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环境与稳态——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内环境与稳态——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有解析)

资源简介

(1)内环境与稳态——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
1.与毛细血管壁相比,毛细淋巴管管壁薄,通透性高且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叙述错误是( )
A.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
B.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C.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其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
D.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
2.如图所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组织液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可以为养料和氧气
D.⑥表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3.如图甲、乙、丙、丁表示人体内各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中甲的总量小于乙、丙、丁之和
B.人体过敏可能引起乙的含量增加
C.丙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乙和丁
D.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丙中的渗透压低于乙中的
4.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乙丙和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激素、血浆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③的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6.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有时也会磨出血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C.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D.血疱里的细胞外液是血液,出现血疱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7.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a、b、c、d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其中b为血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d都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肌肉注射药物一段时间后,药物在a、b、c中都可出现
C.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成为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D.肌肉注射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8.2024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第四轮比赛中击败印度尼西亚队,获18强赛首胜。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比赛中运动员不摄入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有消耗没有补充
B.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C.运动员大量出汗失水后,其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会升高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9.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和高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血浆中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的总和。其中由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作晶体渗透压,由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作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成分等保持不变
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胶体渗透压上升,引起组织水肿
C.通过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会增加血浆渗透压
D.血浆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的
10.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治疗时输入的溶液不能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
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D.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1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某人长期节食减肥,不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夏天长时间在空调房中可能引起“空调病”
C.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会使其内环境的pH变大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肾炎患者长期丢失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出现组织水肿
B.失水过多会造成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可能引起代谢紊乱
C.内环境稳态是指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D.内环境中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3.如图甲~丁表示人体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
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会增多
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
1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等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__________。
(2)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若监测到患者的血浆中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使肝酶进入内环境。血浆中肝酶浓度升高时,会造成________升高,患者应注意适量补充水分。
(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CO2减少,组织液中溶解的CO2,可通过_________两种途径进入血浆。
15.养生是人们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方式,为达到保健目的进行的一种身心养护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图中A、B、C代表组织细胞或结构,1、2、3、4代表体液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填名称)。
(2)内环境不仅为细胞提供液体的直接生活环境,还是_____。一般情况下,内环境三者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1中有_____,1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
(3)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所需的气体通过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通过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若图示结构位于肝脏组织,则_____(填序号)处的O2浓度最低。
(4)若图示代表肝局部结构模式图,那么在人体饥饿状态下,与A端液体相比,B端液体葡萄糖的含量会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5)养生,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_____调节网络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_____的必要条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毛细淋巴管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淋巴液,因此毛细胞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毛细血管壁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血浆,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故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A正确;
B、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B正确;
C、淋巴液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淋巴液回流到血浆中,因此,毛细淋巴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C错误;
D、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有利于淋巴液能回流到血浆中,D正确。
故选C。
2.答案:C
解析: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是通过泌尿系统等来完成,A错误;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B 错误;由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的④可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 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 错误。
3.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乙→丁→丙之间为单向箭头,可判断丁为淋巴液,丙为血浆,乙为组织液,甲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约占体液总量的2/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的总量约占体液总量的1/3,故人体中甲的总量大于乙、丙、丁量之和, A错误;人体过敏反应可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患者组织液含量增加,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C正确。
4.答案:C
解析:A、甲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无机盐和蛋白质,A错误;B、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因此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甲血浆和丙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B错误;C、乙组织液、丙淋巴液与甲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D、正常情况下,甲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①和③可进行双向交换,③和②、②和①之间是单向,说明题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内环境可运输物质,如细胞产生的激素、吸收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在血浆中存在大量的血浆蛋白,C正确;
D、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①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6.答案:D
解析: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A正确;
B、水疱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故其会自行消失,B正确;
C、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C正确;
D、血疱里的液体是组织液和血浆,D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A、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为组织液,所以d也是组织液,a、d(组织液)都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肌肉注射药物一段时间后,药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液,故一段时间后在a、b、c中都可出现药物,B正确;
C、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成为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C正确;
D、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过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从而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而不能通过肌肉注射,D错误。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若比赛中运动员不摄入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依然可以维持相对稳定,即葡萄糖不仅消耗,而且还通过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实现补充,A错误;
B、机体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C、运动员大量出汗失水后,其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会升高,进而引起渗透压上升,C正确;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较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生理盐水渗透压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当,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不会增加血浆渗透压,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因此可推知血浆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的,D正确。
10.答案:D
解析:组织液和血浆之间为双向渗透,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以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A错误;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细胞内液水分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不会减少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会同时丢失水分和无机盐,若只补充水分,可能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
11.答案:B
解析:长期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夏天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持续低温刺激机体及空气不流通等可能造成身体出现病症,称为“空调病”,B正确;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会使内环境pH略下降,C错误;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从而出现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错误。
12.答案:C
解析:肾炎患者长期丢失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失水过多会造成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细胞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可能引起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如H2CO3与、与,对于维持其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
13.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丙为淋巴液,则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A错误;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时,会使甲(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丁表示的是血细胞(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神经细胞属于组织细胞,D错误。
14.答案:(1)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等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进入组织液的水增多
(2)增大;血浆渗透压
(3)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淋巴循环和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
解析:(1)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等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入组织液的水增多,形成肺水肿。
(2)患者的血浆中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肝酶进入了内环境。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血浆中肝酶浓度升高时,会使血浆渗透压增大,此时患者应当注意适量补充水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3)血氧饱和度正常保证了机体的含氧量,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组织液可以转变为淋巴液和血浆,组织液中溶解的CO2可以通过淋巴循环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
15.答案:(1)组织液和血浆
(2)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较多的蛋白质;无机盐和蛋白质
(3)循环系统、呼吸系统;6;2
(4)增加
(5)神经—体液—免疫;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解析:(1)由图可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2)内环境不仅为细胞提供液体的直接生活环境,还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到达各种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所需的氧气需要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通过6层膜(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2层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即6层磷脂双分子层。若图示结构位于肝脏组织,氧气在细胞内被消耗,故2(细胞内液)的氧气浓度最低。
(4)若图示代表肝局部结构模式图,饥饿时胰岛A细胞中的胰高血糖素将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与A端液体相比,B端液体葡萄糖的含量会增加。
(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要科学养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