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基础夯实)——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测试卷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分数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时含有23个四分体B.一个四分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和四个DNA分子C.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四分体数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1/2D.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2.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①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④卵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变形阶段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半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3.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分子数目可能依次是( )A.24、12、12和24、12、12 B.24、24、12和24、12、12C.48、24、12和24、24、12 D.24、12、12和48、24、124.一位男同学学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后,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下面4句话,请你判断哪句话是正确的( )A.我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妈妈B.我和小两岁的弟弟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完全一样C.我细胞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大小都是相同的D.我细胞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是父母共同提供的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6.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中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7.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后来有科学家用其他的实验材料,按照孟德尔的思路开展实验,但出现了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3:1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F1产生的2种雌配子数目相等、2种雄配子数目也相等,但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C.F1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的配子活力不同,雌配子活力相同D.统计时,F2所有个体均能存活下来8.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①开粉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三种表现型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1︰1③圆粒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④一对性状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是白化病患者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③9.关于孟德尔用豌豆探究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下列哪些解释是正确的( )①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②两纯合亲本分别产生yr和YR配子,F1表型为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为杂合子③F1产生配子时,Y与y分离,R与r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④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受精机会均等,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4种表型,比例为9:3:3:1,有9种基因型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10.某植物茎秆的绿色和紫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果实的红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绿茎红果植株自交,F1表型及比例为绿茎红果:绿茎黄果:紫茎红果:紫茎黄果=6:2:3: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绿茎和红果均为显性性状B. F1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C. F1中的绿茎红果个体D. F1中的绿茎黄果个体和紫茎黄果个体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11.下列关于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伴Y染色体遗传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B.伴Y染色体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当,并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若女性发病,其父亲儿子必发病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若男性发病,其母亲、女儿必发病12.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亲本 子代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A.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 B.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C.灰色基因是常染色体的显性基因 D.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13.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用纯种雌性芦花鸡(ZBW)与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bZb)交配,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F1中的芦花均为雄性,非芦花均为雌性B.雄性个体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Z,雌性个体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WC.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雄性个体中芦花︰非芦花=1︰1D.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雌性个体中芦花︰非芦花=1︰1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14.某雄性动物(2n)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与BC段前相比,BC段后细胞中会出现的变化是( )A.核DNA数减半 B.同源染色体数减半C.染色体数减半 D.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15.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另一基因B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现以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为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表型 粉色 红色 白色A.纯合红色植株与某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不一定表现为粉色B.双杂合粉色植株自交,后代粉色:红色:白色=9:3:4C.题中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一定是AABB×AAbbD.该植物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16.在某块地内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间行种植;同样在另一块地内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异花传粉)间行种植。调查并比较两种植物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的性状,下列有关F1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B.