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共48张PPT+视频)——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共48张PPT+视频)——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掌握明清时期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运用相关图文史料,分析明清时期科技名著、建筑、文学名著的地位与特点。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鉴赏《红楼梦》和京剧艺术,培育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科技名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三、明清的思想家
《徐霞客游记》书影
四、小说和戏曲

科技名著
一、科技名著
(一)《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药物学
(1518-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山人
搜集和整理多种医药书籍
实地调查,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一手资料,历时27年编写完成
药物学著作
内容:载药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归纳分类,详介药物产地、 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李时珍“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原则将药物用自然属性归纳,即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为纲,各部之下又再分为若干类,以类为目,共计60类目。
——和中浚:《图说中医学史》
一、科技名著
(一)《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药物学
(1518-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山人
望闻问切
扁鹊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华佗·外科鼻祖
《千金方》
孙思邈·药王
战国
东汉
东汉
唐朝
药圣
思考:相比此前中国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有何伟大之处?
价值/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播:广为流传,传入日本和朝鲜,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莫斯科大学新校舍礼堂
一、科技名著
(三)《农政全书》
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宋应星、徐光启为八个地貌地名之二。
徐光启·明·农业科技
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英文名Paul,信仰天主教,“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
至于农事,尤所用心。”
代表作《农政全书》《几何原本》
内容: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影响: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人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人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当时,一些来华的西方人士受罗马教皇支使,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等,受到坚决抵制。
<< 相关史事 >>
一、科技名著
(三)《农政全书》
利玛窦
《几何原本》
一、科技名著
(三)《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目录
宋应星·明·工艺科技
《天工开物》序言:“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思考:为何宋应星在编写这本书时将谷物类放在前面,珠玉类置于最后?
体现
的“农本”思想
一、科技名著
(三)《天工开物》




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内容:分为18类,详尽的物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绍,120多幅插图,直观生动。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一、科技名著
朝代 作者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东方医学巨著
明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明末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思考:这三本科技名著有何共同特点?
(1)传统科技领域上的总结性著作;
(2)实用性;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4)但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停滞危机。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明长城和北京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朝代 修建目的 起讫地点 长度或特点
西 东 春秋战国 抵御邻国和北方游牧民族 中原北部秦、赵、燕三国
秦 BC214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甘肃临洮 辽东郡 五千多千米,史称秦始皇长城
汉 BC127-100 抵御匈奴 盐泽 (新疆罗布泊) 辽东郡 超过一万千米,历史上最长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朝代 修建背景 修建目的 起讫地点 长度或特点
西 东 明 (1)明初、中期蒙古威胁; (2)明后期女真人威胁。 防范蒙古、女真族 嘉峪关 (甘肃) 鸭绿江畔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除河西一段为新筑外,大部分在原长城的基础上修缮、改建而成,全长六千多千米,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地位: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观察下列长城图片,说说长城由哪些军事设施组成?
城墙
关隘
烽火台
城台
关城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恩格斯
思考:万里长城为什么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预期目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际结果:
(1)边疆开发:长城沿线移民实边、垦荒屯田、开放马市,推动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2)民族关系:成为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促进民族融合;
(3)中外交流: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4)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二)北京城
1.建造过程: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清军入关后,对北京城进行持续改建。
2.结合明北京城平面图,归纳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皇城,6个门
内城,9个城门
外城,7个城门
宫城
(紫禁城,今称故宫,蒯祥设计,北京城核心)
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呈“凸”字形
中轴线纵贯南北
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3.建筑特点: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桥梁、大街小巷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既反映出明朝皇权的集中与威严。
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长城之美在于雄伟宏壮;
故宫之美在于庄严整饬、高贵大气;
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未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
——骆宾王(唐)《帝京篇》

明清的思想家
三、明清的思想家
(一)王守仁
明朝中期,随着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思想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已渐趋保守,内容陈腐,在学术上完全丧失了创新精神,不仅谈不到“治本于心”,而且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危机。
——【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22重印),第217页。】
阅读材料,指出陆王心学产生的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军功而封新建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三、明清的思想家
(一)王守仁
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南宋)陆九渊 象山先生全集 卷二十二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明)王阳明 传习录·徐爱录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 (明)王守仁撰 传习录3卷 卷中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评价:
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 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黄宗羲
梨洲先生
顾炎武
亭林先生
王夫之
船山先生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思想:
(1)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黄)
(2)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 背景:
三、明清的思想家
(3)社会是发展的、 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王)

小说和戏曲
四、小说和戏曲
(一)小说
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成书时间
作者
主要内容
艺术特点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以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
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运用白话描写,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明代中期
吴承恩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概况: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
清朝中期
曹雪芹
描述了封建贵族家族的兴衰
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发展历程
昆山腔
元末
明朝万历末年
成为全国性剧种
清朝前期
发展到鼎盛
清中后期
走向衰落
特点


