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孟德尔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共2份有解析)——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孟德尔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共2份有解析)——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资源简介

1.2孟德尔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第二课时)——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被后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
A.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B.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假说—演绎法
C.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出的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同的雌雄配子”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C.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出现1:1(或1:1:1:1)的表型比
D.孟德尔依据细胞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
3.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后得F1,Fl自交并种植F2,则在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 )
A.9/64,1/9 B.9/64,1/64 C.3/64,1/3 D.3/64,1/64
4.某植物的花色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当个体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植物开紫花,否则开白花。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则子一代的情况是( )
A.纯合子占1/8 B.白花植株共有8种基因型
C.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9 D.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占1/16
5.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B.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C.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M、N、P分别代表16、9、3
6.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产生的AB卵细胞和AB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如果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杂交,子代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不能证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如果AaBb自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说明该植株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7.某种植物叶片的有茸毛和无茸毛受基因A/a的控制,长茸毛和短茸毛受基因B/b的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让某短茸毛植株自交得到F1,F1的表型及比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植物的有茸毛对无茸毛为显性,短茸毛对长茸毛为显性
B.F1的表型及比例为短茸毛:长茸毛:无茸毛=2:1:1
C.若让亲本短茸毛植株进行测交,则子代表型的比例为1:1:1:1
D.根据F1短茸毛:长茸毛=2:1可知,基因B纯合时可能致死
8.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紫色和白色,甜度有甜和非甜。某紫色非甜玉米自交,F1中籽粒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翻=27:9:2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控制玉米籽粒颜色和甜度的基因独立遗传,互不干扰
B.玉米籽粒的颜色至少受2对基因控制,甜度至少受1对基因控制
C.F1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占4/49
D.F1中籽粒为紫色非甜的基因型种类要少于白色非甜的基因型种类
9.番茄的花色有红色(A)和白色(a)之分,叶形有宽叶(b)和窄叶(B)之分,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让一株番茄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6∶3∶2∶1。若再让F1中的红色窄叶随机传粉得到F2,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A.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9∶4∶2∶1
B.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16∶4∶2∶1
C.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9∶3∶3∶1
D.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16∶8∶2∶1
10.某种植物高茎与矮茎(A/a基因控制)为一对相对性状,红花与白花(B/b基因控制)为一对相对性状。某高茎红花植株自交,获得F1,统计F1的表型数量:高茎178株、矮茎62株、红花159株、白花81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亲本基因型为AaBb,F1中基因B纯合可能致死
C.估测F1中高茎红花135株,矮茎白花20株
D.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白花=1:1
11.科学家用白颖和黑颖两种燕麦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F2,F2共560株,其中黑颖416株,灰颖106株,白颖36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燕麦颖壳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F1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2:1:1
C.F2的灰颖共有2种基因型
D.从F2中任选两株灰颖植株进行相互交配,后代为白颖的概率为1/16
12.在一种特殊的观赏花卉中,野生型植株的花朵颜色为深紫色,属于纯合体。一种纯种突变植株的花朵色素沉积减少,呈淡紫色。另一种纯种突变植株的花朵没有色素沉积,呈白色。当第一种突变的淡紫色花朵植株与第二种突变的白色花朵植株杂交时,F1都开深紫色花。然后F1自交产生F2,F2中深紫色花朵植株:白色花朵植株:淡紫色花朵植株=156:70:5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F2中淡紫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
B.F1的基因型与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相同
C.F2中白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与亲本中白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相同
D.F2深紫色花朵植株中与F1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
13.某雌雄同株植物的野生型个体(AABBdd,3对基因独立遗传)含有成分R,科研人员通过诱导获得了3个无成分R的单基因突变体纯合子甲、乙、丙。现用它们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株数
实验一 甲×乙 有R 有R(630株)、无R(490株)
实验二 甲×丙 无R 有R(210株)、无R(910株)
A.甲、乙均为隐性突变,丙为显性突变
B.实验一中F1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中F1基因型不能确定
