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态变化 寒假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物态变化 寒假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物态变化 寒假练习
一、单选题
1.吃雪糕解暑,雪糕在口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凝固
2.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如图是2021年9月9日雨后的丹霞景区云雾缭绕,非常漂亮。这些云雾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
A.汽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化现象 D.液化现象
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ValuingWater”(珍惜水、爱护水),虽然一滴水的“体重”大约只有0.05克,但连续滴水1小时可集3.6公斤水,1个月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以供给一个人一年的生活所需,所以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秋草地上凝结的霜,是凝华现象
B.烧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草叶上的露珠,是熔化现象
D.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4.《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B.提高湿纸的温度
C.加大湿纸的表面积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时,如图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最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23℃
D.南京的最低气温可达—30℃
7.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物质的熔点是48℃ D.加热5min时物质是固液共存态
9.小华对书本“WWW”的第3题“纸锅烧水”感到好奇,于是他回家动手试试,发现水烧开了可纸杯真的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10.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
11.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2.一只自制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测量冰水混合物时为4摄氏度,测量沸水时为94摄氏度,当测量某一液体温度为31摄氏度时,则此液体的真实温度为(  )
A.30摄氏度 B.34.4摄氏度
C.31摄氏度 D.36摄氏度
二、多选题
1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深秋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来
B.清晨的雾是由水蒸发而来
C.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汽化现象
D.刚出冰柜的雪糕周围出现“白汽”,是液化现象
14.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B.雾是液化形成的,会放出热量
C.霜是升华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D.雪是凝华形成的,会放出热量
1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的熔点是48℃ B.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16.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未加热前,纸锅里的水不发生汽化现象
C.将纸锅中的水换成沙子,加热时纸锅不会被点燃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17.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正确的( )
A.甲在第5min时是固液共存状态
B.甲在ab段温度不变,所以不吸热
C.甲的温度达到48℃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D.乙是海波,因为海波是非晶体
18.蜡花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手工艺品。把蜡片放入一个铁皮的易拉罐中放火上烤,蜡片逐渐变软熔化了,先把拇指和食指放碗里沾一下冷水,然后取出一些蜡油捏在钢丝上,蜡油凝固一朵漂亮的梅花出来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片是晶体 B.手指沾冷水的目的是为了降温
C.蜡片凝固时温度不变 D.蜡片凝固时放热
三、填空题
19.将密封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泡放进温水中,玻璃泡里很快就会弥漫着淡紫色的气体,是由碘颗粒 形成的;附着在路边草叶上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0.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小水珠会出现在车窗 (选填“内侧”或“外侧”)。
21.罗平今年迟来的一场大雪把农民害惨了,多好的油菜夷为平地,下雪的物态变化 (选填“凝固”“凝华”),“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物理知识 。
22.小静同学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体温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她的体温是 ℃。
23.如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铅 萘
熔点/℃ -38.8 -117 -95 328 80.5
沸点/℃ 357 78.5 111 1740 218
(1)-80℃时酒精呈 态;
(2)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液体。
24.如图是在探究碘升华实验中所用的器材“碘锤”,它是一个锤子形状的密闭容器,里面封有少量的碘颗粒。某同学用酒精灯加热碘锤后,碘锤里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我们知道,探究碘的升华现象,要使 态的碘直接变成 态的碘。根据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酒精灯外焰的平均温度为519.9℃,老师指出该实验装置需要改进,你认为理由是: 。
2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将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98 ℃时,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保持98 ℃不变,可以推断: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标准大气压,甲、乙两图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现象的是图 。
26.小明通过实验来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在开始计时1分钟时物质处于 态;小明判断这种物质是晶体,其依据是 。
四、实验题
27.如图所示装置中,A为盛水的烧瓶,B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C为温度计,玻璃管由A容器通入B容器的冷水中,对烧瓶A加热并使其中的水沸腾:这个过程中,A容器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 ,且上升时 (填“越来越大”、“越来越小”),A容器中水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下同),B容器中的水面会逐渐 ,温度计C的示数 ,说明液化时放出热量。

28.小明和同学们一起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装置如图甲所示。
(1)应按照 (自下而止/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器材;
(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隔1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需要 , 但温度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3)在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4)第7min以后, 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逐渐 (变大/变小/不变);
(5)第12min以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不吸热,水也能沸腾。这种说法是 (正确/错误)的,原因是 ;
(6)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85℃以下,另一位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九乙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85℃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的 不同, 主要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29.如图甲、图乙所示两组实验装置。
(1)组装实验装置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若要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应选择 装置。
(3)如图丙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 ℃。
(4)观察到水沸腾后的实验现象:①温度计的示数 ;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③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水沸腾时需要 。
(5)老师采集了三组同学的实验数据,其水的质量分别为100克、150克、200克,并绘制了如图丁所示的图像。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其中质量为100克水的沸腾图线是 (选填“①”“②”或“④”)。
30.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新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可能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于是他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小新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水蒸发越快;他的操作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 相同。
(3)小新发现下雨天衣服干得比较慢,于是提出一个新的猜想:水蒸发的快慢可能跟 有关。
五、简答题
31.在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时,小芳记录了在厨房中观察到的现象:寒冷的冬天,厨房的窗户玻璃上经常会看到“冰花”。“冰花”会出现在玻璃的室内表面上还是室外表面上呢?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并解释其原因。
32.如图所示的75%酒精湿巾可以有效杀菌,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
(1)当我们用其擦手杀菌时,为什么手会感到凉爽?