豌豆都表现为隐性性状,玉米既有显性性状也有隐性性状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都是3:1D.豌豆没有杂合个体,玉米有纯合个体17.金鱼草是一种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Rr和rr的植株分别开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叶形(阔叶、狭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D对d是完全显性。一株粉红花狭叶金鱼草(亲本)自交产生的800株后代(F1)中粉红花阔叶个体约100株。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及其他变异,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是RrddB.F1共有4种表型和9种基因型C.F1中红花狭叶个体占3/8D.F1红花狭叶个体自交产生的F2中D基因的频率为2/318.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3种。该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对图中杂交子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黑羽、黄羽和白羽的比例是2∶1∶1B.黑羽雄鸟的基因型是HhZAZaC.黄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ZaD.白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W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19.如图为动物体生殖发育以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图解(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B、C、D、E过程中能发生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2)图乙中①细胞所处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分裂________期。(3)图乙中①~④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4)图乙中③所示的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___________。(5)图乙中①~④中能发生在图甲A或B中过程的有________。20.果蝇的眼色有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只红眼果蝇交配,F1表现型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1)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定律。(2)若下图为亲本红眼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请在图中相应的染色体上,标注果蝇有关眼色的基因。(3)F1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F1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4)若F1代雌雄红眼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眼果蝇占_____。21.某XY型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和叶形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表是两个杂交组合的亲本表型及子代表型与数目。杂交组合 亲本表型 子代表型父本 母本 ♂ ♀甲 紫花板叶 白花板叶 48株紫花板叶、51株紫花花叶、49株白花板叶、51株白花花叶 102株紫花板叶、99株白花板叶乙 白花花叶 紫花板叶 99株紫花板叶、100株紫花花叶 0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的花色和叶形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_____。(2)让杂交组合甲的子代中双显性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白花花叶植株的概率是_____。(3)由表可知,杂交组合乙的子代中没有雌性个体,可能的原因有: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基因a和b共同存在使雄配子致死。以本题出现过的植株为材料,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进一步确定原因到底是哪种,试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实验思路:_____。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四分体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B、一个四分体中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和四个DNA分子,B正确;C、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四分体,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四分体消失,C错误;D、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均暂时加倍,①不符合题意;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②符合题意;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③不符合题意;卵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变形阶段,精子形成经过变形阶段,④符合题意;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相等,⑤符合题意;卵细胞和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是初级性母细胞的一半,⑥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3.答案:D解析:依题意可知,在正常情况下,水稻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为24条,但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核DNA分子,即共含有48个核DNA分子;减数分裂Ⅱ前、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为12条,后、末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4条,含有的核DNA分子数目均为24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核DNA分子数目为12个。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A错误;由于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同一父母所生子代的遗传物质不会完全一样,B错误;男性细胞内的性染色体(X、Y染色体)大小不同,C错误。5.答案:B解析: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一个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哪一个是杂合子、哪一个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故选B。6.答案:C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欲确定高茎豌豆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自交,据其后代有无性状分离进行判断,C正确。7.答案:C解析: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是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A错误;B、F1产生的2种雌配子数目相等、2种雄配子数目也相等,都是1:1,是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但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雌配子数量远远少于雄配子的数量,但B错误;C、若F1产生的两种雄配子活力不同,某基因型的配子有一定比例不育,则子代某些基因型个体减少,会出现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3:1的情况,C正确;D、统计时,F2所有个体均能存活下来是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D错误。故选:C。8.答案:B解析:①开粉色花(Aa)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AA)、粉花(Aa)、白花(aa)三种表现型,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①正确;②高茎(AA)×矮茎(aa)→高茎(Aa)∶矮茎(aa),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②错误;③圆粒(Rr)×圆粒(Rr)→圆粒(RR、Rr):皱粒(rr)=3∶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③正确;④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是白化病患者,则其余孩子表现正常,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④正确。