C.实验二中F2无R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13
D.若让实验二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R∶无R=1∶2
二、非选择题
14.科研人员用一种甜瓜(2n)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经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
性状 控制基因及其所在染色体 母本 父本 F1 F2
果皮底色 A/a,4号染色体 黄绿色 黄色 黄绿色 黄绿色:黄色≈3:1
果肉颜色 B/b,9号染色体 白色 橘红色 橘红色 橘红色:白色≈3:1
果皮覆纹 E/e,4号染色体 F/f,2号染色体 无覆纹 无覆纹 有覆纹 有覆纹:无覆纹≈9:7
已知A.E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a、e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当E和F同时存在时果皮才表现出有覆纹性状。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果肉颜色的显性性状是_____。
(2)F1的基因型为_____,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_____种。
(3)F1的表型有_____种,F2中黄绿色有覆纹果皮,黄绿色无覆纹果皮、黄色无覆纹果皮的植株数量比是_____,F2中黄色无覆纹果皮橘红色果肉的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
15.牡丹(雌雄同株)是我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某二倍体牡丹花色受A/a、B/b两对基因控制,植株中不含A基因,含有B基因时开黄花,研究人员利用紫花植株作母本、黄花植株作父本杂交得F1,F1红花植株自交得F2,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 F1 F2
紫花×黄花 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 紫花 白花
316 320 280 119 39 40
(1)上述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2)F1红花植株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约为7:3:1:1的原因是______。
(3)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分别为______。
(4)F2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产生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的概率为_____,子代出现白花植株的概率及其所占比例为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孟德尔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B、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运用假说-演绎法,先提出假说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B正确;C、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C正确;D、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到多对性状的遗传,D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且生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数一般不同,A错误;为了验证假设,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错误;孟德尔依据假说的内容进行“演绎推理”,D错误。本题选C。
3.答案:A
解析:设控制番茄三对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C/c表示,则亲代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F1的基因型为AaBbCc,F2中A_:aa=3:1,B_:bb=3:1,C_:cc=3:1,所以F2中红果、多室、长蔓植株所占的比例是3/4×1/4×3/4=9/64,纯合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为1/4×1/4×1/4=1/64,故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64÷9/64=1/9。故选A。
4.答案:C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结合题意,同时含A和B的植株开紫花,其余均为白花;子一代中纯合子占1/4,白花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紫花植株(9A_B_)中,纯合子(AABB)占1/9,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占1/8,C正确,A、B、D错误。
5.答案:A
解析:A、由表现型为12:3:1可知,只要含有A基因或者只要含有B基因即可表现为一种性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所以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A错误;
B、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①过程,B正确;
C、②是受精作用,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C正确;
D、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M是4×4=16种,基因型N=3×3=9种,表现型比例是12:3:1,所以表现型P是3种,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产生的AB卵细胞比AB精子的数量少,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没有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如果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杂交,子代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该结果,而若两对基因只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C正确;
D、如果AaBb自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说明该植株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由思路导引可知,有茸毛对无茸毛为显性,短茸毛对长茸毛为显性,A正确;有茸毛:无茸毛≈3;1,有茸毛中,短茸毛:长茸毛≈2;1,所以F1的表型及比例为短茸毛:长茸毛:无茸毛=2;1;1,B正确;若让亲本短茸毛植株(AaBb)进行测交,则子代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短茸毛(AaBb):长茸毛(Aabb):无茸毛(aaBb、aabb)=1;1;2,C错误;根据F1短茸毛:长茸毛=2;1可知,基因B纯合时可能致死,D正确。
8.答案:C
解析:A、三对基因如果自由组合,则子代比值之和为64,而题干中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所以子代比例之和为64,符合题意,因此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其中紫色:白色=9:7,说明这对性状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控制;非甜:甜=3:1,说明这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B正确;
C、用A/a、B/b、C/c表示相关基因型,则紫色非甜玉米为AaBbCc,F1中的白色籽粒有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为:2/7Ab、3/7ab、2/7aB,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A_B_)的比例为2/7×2/7+2/7×2/7=8/49,C错误;
