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谏逐客书》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谏逐客书》是一篇劝说类文章。这种文章写起来容易,但要达到劝说目的却很难。孟子写了一辈子劝说类文章,据说没有一次成功的,而李斯好像就写了这一回,竟然成功了。同学们,我们读一读,想一想:李斯写《谏逐客书》既为国家,也为自己,如果他不成功会是什么情形?秦始皇会提出哪些反对李斯的意见?会在文章哪个部分提出?是认识上的不同意还是态度上的不同意?生1:如果我是秦王的话,我会在第二段向李斯提出质疑。师:什么质疑?生1:第二段中李斯所举大多是宝物、艺术、音乐之类的例子。这些事物的性质与客卿是不同的,因为宝物不管放在秦国抑或其它地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价值是不变的,但是宝物和客卿的价值是不同的,客卿在秦国,你不能保证客卿对秦国是完全忠诚的,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客卿都是对秦国有益的,他们可能是别国派来的间谍,而且大量客卿生活在秦国会消耗秦国的国力,秦国的负担更重,这是秦王可以反驳李斯的观点。生2:我也认同在第二段中可以提出反驳。因为李斯此段所举的如金玉珠宝、良马等皆是宝物中的上品。宝物有优劣之分,人也有优劣之分,况且宝物无定主,而人有定主,那么客卿之中也定然是有好有坏的,我们不能只取其优处而舍弃其劣处。可能有一大批才学并不上乘,而凭借着巧舌如簧、花言巧语来谋取上位者之心的客卿,如此这般,将会耗费秦国财力物力,以致秦国上层皆是无用之饭囊草包。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客卿毕竟有一个“客”字,他们并非秦人,也不生于秦国,他们受到的或是他国的文化教育,固守自己本国的情感。所以说宝物没有定主,他们来到秦国为秦人所用,便是秦物。而人来到秦国,却依然眷恋故乡,身在曹营心在汉,对秦国并不完全忠诚,这一点定然是不能与秦人相比的。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客卿并非如宝物般来到秦国便都是好的,因为宝物可以人为挑选,而如何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才忠诚,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说让无数心向外国的这样所谓的文人学士居于秦国上位,可能会给秦国带来危难。师:说得极好!台下的老师们都鼓掌了。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生3:我先肯定夏同学的发言,她认为第二段是秦王可以反驳的。我认为第三段秦王也可以去反驳。因为第一段是自己的前辈,秦王定然不能反驳,第二段秦王碍于一个客观事实,他也不能反对。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一点,秦王之所以要驱逐客卿,是因为一个名为郑国的人来到秦国做间谍并被发现了,所以秦王驱逐客卿。而第三段正是讲客卿们来到秦国,如果秦王拒绝了他们,他们就会掉头去帮助其他国家。当然,如果这些客卿来秦国时本就不怀好意,那就会给秦国带来危害。生4:我认为秦王会在第一段对李斯提出质疑。师:我们先总结刚才说第二段能找到反驳李斯理由的几个同学的精彩发言,然后再说第一段。刚才他们都说清楚了两件事儿。财物和人才在这儿没有因果关联和选择关联,是不是?不能因为他喜欢财宝就证明他一定不喜欢人才;喜欢人才,也未必不喜欢美女和财宝。秦始皇也是很聪明的,他可不会这么轻易被忽悠。师:刚才有位同学说第一段就能找到反驳的理由。有请!生4:我认为第一段的反驳理由和第二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以秦王的视角,当他拿到谏书之后,我觉得他可能第一下先看到“窃以为过矣”,他认为:你作为一个客卿,为什么还敢私下揣度我的想法?师:“窃以为过矣”什么意思?生4:就是私下认为。师:这件事错大了,对不对?谁给谁说错大了?生4:李斯对秦王。师:李斯作为子民向秦王劝谏。秦始皇脾气不好,且敏感好猜忌,你稍有批评,他就下会狠手,所以李斯的胆有点肥,是不是?生4:我觉得他第一段以对秦国有功的一些客卿的视角来写,这些客卿给秦国带来一些好处,但是秦王也明白,与此同时也不乏有很多小人作为一个敌国间谍的身份来对自己进谗言,从而给秦国带来灾难,所以我觉得李斯第一段的视角是把自己类比成了一种对秦国有益的客卿。