故选B。9.答案:D解析: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①正确;两纯合亲本分别产生yr和YR配子,F1表型为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为杂合子,②正确;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Y与y分离,R与r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即YR、Yr、yR、yr,数量比为1:1:1:1,③正确;F1产生的4种雌雄配子受精机会均等,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4种表型,分别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且数量比是9:3:3:1;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④正确。故选D。10.答案:C解析:设控制该植物茎秆颜色的相关基因为A、a,控制果实颜色的相关基因为B、b。由题意可知,绿茎红果植株自交,子代中绿茎:紫茎=2:1,说明绿茎对紫茎为显性,且AA纯合致死;子代中红果:黄果=3:1,说明红果对黄果为显性,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绿茎红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且F1中不存在基因型为AA_ _的个体,故F1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2/12=1/6,B正确。F1中的绿茎红果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为1/3AaBB、2/3AaBb,其与亲本基因型(AaBh)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F1中的绿茎黄果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紫茎黄果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即绿茎黄果(Aabb)和紫茎黄果(aabb),D正确。11.答案:B解析:A、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传给男性后代,故伴Y染色体遗传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A正确;B、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传给男性后代,B错误;C、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发病特点是男性发病率高;若女性患病,则其父、子必患病,若男性正常,则其母女都正常,C正确;D、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发病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若男性患病,则其母、女必患病,若女性正常,其父与子都正常,D正确。故选B。12.答案:D解析:由题意中雌性灰果蝇与雄性黄果蝇杂交,后代雌雄果蝇都表现为灰色,说明灰色对黄色是显性;黄雌性与灰雄性杂交,后代中雄性均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说明果蝇的黄色和灰色是伴性遗传,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选D。13.答案:B解析:B项,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性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有Z或W,故B项推测错误。A项,纯种雌性芦花鸡(ZBW)与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bZb)交配,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ZBZb(雄性芦花鸡)和ZbW(雌性非芦花鸡),所以F1中的芦花均为雄性,非芦花均为雌性,故A项推测正确。C项,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即ZBZb(雄性芦花鸡)和ZbW(雌性非芦花鸡)杂交,F2雄性个体基因型及表现型为ZBZb(芦花):ZbZb(非芦花)=1:1,故C项推测正确。D项,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即ZBZb(雄性芦花鸡)和ZbW(雌性非芦花鸡)杂交,F2雌性个体基因型及表现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1:1,故D项推测正确。注意本题要选择的是推测错误的选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14.答案:ACD解析:据图分析,题图曲线代表染色单体的相对含量变化,BC段前是减数分裂I,BC段后是减数分裂Ⅱ,因此,与BC段前相比,BC段后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减数分裂II会发生核DNA数减半、染色体数减半(减数分裂II完成)以及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减数分裂II后期),B不符合题意,ACD符合题意。故选ACD。15.答案:AD解析:纯合红色植株(AAbb)与纯合白色椬株(aabb、AABB、aaBB)杂交,后代可能表现为红色植株(Aabb),A正确;双杂合粉色植株AaBb自交,后代A_Bb︰A_bb︰(A_BB+aa_ _)=6︰3︰7,B错误;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C错误;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D正确。16.答案:BD解析:豌豆是闭花传粉植物,因此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都只有隐性性状的个体;玉米为异花传粉植物,既可自交,也可杂交,因此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既有显性性状个体,也有隐性性状个体,B、D符合题意。17.答案:D解析:单独分析叶形性状,亲本狭叶个体自交,后代中有阔叶个体出现,说明狭叶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粉红花狭叶金鱼草)的基因型为RrDd,A错误:粉红花狭叶金鱼草(RrDd)自交产生的800株后代(F1)中粉红花阔叶个体(Rrdd)约占100株,即占1/8,1/8=1/2×1/4,说明题述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有3×3=9(种),表型有3×2=6(种),B错误;F1中红花狭叶个体(RRD_)占1/4×3/4=3/16,C错误;F1红花狭叶个体(1/3RRDD、2/3RRDd)自交,仅考虑D、d基因,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均为DD,基因型为D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Dd:dd=1:2:1,F2中D基因的频率为12/3×(1/2×1/2+1/4)=2/3,D正确。18.答案:AD解析:根据图中杂交组合,亲本为HhZAW和hhZaZa,则子代为HhZAZa(黑羽雄鸟)、hhZAZa(黑羽雄鸟)、HhZaW(黄羽雌鸟)和hhZaW(白羽雌鸟),黑羽:黄羽:白羽=2:1:1,AD正确,BC错误。故选AD。19.答案:(1)AB(2)减数第一次;中(3)①④(4)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极体和卵细胞(5)①②③解析:(1)图甲中A、B过程是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为减数分裂,C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为受精作用。(2)图乙中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所处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中期。(3)图乙①~④中,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④有丝分裂后期。(4)图乙中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极体和卵细胞。(5)图甲A或B属于减数分裂,通过分析可知,图乙中①~④中属于减数分裂的过程是①②③20.答案:(1)分离(2)标注基因见下图(3)XBY;XBXB、XBXb(4)1/8解析:(1)分析数据,红眼:白眼=3:1,则红眼对白眼显性,白眼全为雄性,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决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属于伴性遗传。(2)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决定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3)根据遗传定律,F1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XBXB:XBXb=1:1。(4)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B:Y=1:1,红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B:Xb=3:1,则子代白眼果蝇占XbY=1/2×1/4=1/8。21.