D、F1中籽粒为紫色非甜的基因型为A_B_C_,种类为8种,白色非甜的基因型为aaB_C_、A_bbC_和aabbC_,共有10种,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F1中的红色∶白色=2∶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而且A基因纯合致死;窄叶∶宽叶=3∶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F1中的红色窄叶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再让F1中的红色窄叶随机传粉得到F2,由F1红色窄叶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1∶1,B∶b=2∶1和A基因纯合致死可知,花色中红色与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2∶1,叶形中窄叶与宽叶的性状分离比为8∶1,则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宽叶=16∶8∶2∶1,D正确。
10.答案:C
解析:
第二步:结合遗传规律,分析杂交实验高茎红花植株自交,F1中高茎:矮茎=3:1,红花:白花=2:1,可知该高茎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红花可能存在致死情况,且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不一样,说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A、B正确。
第三步:利用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F1中高茎红花约有120株,同理矮茎白花约有20株,C错误。已知F1中B、b基因频率分别为1/3、2/3,且BB纯合子致死,故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白花=1:1,D正确。
11.答案:D
解析:A、F2中黑颖:灰颖:白颖的比例约为12:3:1,为9:3:3:1的变形,故燕麦颖壳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设控制燕麦颖壳颜色的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根据题意,黑颖为A_B_、灰颖为aaB_或A_bb、白颖为aabb,则F1个体(AaBb)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2:1:1,B正确;
C、F2的灰颖共有2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C正确;
D、F2的灰颖植株共有aaBb、aaBB(或AAbb、Aabb)两种基因型,考虑一种情况作答(两种情况结果相同),aaBb:
aaBB=2:1,从F2中任选两株灰颖植株(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相互交配,后代为白颖(aabb)的概率为2/3×2/3×1/4=1/9,D错误。故选D。
12.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深紫色花朵植株:白色花朵植株:淡紫色花朵植株=156:70:51=9:4:3,为9:3:3:1的变式,故可推断该植株花色的遗传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F1的基因型为AaBb,则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淡紫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淡紫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可进一步推断F2淡紫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或AAbb、Aabb)两种,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F1为双杂合子,而野生型植株为纯合子,B错误;F2中白色花朵植株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而亲本中白色花朵植株为纯合子,C错误;F2中深紫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1/16AABB、2/16AABb、2/16AaBB、4/16AaBb),其中与F1(AaBb)基因型相同的植株占4/9,D错误。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R,D基因的存在可能抑制A、B基因的表达,由于实验一F1均为有R且实验一F2有R与无R之比为9:7,推测实验一F1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F1均为无R,推测丙的基因型一定含有DD基因,因此甲、乙均为隐性突变,丙为显性突变,A正确;
B、由于实验一F1均为有R且实验一F2有R与无R之比为9:7,推测实验一F1基因型为AaBbdd,由于甲的基因型不确定,实验二中F1基因型不能确定,B正确;
CD、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则实验二F1基因型为AABbDd,又因为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R,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无成分R,因此无R的个体中纯合子占3/13,若让实验二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R(AABbDd)∶无R(AABbdd、AAbbDd、AAbbdd)=1∶3,C正确,D错误。
故选D。
14.答案:(1)橘红色
(2)AaBbEeFf; 8
(3)6;9:3:4;5/6
解析:(1)仅考虑甜瓜果肉颜色这对性状,结合表格分析可知,亲本果肉颜色分别是白色和橘红色,F1果肉颜色均为橘红色,则橘红色是显性性状。
(2)由F2中黄绿色:黄色≈3:1,可推知F1关于果皮底色的基因型为Aa;由F2中橘红色:白色≈3:1,可推知F1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型为Bb;由F2中有覆纹:无覆纹≈9:7,可推知F1关于果皮覆纹的基因型为EeFf,综上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EeFf。由于A和E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e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 A/a、E/e位于4号染色体上,B/b位于9号染色体上,F/f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A/a(E/e)、B/b、F/f独立遗传,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2×2=8(种)。
(3)结合表格可知,F2中关于果肉颜色的表型有2种,由于A、E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a、e基因同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单独观察果皮底色及果皮覆纹的表型,有无覆纹黄绿色、无覆纹黄色、有覆纹黄绿色三种表型,故F2的表型有2×3=6(种)。F2中基因型为A_E_的个体占3/4,基因型为aaee的个体占1/4, F2中黄绿色有覆纹果皮个体(AE_F_)所占的比例为3/4×3/4=9/16,黄绿色无覆纹果皮个体(A_E_ff)所占的比例为3/4×1/4=3/16,黄色无覆纹果皮个体(aaeeF_、aaeeff)所占的比例为1/4×1=l/4,这三种表型的植株数量比为9:3:4。F2黄色无覆纹果皮植株中纯合子占1/2,橘红色果肉植株中纯合子占1/3,则F2黄色无覆纹果皮橘红色果肉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1/3=1/6,F2黄色无覆纹果皮橘红色果肉的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6=5/6。
15.答案:(1)符合;Aabb、aaBB
(2)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导致子代红花植株;(A_B_)及紫花植株(A_bb)个体较少
(3)4;AABB、AABb、AaBB、AaBb
(4)13/28;9/644
解析:(2)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红花植株自交得到F2,由题干可知,理论上红花:黄花:紫花:白花=9:3:3:1,但F2中红花(A_B_):黄花(aaB_):紫花(A_bb):白花(aabb)=7:3:1:1,说明可能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的情况。由F2紫花比例异常可知,基因型为Ab、ab的雌雄配子中必定有某种配子不能存活,F2出现了白花说明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均存活,由亲本Aabb(母本)和aaBB(父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有红花植株可知,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可存活,故F2异常比例出现的原因为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