秦始皇或在想:你凭什么就能够臆断自己一定是一个对秦国有益的客卿呢?我觉得秦王不一定能在态度上完全相信李斯的话。师:李斯的话无法证明大伙都不是郑国,只要有一个郑国,秦始皇就会攻击一群人,对不对?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第一段秦始皇要提出反驳的意见的?李斯是讲秦始皇他们家史的。秦始皇心想:我们家的先王我不知道,还用你给我掰扯,你算老几啊?在态度上可能会反感李斯。再者,先祖那会儿是为了站起来、富起来,我现在是要让秦国强起来。他们垒得差不多了,我要让干部队伍纯粹化,不能有杂音,不能有异己。我现在不是正在干这活吗?这是不是个理由啊?你说秦始皇会不会这样提反对意见?会的。再说,你们提的我们老祖先怎么对待客,假如老祖先遇到像郑国这样旷世大谍他会怎么办啊?逐,甚至是诛。秦始皇会不会这样反驳李斯?会。而且,就你们今天那仨瓜俩枣能和历史中那些客相比吗?最大就是郑国而已,且李斯当时的位置不高,秦始皇还没意识到李斯是个人才。师:在第一部分,秦始皇反驳得非常厉害。历史中的先王一定会逐郑国这种人。我是在先王基础上要开辟一个新的局面?我主打改革,而你却让我守旧,这和秦始皇想法不一样。其实秦始皇要想反驳李斯,态度上不同意就足够了。师:第一部分中,李斯首先用“历史上因客使秦强大”这个理由来劝秦始皇,秦始皇会做刚才那样的反驳,所以《谏逐客书》可能秦始皇没看完就失败了。其次是“今天逐客对秦强大不利”。李斯的思维还比较严密,但是刚才我们两条都给他否了。那么,第三点李斯会说什么?请各位同学根据段意的概括。生5:通过第一点和第二点对比,第三点应该是“任用客卿可以使秦国强大”。师:各位看,是不是这样的说理逻辑啊?我们用了特别整齐的句式把李斯说的意思概括为三点,这样文章的逻辑脉络更加清晰了。第一点,“历史上因客使秦强大”是历史规律的,用规律把人给唬住,在规律面前人都是渺小的,我们就担心这个李斯唬不住这秦始皇。第二点“今逐客不利于秦强大”,是当下的问题。大家读后两段或者其中的某一段,把第三句补出来。生6:我觉得第三、四段说的是逐客会给秦国带来不利的影响。师:是过去的不利影响,还是现在的?生6 :是未来的。师:对,是“未来担忧”。你们看,过去,现在、未来。李斯脑子很清楚,不知秦始皇脑子清楚不?其实这篇文章理直气壮,有点像老师在训斥学生一样。本来劝说文章就特别难写,他又用这种口气来说给秦始皇,那秦始皇在态度层面就可能抗拒它,不接受这个说法。这样,李斯的风险极大,一劝不成,二丢了小命,对吧?师:可最后竟然给成了。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反对他的理由,第三点我们或许找不出秦始皇反对的理由来。也许正是第三部分秦始皇没反对或找不到反对理由,因而这次劝说获得了成功,李斯保住了小命,甚至得到了重用。这样,我们由本话题的个别讨论提升到普遍的规律。通过读文章,我们会发现老祖先讲话的艺术,把秦始皇都说动了,这脑子得有多聪明啊?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人的例子和国家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但是我们发现孟子从人的角度证明观点时候,只说了正面的人,没说反面的人。国家层面只说了反面的例子,没说正面的。于是我们发现这篇文章论据有点残缺。但是原因我是知道的,在孟子眼中,国家没有一个正面的,要么穷兵黩武,要么骄奢淫逸。国家只能举反面的例子,那么人也只举一面,就是正面的例子。师:这篇文章虽然推理残缺,但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是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当下问题的思路。李斯或许学过这篇文章,他稍加改造一下,用到了历史规律和当下问题,接着又延伸出未来担忧,未来担忧则是本文要说的。本文的劝说很有难度,第一,逐客书成命已出。请大家补充第二、第三个不利因素来。生7:我觉得第二个理由是秦始皇比较残暴任性、难以说服。生8:理由是已经出现了郑国这种对秦国不利的人。还有李斯和秦始皇之间的地位差距很大,他说话可能秦始皇不会听。师:说得好。请你补充。生3:我从李斯的角度补充一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自己也是客卿,所以秦始皇就难免会想到他是在为自己谋利益。师:说得非常好。大家把刚才同学所说的记下来。接下来看老师怎么说。