答案:(1)紫花、板叶;B、b(2)1/32(3)①选择基因型为AaXbY的雄株与叶型相关基因型为XBXB或XBXb的雌株杂交,观察子代的性别表现;②若子代全为雄性个体,则是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若子代出现雌性个体且雌性个体少于雄性个体,则是基因a和b共同存在使雄配子致死解析:(1)根据杂交组合甲的子代中雄株既有板叶又有花叶,而雌株中只有板叶可知,叶型的遗传为伴X染色体遗传,板叶为显性性状,则杂交组合甲的亲本关于叶型的基因型为XBY、XBXb;根据杂交组合乙的结果可知,紫花为显性性状。(2)由杂交组合甲的子代中出现紫花和白花性状可知,杂交组合甲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子代双显性个体中,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雌株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白花花叶植株(aaXbY)的概率是1/4×1/2×1/4=1/32。(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进一步确定杂交组合乙的子代中没有雌性个体的原因,可以选择基因型为AaXbY的雄株与叶型相关基因型为XBXB或XBXb的雌株杂交,观察子代的性别表现。若子代全为雄性个体,则是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若子代出现雌性个体且雌性个体少于雄性个体,则是基因a和b共同存在使雄配子致死。第1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能力提升)——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测试卷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分数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个卵原细胞与8个精原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理论上可产生受精卵32个B.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机制D.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2.用红色、黄色两种橡皮泥和白纸建构细胞分裂模型(2对同源染色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将两条颜色、长度相同的染色单体中部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粘起来,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粒B.若模拟有丝分裂,则分裂前期含有4条黄色染色单体C.若模拟减数分裂,模拟过程中应该让长度不同、颜色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联会配对D.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颜色不一定相同3.某中学兴趣小组对果蝇(2n=8)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染色体数目,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染色体数目/条 16 8 4细胞数目/个 15 55 30A.甲组细胞正进行减数分裂 B.乙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C.丙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三组细胞中均含有X和Y染色体4.如图表示某精原细胞(图中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在其分裂过程中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图中的3种基因。观察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某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共8个荧光点B.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种不同颜色的共4个荧光点C.某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共4个荧光点D.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共4个荧光点5.马的毛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黑色马1与白色马2杂交,F1得到一匹白色马3,再将白色马3与另一白色马4杂交,F2有黑色马5和白色马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F1的表现型不能直接判断白色为显性性状B.白色马2和白色马3、白色马4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C.白色马3和白色马4再生出杂合白色马的概率为2/3D.将白色马6与多匹异性黑色马杂交可鉴定白色马6的基因型6.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自交后代和回交(F1与某一亲本杂交)后代都有返祖为初始亲本的倾向。遗传学上把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定义为“返祖率”,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F1开始连续自交,子代的返祖率逐渐升高B.F1自交后代与回交后代有相同的返祖率C.从F1开始,每代个体均与亲本DD回交,返祖率会逐渐降低D.返祖现象的发生与等位基因的分离有关7.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因豌豆植株的特性,对豌豆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需要对父、母本未成熟花去雄B.F1高茎豌豆自交或测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基两种植株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预期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两种豌豆的比例为1:1是对假说的验证D.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的高茎植株中纯合子占1/38.番茄的花色有红色(A)和白色(a)之分,叶形有宽叶(b)和窄叶(B)之分,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让一株番茄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6∶3∶2∶1。若再让F1中的红色窄叶随机传粉得到F2,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9∶4∶2∶1B.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16∶4∶2∶1C.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9∶3∶3∶1D.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16∶8∶2∶19.在豌豆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以纯合的红花矮茎植株和纯合的白花高茎植株为亲本进行杂交,再让F1自交,获得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F2有4种表现型,其中纯合子占1/4B.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3/8C.若让F1进行测交,后代中无纯合子D.让F2红花矮茎植株自交,后代中杂合子占2/310.某自交植物的抗病与不抗病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一纯合抗病植株与一纯合不抗病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不抗病,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病:不抗病=3:1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抗病与不抗病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F1能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配子C.F2不抗病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7D.F2中抗病植株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为5/611.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a基因和b基因是两个只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致死基因,任一对基因隐性纯合致死(雌性个体中只有基因型为ZABW的个体可以存活)。现有一对家蚕交配,F1几乎全部为雄性家蚕,只出现少数雌性家蚕,不考虑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测定家蚕基因组需测定29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B.亲本家蚕的基因型为ZAbZaB、ZABWC.亲本雄性家蚕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叉互换D.F1中雄性家蚕和雌性家蚕杂交,子代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1:212.果蝇的体色和眼型分别受等位基因A/a、B/b控制,研究人员选择多对灰身圆眼雌、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其对应个体数如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灰身圆眼 灰身捧眼 黑身圆眼 黑身棒眼雄果蝇/只 301 102 102 98雌果蝇/只 399 0 198 0A.