(3)F1红花植株自交,F2结合方式如下:
雄配子
AB Ab致死 aB ab
雌配子 AB AABB红花 AABb无 AaBB红花 AaBb红花
Ab AABb红花 AAbb无 AaBb红花 Aabb紫花
aB AaBB红花 aaBb无 aaBB黄花 aaBb黄花
ab AaBb红花 Aabb无 aaBb黄花 aaabb白花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
(4)F2红花的基因型是1/7AABB、1/7AABb、2/7AaBB、3/7AaBb。雌配子无致死现象,产生各种基因型的雌配子的概率为AB:1/7+1/7×1/2+2/7×1/2+3/7×1/4=13/28,Ab:1/7×1/2+3/7×1/4=5/28,aB:2/7×1/2+3/7×1/4=7/28,ab:3/7×1/4=3/28,由于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死亡,产生的雄配子中AB占13/23、aB占7/23、ab占3/23。故产生白花的概率为3/28×3/23=9/644。1.2孟德尔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孟德尔在对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直接说明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比例为1:1:1:1
B.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1:1
C.F2的性状表现比例为9:3:3:1
D.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1:1:1:2:2:2:2:4
2.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双方都必须为纯合子
B.每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需要对母本去雄
D.显性亲本作为父本,隐性亲本作为母本
3.孟德尔在进行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用到了“假说一演绎法”,即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根据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预测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根据观察和分析杂交后代的表型以及比例提出了假说
B.孟德尔认为F1在产生配子时,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C.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F1的自交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其假说的合理性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会导致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在F2中出现
4.如图为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老师准备了①~⑤五种类型的小桶,在每个小桶中放入12个小球,如图所示。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受精作用,乙同学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则甲、乙同学应选择的小桶组合类型分别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⑤⑤;④⑤ D.⑤⑤;③④
5.已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茎的高度、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这三对性状独立遗传。孟德尔选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而不是选用纯种高茎黄色豌豆和矮茎绿色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来得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 )
A.孟德尔的花园里只有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没有纯种高茎黄色豌豆和矮茎绿色豌豆
B.茎的高度和子叶颜色这两对性状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但两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高茎豌豆的花朵数目多于矮茎豌豆,其植株上长出的黄色种子和绿色种子均比矮茎豌豆多,导致统计结果偏离9︰3︰3︰1
D.选用纯种高茎黄色豌豆和矮茎绿色豌豆作亲本,对F2进行数量统计时,不能直接数出9︰3︰3︰1
6.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
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离定律
C.F1产生遗传因子组成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D.F2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型的个体,表型比例约为9:3:3:1
7.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每个桶中两种球的数量相等。每次分别从Ⅰ、Ⅱ、Ⅲ三个小桶中的某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多次重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Ⅰ、Ⅱ小桶中抓的小球进行统计,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对Ⅱ、Ⅲ小桶中抓的小球进行统计,可模拟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过程
C. Ⅰ、Ⅱ小桶中小球的总数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
D.每次将抓取的小球放在另外一个小桶中进行统计、汇总
8.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有关自由组合现象中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 B.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
C.各种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D.雌雄配子结合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9.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某生物兴趣小组想重复孟德尔的实验,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P1)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P2)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的性状表现如下图所示。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是皱粒 B.①②③④不都是黄色
C.④的基因型与P2相同 D.①②③④都是重组类型个体
10.用下图的4个烧杯做生物学的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①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可模拟受精作用过程
B.从①③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可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用①②做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时,需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烧杯后再次抓取
D.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8种
11.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产生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r的精子和卵细胞数量之比为1:1
B.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F1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时
