代表了三个时代:
改革初创时期——讲究经济效益、效率;改革深入时期——建设环境美好、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转型改革时期——宣示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
三幅标语是三个时代的“晴雨表”,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
互补法立意
“标语”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观念:
1.横向:审时度势,敢为人先,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2.纵向:与时俱进,发展要因时而异,破解当下难题,寻求未来路径。
3.互补综合:发展的均衡观念、全局意识
由于本题的材料展现了时代变化,重点可以书写自己对于时代变化的看法、面对时代变化时自身的做法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同质材料,存同析异法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内涵
墨子与约翰 多恩的名言:墨子的话倡导一种无差别的兼爱思想,对待他国、他家、他人如同对待自己,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秉持平等、博爱的态度。约翰 多恩的话则形象地指出个体与整体的紧密联系,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谁都无法孤立存在,突出了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二者都从理念层面阐释了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
国际援助物资上的寄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物资上的话语,传递出世界各国在疫情期间对中国的支持,体现了在困难面前国际社会守望相助的情谊。“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等中国回援他国物资上的寄语,表达了中国对世界各国战胜困难的美好祝福,展现了中国积极回馈、与世界共克时艰的担当。这部分从现实层面呈现了全球互助的具体表现。
任务要求
主题限定:要求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明确了文章要围绕全球合作以及青年在其中的作用展开。
身份设定:写作者身份为中国青年代表,这就要求在论述过程中要从中国青年的视角出发,体现中国青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情境设定: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演讲,意味着演讲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内容需具有全球性视野,能够引发各国青年的共鸣。
立意方向
强调全球合作:基于材料中所体现的人类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际互助的事实,可立意阐述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论述在面对全球性问题如疫情、气候变化等时,各国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渡难关,创造美好未来。
突出青年担当:结合自身作为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强调青年在推动全球合作、共创未来中的重要作用。可论述青年应如何凭借自身的活力、创造力与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到国际合作事务中,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倡导平等互助:从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国际援助中所展现的相互支持出发,倡导各国青年在共创未来的过程中,秉持平等、互助的原则,摒弃偏见与歧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同质材料,存同析异法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分析材料相同点
整体主旨:两则材料均围绕个体与群体、单一与多元的关系展开,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旨在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构建和谐的世界。
反对恶性竞争:“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直接表明恶意阻碍他人发展,对自身并无益处,否定了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行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形象比喻,说明仅有单一元素的发展不能形成繁荣景象,同样反对孤立、片面追求个体发展而忽视整体的行为。两则材料都在倡导摒弃恶性竞争。
分析材料不同点
侧重点:第一则材料从反面警示,强调损人不利己,更侧重于个体行为对自身及他人影响的思考,突出个体间不应相互破坏、阻碍,要明白彼此发展并非零和博弈。第二则材料从正面引导,以花为喻,强调多元共生才能创造美好,更侧重于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带来的积极效果,突出多元主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确定立意方向
合作共赢:综合两则材料,可立意倡导合作共赢。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相互关联,不应通过打压他人获取利益,而应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大价值。如在商业领域,企业间可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而非恶性竞争、相互倾轧。
包容多元:基于第二则材料对多元共生的强调,可立意倡导包容多元。世界由多种元素构成,应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观点、发展模式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包容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树立正确竞争观:从第一则材料对恶性竞争的否定出发,可立意树立正确竞争观。竞争应是积极的、良性的,以提升自身为目的,而非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获取优势。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应将竞争视为提升自我的动力,通过正当途径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共同进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材料内涵剖析
“与有肝胆人共事”:“有肝胆人”意味着那些真诚、有担当、有勇气且重情义的人。周恩来总理强调与这类人共事,原因在于他们能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定地与同伴并肩作战,相互扶持,共同担当责任。在合作过程中,彼此间能够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地交流想法与意见,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的发展。与这样的人共事,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从无字句处读书”:此句并非否定传统意义上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倡导一种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理念。“无字句处”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个人经历等。这启示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取书本之外的宝贵知识。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人和事,这些经历都能成为我们学习和成长的素材,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任务要求解读
写作要求:要求任选角度,结合自身体验与感悟写作。这给予了考生较大的创作空间,既可以单独就“与有肝胆人共事”或“从无字句处读书”展开深入论述,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它们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重要作用。
立意方向
个人成长角度:
成长的助力:可立意强调与有肝胆之人共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成长道路上,与志同道合、有担当的人携手前行,能在遇到困难时获得帮助与支持,彼此激励,共同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例如在团队项目中,与有担当的伙伴合作,能学习到他们的优点,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从无字句处读书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经历积累经验,从实践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品质与能力:与有肝胆人共事,能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正义感等品质。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受其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而从无字句处读书,能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两者结合,可阐述如何在人际交往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社会发展角度:
团队协作与社会进步:从社会层面看,当各个领域都充满有肝胆之人,大家相互协作,秉持着共同的目标和担当,能够汇聚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勇于担当,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全社会倡导从无字句处读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现实,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传承与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在新时代,我们应传承周恩来总理的这种理念。青年一代要积极与有担当的人合作,投身社会实践,从生活中学习,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通过这种传承,激励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名言警句类审题立意方法
(一)单一类名言审题:怎样审题和立意?
第一步:明确关键词
第二步:理解内涵(分析关键词的含义比喻、象征)
第三步:辨明关系(梳理句间关系相成相因、相对相反、互融共建、相互转换等)
(二)多则名言审题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言构成。
明确每句关键词和内涵
怎样组合?
(一)同向合并叠加存同析异法
(二)异向析异求同法
(三)互补法
多则材料立意方法
1.读懂句子,明确每句关键词和内涵。
2.寻找契合点(找联系),明确关系,确立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