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B.灰身和圆眼均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C.F1中雌、雄果蝇数量不等,可能是特定实验条件下AaXBY个体不能存活D.同样实验条件下,F1中的灰身棒眼雄果蝇与黑身圆眼雌果蝇自由交配,F2雄果蝇只有1种表型13.已知某种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种鸟类现有栗羽、黄羽和白羽三个纯系品种。三种羽色与基因D/d和E/e有关,基因D/d与色素的合成有关,其中基因D为有色基因,基因d为白化基因;基因E决定栗羽,基因e决定黄羽,且基因E/e仅位于Z染色体上。为探究两对基因的关系,利用上述三种纯合品系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不考虑ZW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亲本表型 F1表型及比例实验1 白羽雄性×栗羽雌性 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实验2 黄羽雄性×栗羽雌性 栗羽雄性:黄羽雌性=1:1实验3 黄羽雄性×白羽雌性 栗羽雄性:黄羽雌性=1:1A.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B.实验1的白羽亲本不一定同时含基因d、eC.实验2与实验3的F1中栗羽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D.实验2的栗羽雄性与实验3的黄羽雌性个体交配,子代中果羽个体占1/2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14.取某雄性动物(2n=8)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两个荧光染色体的着丝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两个荧光点随时间依次出现在细胞中①~④四个不同的位置(箭头表示移动路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B.被荧光标记的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荧光点从③向④移动过程中,细胞发生了着丝粒分裂D.该细胞分裂后得到的两个子细胞中都有荧光点15.某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一对遗传因子(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以鉴定两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预测子代的表型 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第一种:紫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① ④第二种:紫花×红花 全为紫花 DD×dd② ⑤A.两种交配方式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显隐性的依据B.若①全为紫花,则④为DD×DdC.若②为紫花和红花的数量比是1:1,则⑤为Dd×ddD.③为Dd×Dd,判断依据是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携带隐形遗传因子16.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存在时可使光滑的豆荚变为被毛;基因A不存在,b纯合时也可使光滑的豆荚变为被毛;其余类型均为光滑豆荚。选取不同的亲本进行实验,杂交组合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母本 父本 子代组合一 被毛豆荚 光滑豆荚 205(被毛豆荚)、123(光滑豆荚)组合二 被毛豆荚 被毛豆荚 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A.A/a和B/b在雌雄配子结合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B.组合一得到的所有子代光滑豆荚自交,F2中被毛豆荚:光滑豆荚=1:5C.组合二得到的子代中被毛豆荚有5种基因型D.组合二得到的所有子代被毛豆荚中,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占9/1317.控制蛇皮颜色的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现进行下列杂交实验。根据该杂交实验可推知,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B.黄斑是隐性性状C.甲实验中,F1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不同D.乙实验中,F2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18.某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雌雄异株,其阔叶和细叶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现有两株阔叶植株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2:1:1。已知带有d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无法成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相对性状中,阔叶为显性性状,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亲代雌株能产生2种配子,判断依据是F1中的雄性有两种表型C.若F1中的雌、雄株相互杂交,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3:2:1D.F1中的雄株产生的配子中含D基因的配子占1/2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19.图1表示某动物(2n=4)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白)、染色单体(阴影)和核DNA(黑)数量的柱形图,图3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中的_____细胞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2)图1中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乙细胞的过程对应图2中的_____;甲细胞→子细胞对应图2中的_____。(用序号和箭头表示)(3)图3中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区段是_____,图中DE、HI、JK三个区段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_____(填“都相同”“各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4)如图4表示一个生殖细胞,图5中可能与图4细胞来自同一个减数分裂过程的是_____(填序号)。20.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刚毛和截毛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灰身/黑身、刚毛/截毛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用灰身刚毛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1的性状分离比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F1 灰身 黑身 刚毛 截毛雌性 3 1 2 0雄性 3 1 1 1(1)在果蝇的灰身和黑身中,_______是隐性性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2)根据实验结果能否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试说明判断的依据:_______。其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3)假设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三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即X染色体上有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也有其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现有各种基因型的刚毛和截毛雌雄果蝇,请设计通过一次性杂交实验探究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的位置(请写出详细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21.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小麦的花是两性花,以自花传粉为主,因小麦花在未受精的情况下即可开放,因此小麦有一定概率进行异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实现不同植株间的杂交。已知小麦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多颗粒对少颗粒为完全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多颗粒植株(甲)和矮秆、少颗粒植株(乙),不考虑其他变异类型和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1)杂种1是________倍体,通过低温处理,抑制______的形成,使数目加倍,成为二粒小麦。杂种1和杂种2_________(填“是”或 “不是”)新物种。