C.F1产生4种精子,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Y:R:y:r=1:1:1:1
D.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其中重组性状占所有子代的3/8
12.孟德尔通过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关于实验的操作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杂交实验中的母本去雄套袋,待雌蕊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
B.F1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且比例相等,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受精过程中,F1产生的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D.孟德尔演绎推理的测交结果会出现4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1∶1∶1
13.孟德尔曾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进行植物杂交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必须在开花后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再进行人工授粉
B.选用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进行杂交,能在F1植株所结的种子上统计出9:3:3:1的比例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行为,能使控制七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和自由组合
D.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对F2数据的分析证明了豌豆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二、非选择题
14.根据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_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____________。
(2)F1可以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其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
(3)F2代中,绿色圆粒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黄色圆粒豌豆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15.孟德尔设计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最后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豌豆具有____________(答出2点)优点。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若选用玉米进行杂交不同于豌豆杂交的步骤为:____________。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以纯种高茎豌豆(DD)和纯种矮茎豌豆(dd)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测交三组实验。孟德尔的三组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_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_。
(3)豌豆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花腋生对顶生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取纯合豌豆做了如下实验:高茎腋生×矮茎顶生叶→F1高茎腋生,F1自交→F2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66:9:9:16,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
②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F1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比例为1:1:1:1,直接体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故选B。
2.答案:D
解析: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亲本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如果不是,F1就不都是双杂合子,无法得到F2的特殊比值,A不符合题意;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便于观察和统计,B不符合题意;进行人工异花传粉前,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C不符合题意;孟德尔杂交实验中,无论谁作父本,谁作母本,F1均为双杂合子,不影响杂交实验,D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孟德尔根据F1与F2的性状表现以及F2表型的比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假说,A正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正确;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F1的测交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其假说的合理性,C错误;F1是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中都含有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会导致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在F2中出现,D正确。
4.答案:C
解析: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受精作用,由于雌、雄配子均为两种,且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数量相等,故应选择④④或⑤⑤;乙同学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由于该过程存在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个体产生的四种基因组成的配子数量相等,因此应选择④⑤,C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孟德尔的花园里也有纯种高茎黄色豌豆和矮茎绿色豌豆,A错误;茎的高度和子叶颜色这两对性状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两者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高茎豌豆的花朵数目和矮茎豌豆一样多,其植株上长出的黄色种子和绿色种子和矮茎豌豆上长出的黄色种子和绿色种子一样多,C错误;选用纯种高茎黄色豌豆和矮茎绿色豌豆作亲本,茎的高度和子叶的颜色两种性状出现的时间不同,对F2进行数量统计时,不能直接数出9︰3︰3︰1,D正确。
6.答案:C
解析:A、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即YR∶Yr∶yR∶yr=1∶1∶1∶1,A正确;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离定律,说明圆粒和皱粒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C、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二者之间不成比例,C错误;D、F2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型的个体,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D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Ⅰ、Ⅱ小桶可分别代表生殖器官、Ⅰ、Ⅱ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把两个小球放在一起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Ⅱ、Ⅲ小桶中含有代表非等位基因的不同小球,可以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B正确;Ⅰ、Ⅱ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表示两种配子的比是1:1,但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不一定相同,一般雄配子多于雌配子,所以Ⅰ、Ⅱ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定要相等,C正确;每次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小桶中,摇匀,保证随机抓取每种小球的概率是相等的,D错误。
