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老山界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学习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叙述和描写,从细节入手,把握红军的崇高品质。难点:体会重要的语句、语段的含义,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读读写写。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灌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2.易错读音。欺侮(wǔ) 呜咽(yè) 惊惶(huáng)宿营(sù) 酣然(hān)咀嚼(jué) 矗立(chù) 蜷起来(quán) 苛捐杂税(kē)3.多音字。落: 嚼:luò(落差) jiáo(咬文嚼字)là(丢三落四) jiào(倒嚼)luō(大大落落)lào(落枕)jué(咀嚼)4.重点词语。【惊惶】惊慌。【攀谈】闲谈,交谈。【矗立】高耸地立着。【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不可捉摸】不能够预料或猜测。【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阅读时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完成表格。时间 下午 天黑 半夜 黎明 上午 下午两点多 下午两点多后地点 山沟、山脚 山路上 山路上 雷公岩 山路上 山顶 山顶、下山事情 与瑶民攀谈 点火把行军 露天宿营 吃早饭 帮助伤病员、与敌人开火 休息 下山、宿营2.讨论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第三部分(33-34)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明确:文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文章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合情合理。四、精读课文 分析形象1.从路线图中我们知道红军翻山十分艰辛。那么红军翻越老山界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明确:①行路难。红军要翻越的老山界高且险。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②生活难:补给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③行动难: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④处境难:后有追兵,红军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3.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五、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中理解具体的内容,还要从行文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1.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师: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明确: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师:“生怕”“显眼”,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达了红军深切爱护群众利益的心情。“显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说明红军考虑得周到,也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心。(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目的战 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师: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明确:“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2.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1)场面描写①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②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两次写火把;观察点开始在山脚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作者是通过写火把表现山路陡峭险峻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③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2)景物描写①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②“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③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庄严、奇伟。 寂静④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⑤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⑥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3)行动描写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4)语言描写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五、小结全文及写作特点:中心:本文通过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叙述,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写作特点:①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交待清楚明白。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景物描写为表达文章中心服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山势险峻和山路崎岖、曲折,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六、拓展延伸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的很。”课后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