(2)已知小麦的高秆和矮秆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颗粒和少颗粒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考虑到小麦花小、人工杂交困难等特点,请你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①完善实验步骤:第一步:将甲、乙植株______,收获__________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种植后取表型为______的植株记为丙,留用;第二步:_________;第三步:观察并记录其子代植株的表型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②预期结果及结论:I.若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Ⅱ.若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Ⅲ.若结果不符合以上两种,则两对等位基因连锁,且发生染色体交换。③若已确定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实验过程中发现丙中既有不发生交换的植株,也有发生交换的植株。现有丙中的某植株,已知其产生的四种花粉比例为5:5:2:2,则该植株产生花粉时,这两对等位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发生交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占________。在相同情况下,以该植株作父本,取丙中不发生交换的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则子代高秆多颗粒植株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20个卵原细胞产生20个卵细胞,8个精原细胞产生32个精子,20个卵原细胞与8个精原细胞如果完成减数分裂并受精,理论上可产生受精卵20个,A错误;B、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中的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C、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稳定的重要机制,C正确;D、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是形成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不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D错误。故选C。2.答案:C解析:两条颜色、长度相同的染色体中部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粘起来,代表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粒,A正确;如果模拟有丝分裂,分裂前期有2条黄色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故含有4条黄色染色单体,B正确;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中联会配对,C错误;减数分裂I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极的橡皮泥颜色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3.答案:C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甲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两倍,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项错误;乙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暂时没有进行分裂,也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等时期,其有可能存在染色单体,B项错误;丙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的一半,属于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丙组细胞中不能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C项正确,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在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复制而来的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时DNA数也加倍,所以某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种颜色的共8个荧光点,A正确;若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会同时存在等位基因A和a,所以有2种不同颜色的共4个荧光点,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仍然在同一个细胞内,所以细胞内有3种不同颜色的共8个荧光点,C错误;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交叉互换,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A、a、R、R基因,所以可能出现3种颜色的共4个荧光点,D正确。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遗传推导与概率计算。判断显隐性的方法有杂交法和性状分离法,杂交法适用于大样本问题的讨论,性状分离法均适用,所以一匹黑色马和一匹白色马杂交得到F1一匹白色马不能判断白色为显性性状,A正确;由白色马3和白色马4杂交,F2出现黑色马,可得出黑色为隐性性状,白色为显性性状,可进一步得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黑色马1和黑色马5均为aa,白色马2可能为AA或Aa,白色马3和白色马4均为Aa,白色马6可能为1/3AA或2/3Aa,B正确;白色马3(Aa)和白色马4(Aa)杂交,子代生出杂合白色马(即Aa)的概率为1/2,C错误;鉴定白色马6的基因型可以选择与多匹异性黑色马进行测交,如果子代全为白色马,则白色马6的基因型为AA,如果子代出现黑色马,则白色马6基因型为Aa,D正确。6.答案:C解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假设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从F1开始连续自交,Fn中,Dd占(1/2)n,DD和dd共占1-(1/2)n,返祖率逐渐升高,A叙述正确。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返祖率为1/2;F1与DD或dd回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或Dd:dd=1:1,返祖率均为1/2,与F1自交后代返祖率相同,B叙述正确。F1与DD回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返祖率为1/2,这些后代再与亲本DD回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3:1,返祖率为3/4,经多代分析可知,每代的返祖率为(1-1/2n),故逐渐增加,C叙述错误。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与亲本相同的基因型,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叙述正确。7.答案:D解析:豌豆人工杂交实验母本需要去雄、套袋,父本不能去雄,A错误;杂合子测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不同类型植株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预期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表现比属于演绎推理,实施测交实验则是对假说的验证,C错误;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的高茎植株中纯合子占1/3,D正确。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F1中的红色∶白色=2∶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而且A基因纯合致死;窄叶∶宽叶=3∶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F1中的红色窄叶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再让F1中的红色窄叶随机传粉得到F2,由F1红色窄叶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1∶1,B∶b=2∶1和A基因纯合致死可知,花色中红色与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2∶1,叶形中窄叶与宽叶的性状分离比为8∶1,则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16∶8∶2∶1,D正确。9.答案:A解析:设控制豌豆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为A、a,控制豌豆高茎和矮茎性状的基因为B、b,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2的表现型有2×2=4(种),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1/2=1/4,A正确;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3/4×1/4+1/4×3/4=3/8,则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5/8,B错误;F1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中有纯合子,如aabb,C错误;F2红花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其自交后代中杂合子占2/3×1/2=1/3,D错误。