(2)酒精湿巾说明书中要求抽取湿巾后要及时合上贴纸,并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的原因。
《2025年1月22日初中物理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B C C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A AD BD AD AD AC BD
1.A
【详解】吃雪糕时,雪糕在口中固由态变成了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云雾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A.深秋草地上凝结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正确;
B.烧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水汽化为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符合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故B正确;
C.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 水的凝固点是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能够结冰,说明其温度不会高于0℃。故B不符合题意;
C.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符合题意;
D. 南京冬季气温不是很低,最低气温在5℃左右,不可能达到零下3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热的水蒸气冷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是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由于b处温度较a处的高,热的水蒸气更容易在a遇冷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因此a处较浓。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C.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48℃,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析图像可知,AB段物质未开始熔化,处于固态;BC段,物质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CD段已全部变为液态,继续吸热升温,故B错误,符合题意;
D.加热5分钟时,该晶体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此时的温度还是48℃,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火焰温度上千摄氏度,纸张的着火点约180℃,水的沸点最高为100℃,水烧开了可纸杯真的没有烧着,是因为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纸张达不到着火点,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丙到乙放热,丙到甲放热,故丙为气态,又因为甲到乙吸热,所以乙为液态,甲为固态。
A.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但乙为液态,故A错误;
BC.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乙是液态,丙是气态,故BC错误;
D.丙为气态,甲是固态,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这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冬天早上,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变成固态霜,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2.A
【详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4℃,中间是90个小格,则温度计上每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为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31℃时,距离4℃有27个小格,所以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故选A。
13.AD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而形成的,故A正确;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固态的樟脑丸直接变成气体,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空气中的较热的水蒸气遇到雪糕周围较冷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AD。
14.BD
【详解】A.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液化放热,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BD。
15.AD
【详解】A.BC段为海波的熔化过程,由图象知对应温度48℃即为海波的熔点,则海波的熔点是48℃,故A正确;
B.第6min时固态海波的温度刚升高到熔点,刚开始熔化,故B错误;
C.C点是海波刚全部熔化完,处于液态,则海波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BC段为海波的熔化过程,该过程中,海波的温度不变,但海波仍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AD。
16.AD
【详解】A.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因此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正确;
B.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因此水会发生汽化,故B错误;
C.沙子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温度会一直升高,且会超过纸的着火点,因此纸会被点燃,故C错误;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且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故D正确。
故选AD。
17.AC
【详解】ABC.由图可知,甲加热到4min时,温度上升到48℃不再上升,说明甲物质开始熔化,持续到第8min时开始上升,说明熔化结束,在4min~8min之间(ab段)温度保持不变,处于熔化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C正确,B错误;
D.乙物质图像随时间的增加,温度一直升高,说明乙物质是非晶体,而海波是晶体,故D 错误。
故选AC。
18.BD
【详解】ACD.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凝固时持续放热,温度降低,故AC错误,D正确;
B.蜡油温度高,手指沾冷水是为了降温,可以防止手被烫伤,故B正确。
故选BD。
19. 升华 凝华 放出
【详解】[1]将密封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泡放进温水中,碘颗粒吸收热量变成淡紫色的碘蒸气,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2][3]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此过程中药放出热量。
20. 液化 放热 内侧
【详解】[1][2][3]冬天,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车窗玻璃温度低,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水珠会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1. 凝华 见解析
【详解】[1]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