南曲清柔婉转
北曲慷慨激昂
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
柔美的舞姿
代表作
《长生殿》
描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桃花扇》
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表现亡国之痛。
《牡丹亭》
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朝洪昇的
《长生殿》
清朝孔尚任的
《桃花扇》
衰落原因:
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1.昆曲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第一批代表作名单的十九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而且中国的昆曲艺术在十九个项目里面是评委全票通过的。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1.昆曲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阅读教材,梳理京剧的发展历程。
乾隆末年
道光年间
兴起
四大徽班进京
形成
徽调
秦腔
京调
……
汉调
昆曲
创造
改进
形成
“ ”
博采众长
特色
被称为
“京戏”或“京剧”
日臻完善,成为最重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发展
北京
皮黄戏
Why?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皇室扶持,表演艺术家不断创新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沈容圃绘《同光名伶十三绝》,描绘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京剧名家
张兰田
张胜奎
梅巧玲
刘赶三
余紫云
程长庚
徐小香
时小福
杨鸣玉
卢胜奎
谭鑫培
杨月楼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脸谱艺术
白色
红色
紫色
黑色
蓝色
赤胆忠心
智勇刚毅
刚正耿直
刚直勇猛
奸诈狠毒
曹操
关羽
廉颇
包拯
窦尔敦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旦角:简“旦”。旦角全为女性。
丑角:简“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
生角:简“生”。
与旦角相反,男性角色。
净角:简“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霸王别姬》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描写的是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饮酒作别后,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乌江自刎的故事。
《定军山》
依据《三国演义》改编而成,叙述了蜀将黄忠,打退曹军,用计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大本营所在的定军山 的故事。
《穆桂英挂帅》
戏中主要讲述晚年的穆桂英义勇当先挂帅出征的故事。时值西夏藩王造反,穆桂英虽已年过半百,但念及国家危亡,顿然振奋,更铠甲,点众将,率大军出征。
四、小说和戏曲
文学艺术代表
文学艺术特点
时代特征
《红楼梦》
昆曲
京剧
反封建思想
通俗化
大众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市民阶层壮大
呈现
呈现
催生
促进
呈现
体现
催生
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小说和戏剧有哪些共同点?
思想内容上反对封建;时代背景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大型典籍的编纂
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涉及内容广泛,门类齐全,在规模上超越前代。明成祖时编成《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1.1万余册。康熙时期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 000多个;《古今图书集成》收录图书七八千种,按知识类别剪裁汇编。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最为浩繁,按经、史、子、集分类,总计近8万卷,近8亿字。
<< 知识拓展 >>
《四库全书》书影
我们的传统文化该如何重回人民的视野,大放异彩?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传承
创新
发扬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名著
建筑成就
小说戏曲
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设计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昆曲与京剧
戏曲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的时代特点。
明清思想家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社会发展等观点
曹雪芹《红楼梦》

巩固练习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讲述了李时珍一生战胜从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的困顿,最终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动人故事。该“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三国演义》 D.《九章算术》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李时珍”“巨著”可知,题干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关。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符合题意;《天工开物》与宋应星有关,排除B;《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小说,排除C;《九章算术》是成书与汉朝时期的数学著作,排除D。故选A。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2.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是( )
A.《农政全书》 B.《农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C
解析: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农书》是农学著作,排除BD项。故选C项。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可知,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C项正确。设立“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它的危害不会等于焚书,排除A项;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这体现的是思想措施,废除丞相制度上述作用,排除B项;分封诸子为王,有危害中央集权的危险,但它不会束缚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4.明清时期各类商贩、手工业者及其他城市居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增强,当时刻印的大批小说中的精美插图,也都表现出与文人画迥异的审美趣味。正因为审美情趣迎合了他们的需求,通俗小说才有巨大的需求量。这说明明清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小说的推陈出新 B.市民阶层的发展
C.小说内容的高雅脱俗 D.明清社会的衰落
B
解析:据题干“明清时期各类商贩、手工业者及其他城市居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增强,当时刻印的大批小说中的精美插图,也都表现出与文人画迥异的审美趣味”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涌现出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意愿的作品。明清小说的发展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B项正确;“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增强”反映的是市民的文化需求,题干没有提到推陈出新,排除A项;“与文人画迥异的审美趣味”可知与文人的高雅趣味完全不同,且明清小说通俗化,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了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没有提到社会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5.有这样一部著作,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还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这部著作是(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A
解析:《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6.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B
解析:据“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可知,京剧脸谱通过刻画的脸谱来体现人物的特征,渗透了人们的价值取向,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表述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一: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材料二:《天工开物》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材料三: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
(1)材料一中,李时珍是哪个朝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药物学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部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请列举三例明朝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答案:(1)明朝。《本草纲目》。
(2)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可知,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天工开物》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可知,明朝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