10.答案:C解析:A、由题意可知,将纯合抗病植株与纯合不抗病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抗病,F1自交产生的F2中抗病∶不抗病=13∶3,为9∶3∶3∶1的变式,说明抗病与不抗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F1是双杂合子,能产生4种数量(比例)相等的配子,但雌雄配子的数目不同,B正确;C、设相关基因是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不抗病,其自交所得不抗病植株中,纯合子为AABB、aabb、AAbb(aaBB),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占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3/13,C错误;D、F2中抗病植株aaB-(或A-bb)包括1/3aaBB、2/3aaBb,自交得到的子代中不抗病植株aabb比例为2/3×1/4=1/6,则抗病植株的比例为1-1/6=5/6,D正确。故选C。11.答案:D解析:家蚕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56条,含有28对染色体,由于Z、W染色体要单独测定,所以测定家蚕基因组需要测定29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A正确。一对家蚕交配,F1几乎全部为雄性家蚕,只出现少数雌性家蚕。只有亲本雄性家蚕的两条Z染色体上各有一个致死基因,才能使F1中大部分的雌性家蚕都致死,因此亲本家蚕的基因型为ZAbZaB、ZABW。F1出现了少数雌性家蚕,推测亲本雄性家蚕(ZAbZaB)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叉互换,产生了基因型为ZAB和Zab的配子,B、C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F1中雄性家蚕的基因型有ZABZAB、ZABZab、ZABZAb、ZABZaB四种。F1中雄性家蚕和雌性家蚕(ZABW)杂交,得到的子代情况如下表所示:ZABZAB(少部分)×ZABW ZABZab(少部分)×ZABW ZABZAb(大部分)×ZABW ZABZaB(大部分)×ZABW雄性子代 ZABZAB 1/2ZABZAB、1/2ZABZab 1/2ZABZAB、1/2ZABZAb 1/2ZABZAB、1/2ZABZaB雌性子代 ZABW 1/2ZABW、1/2ZabW(致死) 1/2ZABW、1/2ZAbW(致死) 1/2ZABW、1/2ZaBW(致死)雄性子代全部存活,雌性子代中超过1/2个体存活,因此杂交子代中雌雄个体数量比大于1:2,D错误。12.答案:C解析:由题表分析可知,A不符合题意;由于亲本表型均为灰身圆眼果蝇,杂交F1中出现黑身,故亲本果蝇基因型为AaXBXb、AaXBY,B不符合题意;由B项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故F1雄果蝇的基因型、表型及其比例理论上应为A_XBY(灰身圆眼):A_XbY(灰身棒眼):aaXBY(黑身圆眼):aaXBY-(黑身棒眼)=3:3:1:1,雌果蝇的基因型、表型及其比例理论上应为A_XBX-(灰身圆眼):aa XBX-(黑身圆眼)=3:1,而实际F1雄果蝇的表型比约为3:1:1:1,雌果蝇表型比约为3:1,说明F1灰身棒眼雄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AaXbY=1/3:2/3)有2/3的个体死亡,即在特定实验条件下,F1中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不能存活,C符合题意;F1中的灰身棒眼雄果蝇(AAXbY)与黑身圆眼雌果蝇(aaXBX-)自由交配得到F2,F2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Y,但该实验条件下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死亡,因此F2雄果蝇的表型只有1种,D不符合题意。1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栗羽雌性为纯合子,若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实验1白羽雄性的基因型为ddZ-Z-,栗羽雌性的基因型为DDZEW,则子代均为Dd,不会出现白羽个体,由此可判断基因D/d也位于Z染色体上,A说法正确。若实验1亲本的基因型为ZdeZde、ZDEW,则子代为ZDeZde和ZdeW,表型为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若实验1亲本的基因型为ZdEZdE、ZDEW,则子代为ZDEZdE和ZdEW,表型仍为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因此实验1中白羽雄性亲本不一定同时含有基因d、e,B说法正确。由题表中内容可推知实验2亲本基因型为ZDeZDe和ZDEW,子代基因型为ZDEZDe(栗羽雄性)和ZDeW(黄羽雌性),实验3中亲本基因型为ZDeZDe和ZdEW,子代基因型为ZDeZdE(栗羽雄性)和ZDeW(黄羽雌性),因此实验2与实验3的F1中栗羽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不相同,C说法错误。实验2中F1的栗羽雄性ZDEZDe少与实验3中F1的黄羽雌性ZDeW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2ZDEZDe(栗羽)、1/4ZDeZDe(黄羽、1/4ZDEW(栗羽)、1/4ZDeW(黄羽),由此可得子代中栗羽个体占1/2,D说法正确。14.答案:ABD解析:A、据题意可知,观察到两个荧光点随时间依次出现在细胞中①(两条染色体散乱排列)→②(两条染色体联会)→③(两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④(两条染色体分离),因此判断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A正确;B、这两条染色体出现联会和分离,推测这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C、荧光点从③向④移动过程中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没有发生着丝点的分离,C错误;D、这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被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标记,该细胞分裂后得到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这两条染色体中的一条,因此都有荧光点,D正确。故选ABD。15.答案:ACD解析:第一种交配方式中,紫花自交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可判断紫花为显性性状:第二种交配方式中,紫花和红花杂交,后代都是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A正确。若①全为紫花,说明亲本为纯合子,故④为DD×DD,B错误。若②为紫花和红花的数量比是1:1,即测交,则⑤为Dd×dd,C正确。紫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③为Dd×Dd,即亲本均携带隐性遗传因子,D正确。16.答案:ACD解析:A、分析题目中的表格,处理数据可得:组合二中子代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13:3,其中13:3为9:3:3:1的变式,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是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A/a和B/b在雌雄配子结合仅仅是受精作用,自由组合定律早在精卵结合之前就已经发生,A错误;B、分析题目中的表格,处理数可得:组合一中子代205(被毛豆荚):123(光滑豆荚)=5:3,再结合分析中被毛和光滑对应的基因型可推出组合一中母本和父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杂交得到的光滑豆荚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让1aaBB和2aaBb分别自交,其中aaBB自交后代均为光滑,aaBb自交后代中光滑个体占3/4,即二者自交后代中光滑=1/3+(2/3×3/4)=5/6,即F2中被毛豆荚:光滑豆荚=1:5,B正确;C、组合二中子代338(被毛豆荚):78(光滑豆荚)=13:3,其中13:3为9:3:3:1的变式,某二倍体植物的豆荚被毛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aaBb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出组合二中亲本基因型均为AaBb,杂交后子代中被毛豆荚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以及aabb七种基因型,C错误;D、组合二得到的所有子代毛豆荚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以及aabb七种基因型,共13份,其中纯合子AABB、AAbb、aabb自交一定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ABb自交后代为AAB_、AAbb,子代均表现为被毛豆荚;AaBB自交后代为A_BB、aaBB,其中aaBB表型为光滑豆荚;AaBb自交一定发生性状分离;Aabb自交后代为A_bb、aabb,子代均表现为被毛豆荚。由上述分析可知,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有7份,占7/13,D错误。故选: ACD。17.