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导写及范文展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导写及范文展示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导写及范文展示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校园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往往都会有标准答案;而现实世界我们面对的事情充满不确定性,绝大多数没有标准答案。
材料二:俞敏洪在新东方转型时说:“要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材料。
材料一是并列关系的复句,考生要抓住关键词“考试”“标准答案”“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等关键词。现实世界绝大多数没有“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指那些无争议、固定不变的答案,它们不具备灵活性。没有标准答案是因为现实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到底什么是“不确定性”呢?一种叫做已知的未知(知道后果但无法测定其发生的概率),一种叫做未知的未知(它指的是事前不知道所有可能后果)。就是说无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分析知道它会不会发生,也无法用任何方法计算出它要发生的概率,更无法用多次的尝试来换取更大的或至少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不确定性”,说明事情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这也是“现实世界”与“考试”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由于目的不同、对象不同,不同人选择的路径会有不同,再加上现实世界也在不断地变化,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事件时,根据变化不断地做出调整,因此,这里的“没有标准答案”,既不是指没答案,也不是指没有正确答案,而是指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
材料二中俞敏洪这句“要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可以理解为:面对现实生活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快速地适应调整,去分析面对,而不是逃避,说不定我们可以借此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确定性”的事情,既可以指确定要发生的事情、会发生的事情,或是事物发展的大趋势;也可指用来应对“不确定事件”的事情。“确定性”并不是不变化,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是周期性变化,例如四季的更替;还有可能是线性的变化,它可以是硬趋势(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可以为未来做准备),也可以是软趋势(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的东西,不到终点不能确定,这可以改变未来)。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明确“确定的事情”是什么?不能泛泛而谈。
综述,我们要洞察先机,把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从整体和全局上来把握事件,将局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转化为整体的确定性,要吸纳新的信心,使自己的预测更加准确;要做到比别人跑得快一点,在动态中获得博弈的成功(找到确定的东西)。很多时候安全感来自确定性,但机会却藏在不确定中,所以两者又不是全然对立的。例如:现阶段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处于“躺不平又卷不赢”的状态,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蹲下,先“救命”再“活着”再“养生”。这样才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东西,让自己真正感到安全。有时候进行一点这样的反向思考,文章才会走向深入。
审任务。“认识和思考”提示写作者可以联系到自身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写作的宽度和深度都可以自由开拓。写作时要从思辨性思维角度分析“不确定性”与“确定”的辩证关系,将两者的关系讲清楚,切忌转移话题、似是而非、混为一谈。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概括材料,然后运用多种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建议不要写成记叙文。
【立意标题】
(1)坚守确定因素,图新求变
(2)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奔赴美好共前行
(3)解不定变局,寻确定力量
(4)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航线
(5)“浪”纵不确定,航向要确定
(6)直面不确定,迈向确定性
(7)人生无标答,不变应万变
【阅卷反馈】
1.概念不清。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不确定性”与“确定”的内涵,整篇文章概念不清,导致行文思维混乱,绕来绕去,让人很是费解。有的干脆另立山头,自说自话。
2.观点和材料没有进行勾连。文章点明了“不确定性”与“确定”,可是写作的时候,没有将观点和材料进行勾连,有油水分离之感。纯粹是“贴标签”的写法。
3.转移话题。在行文中不顾及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这个大前提,只是一味的写做确定的事情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写成一个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写成的文章有宿构之嫌。所以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这个大语境。
考场佳作
直面不确定,迈向确定性
面对考试,我们曾无数次看着所谓的“标准答案”感叹不已,而当我们走进现实世界,又不禁会发问:答案究竟在哪里?世事有太多的不确定,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确定的答案。好比有很多条路可以穿过森林,面向渴望已久的大海。当我们心中的目标已定,又何必再去纠结那片森林里有什么,有“确定”方向的大海足矣!
俞敏洪在新东方转型时说:“要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这种“不确定性”固然让人恐惧,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确定的”目标,有确定的事,那么直面“不确定性”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来就害怕未知,一种不确定性,总能让人惶惶不安。但我们不妨设想,世界如果失去了不确定,所有东西的运行都被模式化和标准化,这真的值得高兴吗?一时半会,人们可能会因为了解明天一定会发生什么而安然入睡。但每个人的人生只不过是被缩成了一面时针----在精确地无意义地转圈。对未来不抱期待,对明天不抱希望,这不禁让人毛骨悚然。庆幸一番,我们还有不确定,还有机会可以积极地面对它。
时常会想起毛姆笔下的斯特里特兰德,当已经有了事业、家庭这样似乎是“标准答案”的人生,却走向了“不确定性”,仅凭自己“确定”的理想便去作画,这是为什么?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给出了他的答案:当走出那个被定义确定的世界之后,选择了未来不确定的楚门,才真正的走向了他自己的世界。敢积极地面向不确定,怀着的不过是自己能确定的目的、底气与决心。外部的环境往往风云变化,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身。就如孟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活中谁能确定下一步是“穷”还是“达”?但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还能退一步,守好自己的一隅清白。
钱学森面对回国可能的种种“不确定”,仍怀着自己明确的志向回国发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直面横跨大西洋的不确定性,依然确定自己要逃离原生家庭,过好自己的人生……到底什么是确定?它正是一种内心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即使前方有无尽的不确定,我们依然有走下去的勇气。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太在意外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全然忘了这种内心的呼喊,总是试图合算好自己能在最大程度上投机取巧,榨尽一切“确定”的好处,而面对不确定的东西却避之不及!没有了敢于面对不确定的勇气,也没有了迈向内心确定的底气,终日在偌大的森林中争抢寥寥无几的果实,却不会开辟那条通向大海的道路,人生便真的只留下了苍白的不确定。
怀有楚门向前走的勇气,坚定着选择“月亮”的步伐——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出自己“有答案”的人生。
点评
文章依据“标准答案”,围绕“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提出中心论点“面对不确定的事,要有确定的目标”,审题精准,在意义、做法与现实层面进行了论证,全文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论证方法多样,假设论证、引用论证都贴合文意,很具有说服力。观点和材料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月亮与六便士》《楚门的世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素材的运用恰切,文末回扣材料,深化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