李斯地位低下还没有得到秦王的信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秦王已经亲政,他排除异己,逐客就是排除异己的举措之一。在这三个前提下,要想把这个劝说成功,是不是比登天还难?李斯的胆色值得佩服。我们看到双方在劝和被劝之间几乎找不到共同点。从劝说前提看几乎找不到共同点,最起码是异大于同,在我们看来是很难的。但最终劝说成功了,秦始皇采纳了一个几乎都是在骂自己的一个谏言,那么成功的原因在哪呢?刚才我们说过第一部分不容易成功,第二部分也不容易成功,那就全看第三部分了。老师先说第一个——有才且表达了衷心。师: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结果武则天不仅没有龙颜大怒,反而喜欢上骆宾王的才华横溢。各位同学,你们来补充下面的理由。生2:李斯是站在秦国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全文从头到尾都是替秦国考虑的。师:对,你是把衷心具体化了。生3:李斯在倒数第二段写到,如果把这些人放回去,就可能会对自己国家造成不利的影响。然后就引起了秦王的反思和警惕。师:警惕过去,警惕现在,还是警惕未来?生3:警惕未来,担忧自己国家政权会动摇。师:说得好!这段话揭示了秦王对未来担忧,也叫战略担忧。如果把客撵走的话,就会导致别国强你弱了,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战略担忧往往和国家安全相关,比如说我们今天某一因素对国家安全不利,我们每个老百姓都可能变成抓间谍的人员,所以国家安全可以是压倒一切的理由。当李斯这么一说,是不是让秦王担忧啊?这么一担忧,前面秦王反驳李斯的话都可以不反驳了。说回前面,秦始皇对李斯不满意,认为李斯是来教训他的,到后来慢慢认可李斯的谏言。我们这个单元还有一篇文章叫《烛之武退秦师》,里边也有类似此情况的“战略担忧”,看来李斯也读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揭示对方战略担忧的句子是哪些?“朝济而夕设版焉”算不算?“夫晋何厌之有”是不是指向了未来担忧?看来《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用未来担忧劝说成功的案例。如果不劝的话,他们就完了,烛之武贡献之大就在于揭示了对方的战略担忧,同样,李斯也揭示了秦王的战略担忧。师:李斯仅仅揭示了秦王的战略担忧吗?一个保守的国家,一个保守的君主也会有战略担忧的。秦始皇好像不太保守,但是战略担忧是他的敏感点。秦王从而从心底认同李斯的谏言,也就基本认可了《谏逐客书》。作为一个不保守的开疆拓土的秦王,李斯给了什么建议?各位找出来大声念出来。师:我们再来看《史记 商君书》这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商鞅自荐三见,前两见都失败了,第三见成功了。原因是揭示了秦王的战略野心。道家和儒家皆不取,最后归于法家。一开始秦王讨厌商鞅,后来不讨厌甚至喜欢上商鞅了,就因为其揭示了秦王的战略野心。师:从《谏逐客书》中学到了一个揭示战略担忧的成功案例,从《史记 商君书》中学到了一个揭示战略野心的成功案例。于是我们发现成功有三个原因,皆指向于揭示双方的共同的追求。我们把全文勾勒一下,由前提到最后的成功可归纳为这样的图解:先是直面差异,然后揭示同,最后放大同。于是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特别刺耳的,触动他龙颜的谏书。谢天谢地,我们长出一口气,李斯终于成功了,不仅保了自己的命,而且得到了秦王的信任,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因此,《谏逐客书》具有改变中国历史的作用。如果我们再稍作总结,李斯的意图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把劝说的策略简化为三次定位:第一,人物定位。秦始皇如先王般优秀,我李斯也像知识分子的祖先一样优秀。第二,给做法定性。不能喜欢宝物和美女,就把人才给舍弃了,二者本不相冲突。第三,给愿景定大略。这个大略就是扩张,走向真正的强国。师:我们在勾勒思维结构的时候,可以纵式地描述,也可以横式地描述。大家要学会从问题中进行分类比较,通过比较,把我们学过的文章都融会贯通,从而发现知识的关联性,领悟课文之间的相通性。这样,我们就把知识学活了。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