答案:A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实验中F1黑斑蛇×黑斑蛇的后代出现了黄斑蛇,说明黑斑对黄斑为显性,由于黑斑是显性性状,所以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A、B正确;设黑斑遗传因子为A,则黄斑遗传因子为a,根据甲中P黑斑蛇×黄斑蛇的后代F1为黑斑蛇、黄斑蛇可知,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F1为Aa和aa,F1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都是杂合体,C错误;乙中F1黑斑蛇×黑斑蛇的后代F2为黑斑蛇、黄斑蛇,则F1黑斑蛇都为Aa,F2黑斑蛇为AA和Aa、黄斑蛇为aa,F2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不完全相同,D错误。18.答案:CD解析:两株阔叶植株杂交,F1中阔叶:细叶≈3:1,该相对性状中,阔叶为显性性状,F1表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2:1:1,推测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F1中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推测亲本雌株能产生2种(XD、Xd)配子,亲本的基因型为XDXd和XDY,B正确。F1中的雌株(1/2XDXD、1/2XDXd)和雄株(1/2XDY、1/2XdY)相互杂交,F1中的雄株产生的精子为1/4XD、1/4Xd、1/2Y,即F1中的雄株产生含D基因的配子占1/4;已知带有d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无法成活,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3/16XDXD+1/16XDXd):阔叶雄株(3/8XDY):细叶雄株(1/8XdY)=2:3:1,C、D错误。19.答案:(1)丙;次级精母细胞(2)Ⅱ→Ⅰ;Ⅲ→Ⅴ(3)CC;不完全相同(4)①③解析:(1)图1中丙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该动物为雄性,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甲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2)图1中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分别为8、0、8,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分别为4、8、8,即对应图2中Ⅱ→Ⅰ;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分别为4、0、4,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分别为2、0、2,即对应图2中Ⅲ→Ⅴ。(3)图3中AG段代表减数分裂,其中CG段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HI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是受精作用;DE、JK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是着丝粒分裂。(4)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所含染色体应该相同,故与图4的生殖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可能是图5中的③,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另外两个精细胞所含染色体应与图4的染色体互补,故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能是图5中的①。20.答案:(1)黑身;灰身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有黑身果蝇出现(或灰身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灰身:黑身=3:1)(2)能;灰身刚毛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杂交子代灰身和黑身在雌雄中的比例都是3:1,没有性别差异,说明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子代雌性全为刚毛,雄性有刚毛和截毛,存在性别差异,说明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AaXBXb(3)实验思路:选择(多对)纯合刚毛雄蝇与纯合截毛雌蝇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表型预期结果:若子代雌雄果蝇均为刚毛,则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或若子代没有性别差异,则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子代雌果蝇均为刚毛,雄果蝇均为截毛,则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或若子代有性别差异则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解析:(1)根据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灰身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有黑身果蝇出现(或灰身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灰身:黑身=3:1),可以确定灰身对黑身为显性。(2)灰身刚毛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杂交子代灰身和黑身在雌雄中的比例都是3:1,没有性别差异,说明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子代雌性全为刚毛,雄性有刚毛和截毛,存在性别差异,说明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子代灰身:黑身=3:1和刚毛:截毛=3:1,可以推知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3)根据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刚毛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有截毛果蝇出现(或刚毛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刚毛:截毛=3:1),可以确定刚毛对截毛为显性。刚毛的雌雄果蝇杂交,杂交子代雌性全为刚毛,雄性有刚毛和截毛,存在性别差异,说明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或X、Y同源区段上。要通过一次性杂交实验判断刚毛基因和截毛基因在X、Y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选择(多对)纯合刚毛雄性果蝇和纯合截毛雌性果蝇杂交,若子代有性别差异(即雄性全为截毛,雌性全为刚毛),则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没有性别差异(即雄性和雌性果蝇均为刚毛),则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21.答案:(1)(异源)二;纺锤体;不是(2)①间行种植;乙;高秆、多颗粒;对丙进行套袋②高秆多颗粒:高秆少颗粒:矮秆多颗粒:矮秆少颗粒=9:3:3:1;高秆多颗粒:矮秆少颗粒=3:1③3/7;5/19解析:(1)分析题图杂种1和杂种2不育,不是新物种(2)①目的 判断控制高秆/矮秆和多颗粒/少颗粒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逆推杂交过程②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多颗粒:高秆少颗粒:矮秆多颗粒:矮秆少颗粒=9:3:3:1,若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则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多颗粒:矮秆少颗粒=3:1。③设相关基因为A/a、B/b.1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产生的4个配子为AB:Ab:B:b三1:1:1不发生交换产生的4个配子为AB:b三1:1由题可知实际产生的四种花粉比例为5:5:2:2,可以理解为2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产生8个配子AB:Ab:B:b三2:2:2:2,5个初级精母细胞不发生交换产生6个配子AB:ab三3:3,未发生交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占1.5/(2+1.5)=3/7。在这种情况下,以该植株作父本,取丙中不发生交换的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杂交结果分析如表:雄配子5AB 2Ab 2aB 5aB雄配子 1AB 5AABB高秆多颗粒 2AABb高秆多颗粒 2AaBb高秆多颗粒 5AaBb高秆多颗粒1ab 5AaBb高秆多颗粒 2Aabb 2aaBb 5aabb由表可知,子代高秆多颗粒植株中纯合子占5/1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基础夯实)——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测试卷.docx 第1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能力提升)——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测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