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4 买东西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买东西的学问》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他们作为消费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一课聚焦于购物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商品的挑选、价格的比较,到购物场所的选择以及消费权益的维护,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图片和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购物中的学问,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思考如何理性消费,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消费知识和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奠定基础。二、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明白法律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对国家法治体系的信任。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购物的品德,让他们在购物时尊重商家和其他消费者,不贪图小便宜。法治观念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拥有的权利,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健全人格通过购物实践和讨论,帮助学生克服冲动消费心理,培养冷静、理性思考的习惯,塑造健全的消费人格。责任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消费者不仅要关注自身权益,还要对商品质量、环保等问题负责,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三、教学重点了解购物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如如何挑选商品、比较价格、辨别真伪等。熟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四、教学难点能够将所学的购物知识和维权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理性消费、依法维权的习惯。克服消费中的不良心理,如攀比、跟风等,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商品的标签、广告宣传单、假冒伪劣商品的实物或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准备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资料。设计模拟购物场景所需的道具,如货架、商品模型、货币等。学生准备提前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购物,观察购物过程,记录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广告。六、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的购物情境,如超市购物、地摊购物、网购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购物场景下的学问,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购物中的问题,分享经验,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共同解决教学难点。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消费案例,包括正面和反面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是非对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法治观念。实践体验法安排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亲身体验购物的全过程,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商品广告教师:同学们,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广告,现在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并说一说为什么会被这些广告吸引。学生上台展示,分享理由,如广告画面精美、宣传语有趣、有明星代言等。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广告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广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自然导入新课。教师引导教师:看来广告的魔力可真不小啊!那大家在看到这些诱人的广告后,有没有立刻想去购买商品呢?在购买的时候又是否真的像广告宣传的那样满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买东西的学问》,探寻购物中的奥秘。(二)讲授新课学会看包装教师出示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包括食品、日用品等。教师:同学们,当我们走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们的包装。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包装,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然后汇报。可能发现的信息有:商品名称、品牌、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使用方法、生产厂家、净含量等。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详细讲解重要信息的含义和作用。例如,讲解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购买临近保质期或已过期的食品存在安全风险;分析配料表,让学生了解食品的成分,对于有过敏史或关注健康的同学来说,能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食品。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商品包装上蕴含的丰富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看包装是购物的重要环节。教师提问:那如果遇到包装信息不完整或者模糊不清的商品,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要谨慎购买,必要时向商家询问或向相关部门反映的结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应对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消费者的责任意识。避免购物小陷阱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各种购物陷阱的视频,如虚假广告、低价诱惑、赠品陷阱等。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些小品片段或新闻报道剪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发现了哪些购物陷阱?这些陷阱是怎么迷惑消费者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看心得。例如,有的学生指出虚假广告夸大商品功效,实际使用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有的学生提到商家用低价吸引顾客,但商品质量却很差;还有的学生发现赠品往往是一些质量低劣、实用性不强的物品,商家借此促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常见购物陷阱的特点和危害,提醒学生在购物时要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设计意图: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购物陷阱,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遇到的类似购物陷阱,以及当时是如何处理的。设计意图:从理论联系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购物陷阱无处不在,同时学习他人的应对经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购物讲文明教师展示一些在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拍摄的文明购物和不文明购物的图片,如有序排队结账、爱护商品、保持环境整洁与乱丢垃圾、随意拆封商品等对比场景。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哪种行为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哪种是不应该做的呢?学生发表看法,纷纷指出文明购物行为值得称赞,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他人购物体验,还破坏公共环境,是不道德的。教师进一步引导:那在我们自己购物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文明购物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如遵守购物秩序、轻拿轻放商品、不随意品尝未付款的食品、尊重工作人员等。设计意图:通过正反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判断对错,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购物的习惯,培养道德修养。开展“文明购物小标兵”评选活动,让学生互相监督、评价,在接下来的模拟购物环节中,看看谁能成为文明购物的榜样。设计意图:以评选活动为激励,将文明购物的要求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维权意识不能少教师讲述一个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维权的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事件经过,包括消费者发现商品问题、与商家协商、向消协投诉、最终得到解决的全过程。教师讲完案例后提问:同学们,在这个案例中,消费者遇到了什么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你们觉得他做得对吗?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总结出消费者遇到了商品质量不合格的问题,通过与商家沟通、寻求消协帮助等正确途径维护了自身权益,认为消费者做得很对,维护了自己的合法利益。教师结合案例,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权利的相关条款,如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购物过程中拥有这些法定权利。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权的实际流程,感受法律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教师设置一些消费纠纷场景,如购买的衣服褪色严重、电子产品出现故障商家拒绝退换等,让学生分组模拟解决,扮演消费者、商家、消协工作人员等角色,尝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协商、调解。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三)模拟购物实践布置模拟购物场景教师利用教室空间,搭建简易的模拟购物场所,设置货架,摆放各类商品模型,标注价格,准备货币道具。提出购物要求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要进行一场模拟购物活动。大家要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注意看包装、避免陷阱、文明购物。如果遇到问题,尝试运用维权知识解决。学生购物体验学生分组进入模拟购物场景,按照要求进行购物,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记录学生的表现。购物总结与评价购物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到座位,对模拟购物过程进行总结。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购物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尤其是在文明购物、合理消费、巧妙维权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购物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教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好多买东西的学问。通过看包装挑选商品、识破购物陷阱、文明购物以及懂得维权,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心得。学生分享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以后购物会更仔细看包装,关注商品质量;有的表示不会再轻易被广告迷惑;还有的说如果遇到权益受损,会勇敢维权等。教师总结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购物不仅是满足生活需求,更是一门学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做一个聪明、理性、文明的消费者,用所学知识守护自己的权益,享受美好的购物体验。八、板书设计买东西的学问看包装:名称、日期、配料等避陷阱:虚假广告、低价诱惑讲文明:守秩序、爱商品维权益:知权利、懂维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