[2]“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下雪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化雪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2. 35~42 0.1 37.6
【详解】[1]由图知:体温计的最小温度值是35℃,最大温度值是42℃,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2]体温计1℃分为10个小格,则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3]此时液柱末端与37°C后的第6小格对齐,所以温度为37.6°C。
23. 液 水银
【详解】(1)[1]由表格数据可知,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5℃,所以-80℃的温度高于酒精的熔点,低于酒精的沸点,酒精呈液态。
(2)[2]铅的熔点是328℃,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沸点高于328℃的物质,所以选水银做测温液体。
24. 固 气 见解析
【详解】[1][2]升华现象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需要吸热。
[3]固态碘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碘的过程叫熔化,液态碘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碘的过程叫汽化。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导致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所以该实验装置需要改进,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可以采用水浴法加热。
25. 低于 乙
【详解】[1]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影响,气压越小,沸点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现在沸点98℃,所以此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2]分析甲、乙两图可知,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故能反映沸腾时的现象的是乙图。
26. 固 有固定的熔点
【详解】[1][2]已知该图像是物质熔化时的图像,物质先温度升高,然后温度保持不变,然后温度又继续升高,可见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它有熔点,所以这种物体是晶体;在开始计时1分钟时物质温度正在升高,尚未开始熔化,所以它处于固态。
27. 气泡 越来越大 下降 上升 上升
【详解】[1][2]A容器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且上升时越来越大,到在水面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
[3][4][5]在沸腾的过程中水汽化减少,所以水面下降,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导管进入B中的烧杯中,遇冷液化成水,放出热量,使烧杯B中的水面逐渐上升,水温度升高,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
28. 自下而上 吸热 保持不变 98 变大 错误 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会继续吸热 时间 质量(或体积)
【详解】(1)[1]从固定装置的方便考虑,应该先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固定好最下面的铁圈,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位置,固定上面的铁夹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器材更合理。
(2)[2][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第7min开始,水开始沸腾,水的温度保持在98℃不变,且需要不断地吸收热量,因此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需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3)[4]由水开始沸腾,水的温度保持在98℃不变可知,水的沸点是98℃。
(4)[5]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剧烈汽化现象,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杯内的水向气泡里汽化,从而气泡逐渐变大。
(5)[6] [7]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继续吸收热量,满足水沸腾的条件,所以还能沸腾,因此题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6)[8][9]图乙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的初温相同,加热条件相同,两位同学所用时间不同,是因为实验时用水质量(或体积、数量)不同。
29.(1)自下而上
(2)乙
(3)69
(4) 不变 变大 吸热
(5) 98 ①
【详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自下而上安装才能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不会触底。
(2)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故应选择装置乙才能够使烧杯中的水持续吸热。
(3)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温度计示数为69℃。
(4)[1][2][3]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故温度计示数也不变;此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的沸腾就停止,说明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
(5)[1]由图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98℃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8℃。
[2]因为质量为100g的水质量最小,在吸收热量相同时温度变化最快,故图线①是质量为100g的水。
30. A、C 水的表面积 空气湿度
【详解】(1)[1]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保持水面的空气流速相同,水的表面积相同,水的温度不同,故图1A、C两图符合题意。
(2)[2]图2甲图中水的质量小,先蒸发完;从实验过程看,他控制了水的温度相同、水面的空气流速相同,但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同时因为两滴水的总质量不同,应比较两滴水的蒸发减小的质量的多少,比较快慢,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3)[3]小新发现下雨天衣服干得比较慢,下雨天空气湿度比较大,故于是提出一个新的猜想:水蒸发的快慢可能跟空气湿度有关。
31.见解析
【详解】“冰花”会出现在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室内空气温度高,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室内表面上。
32.(1)见解析
(2)见解析
【详解】(1)用酒精湿巾擦手杀菌时,酒精易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使手的温度降低,所以手会感到凉爽。
(2)抽取湿巾后,应及时合上贴纸,这是为了减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是为了降低液体的温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慢酒精的蒸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