8.答案:D
解析: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该实验的前提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否则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现象,A正确;BC、F1是双杂合子,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和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受精时,各种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导致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BC正确;D、F1在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①②③④的基因型依次为YYrr、Yyrr、Yyrr、yyrr,表型均为皱粒,A正确;B、①②③均为黄色,④为绿色,因此①②③④不都是黄色,B正确;C、亲本P2的基因型为yyrr,与④的基因型相同,C正确;D、①②③均为黄色皱粒,是重组类型,④为绿色皱粒,不是重组类型,D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从①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2个烧杯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雌性配子)组合在一起,可形成DD、Dd和dd,可模拟受精作用过程,A正确;B、从①③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可形成DR、Dr、dR、dr,可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C、用①②做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时,需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烧杯后再次抓取,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C正确;D、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3×3=9种,D错误。故选D。
11.答案:D
解析:A、F1产生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r的精子数量比基因型Yr的卵细胞数量多,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A错误;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为受精作用,B错误; C、F1产生4种精子,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YR:yR:Yr:yr=1:1:1:1,C错误; D、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其中重组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占所有子代的3/8,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对杂交亲本的母本去雄并套袋,待雌蕊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A正确;F1产生的四种配子比例相等,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正确;B产生的蘸、雄配子通过减数分裂实现了基因重组。C错误;孟德尔演绎推理的测交结果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1:1:1:1,D正确。
13.答案:B
解析:豌豆为自花闭花授粉的植物,杂交实验中需在开花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以防止自花授粉,A错误;若选用豌豆的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进行辨别,F1植株所结的种子即为F2,其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就会出现四种类型,其比例大约为9:3:3:1,B正确;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C错误;孟德尔的实验证明了基因(或遗传因子)存在分离和自由组合的现象,并没有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才真正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
14.答案:(1)彼此分离;自由组合
(2)YR:Yr:yR:yr=1∶1∶1∶1
(3)yyRR、yyRr;8/9
解析:(1)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2)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分别是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
(3)F2代中,绿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或yyRr。黄色圆粒豌豆(Y_R_)中纯合子的概率是1/3×1/3=1/9,则杂合子的概率是8/9。
15.答案:(1)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多;玉米的母本不用去雄直接套袋处理
(2)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的测交
(3)分析实验结果,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66+9)∶(9+16)=3∶1,腋生和顶生的比=(66+9)∶(9+16)=3∶1;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不等于9∶3∶3∶1
解析:(1)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多等优点,所以常用来做遗传学实验材料。在杂交实验中,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豌豆的花是两性花,雌雄同株。故用玉米进行杂交不同于豌豆杂交的步骤为玉米的母本不用去雄直接套袋处理;
(2)孟德尔以高茎纯种豌豆和矮茎纯种豌豆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杂交、F1自交、F1测交的实验,按照“分析现象→提出假说→检验假说→得出结论”的基本步骤,最后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孟德尔的三组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孟德尔在检验假说阶段进行的实验是F1的测交,因为能够根据测交实验的后代判断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3)在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杂合子F1自交后代如果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或者变式,说明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在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杂合子F1自交后代如果出现性状分离比为9:3:3:1或者变式,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①分析实验结果,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66+9):(9+16)=3:1,腋生和顶生的比=(66+9):(9+16)=3:1,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②但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不等于9:3:3:1,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