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运用圈点勾画、摘录和做批注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2.学习文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出示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随之结束。《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二、作者介绍和文体知识1.作者介绍魏巍(1920—2008), 作家、诗人。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2.文章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很广的优秀通讯,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揭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序幕。作者魏巍到前沿阵地上进行采访。在前线的经历,他终生难忘。从朝鲜回来后,前方将士那不怕死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多么英勇、多么顽强,于是他根据采访内容,整理写作了这篇通讯。3.文体知识 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效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读读写写。摁 掰 坚韧 淳朴 谦逊覆灭 过瘾 豁亮 犁耙2.易错读音。掷(zhì) 什物(shí) 谦逊(xùn) 朝鲜(xiǎn) 犁耙(pá)军隅里(yú) 迸裂(bèng) 聚歼(jiān) 胸脯(pú) 山冈(gāng) 豁亮(huò)3.重点词语。【淳朴】诚实朴素。可以用来形容民风【谦逊】谦虚恭谨。【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聚歼】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隐隐约约】看上去或听起来模糊不清;感觉不明显。【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形容光辉的事迹、伟大的精神【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迅速浏览文本,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信息,并思考: 谁是最可爱的人?【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用原文回答】明确: 我们的战士(第2段)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第3段) 2.请迅速浏览文本,思考并概括: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我们的战士的“可爱”?提示:【用小标题的方式呈现】明确:松骨峰战斗(5) 马玉祥救人(10-11)防空洞访谈(13)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部分(1-3段)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4-14段)介绍三个典型事例,揭示我们的战士的“可爱”之处。第三部分(15 段),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人们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结构:总——分——总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阅读课文第1-3段,思考以下问题:(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开门见山,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和赞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抒发了作者对战士无比敬仰 、无比热爱的感情。2.松骨峰战斗: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敌我力量对比我军地形我军行为战后场景明确:敌我力量对比 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我军地形 易攻难守 毫无遮挡我军行为 英勇搏杀战后场景 惨烈胜利3.马玉祥救人:请默读文本10-11段,思考:(1)第10段内容对表现马玉祥有何作用?其中肖像描写有何作用?这部分写出了马玉祥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肖像描写部分,介绍马玉祥的脸色、身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因为他“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与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在颜色、形象上有相似之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淳朴可爱的风貌,饱含着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2)第11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为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采用了心理描写。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细腻,感情真挚;使用笫三人称,讲述事情情节清晰,文字简洁明快。交替使用笫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避免平铺直叙,又能真实生动,有重点地介绍清楚事件的经过,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这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4.防空洞访谈:研读课文第13段,思考:①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语言描写)②“言为心声”,战士的一番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心灵?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乐为祖国人民的幸福吃苦的幸福观、苦乐观;同时也表现他们时刻把祖国人民的托付记在心上,有着崇高的荣誉感,充分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③作者在写这件事时,连续写了一位战士的三次“笑”,试对每次笑的内涵加以分析。第一次“笑”是在“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之后,他笑了。这“笑”,是他感到“光荣”的集中体现,是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而甘心吃苦、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出的灿烂之花。第二次“笑”是在“我”问他“你想不想祖国啊”之后,这“笑”的内涵同样蕴含在答话之中,既表现了对祖国炽热的爱恋之情,又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决心完成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第三次“笑”是在“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吗”之后,从答话可知,这“笑”中充满了夺取抗美援朝彻底胜利的信心。④“防空洞谈话”这个事例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闻真实确切的要求呢 符合,因为事例是真实的,三问三答是确切的。没有上述交代介绍,表明这位战士正是广大志愿军战士的代表,他说的话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5.三个事例有怎样的内在关系,次序能否调换?不可调整。这三个事例共同揭示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第一件事写松骨峰战斗,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狠和英勇杀敌的气概。援朝卫国是志愿军的首要任务,所以这件事应先写。第二件事写战士烈火中救孩子,传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爱,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对第一件事的补充:对敌狠,是因为对朝鲜人民的爱。因此救孩子的故事应在后面。第三件事写防空洞访谈,揭示了志愿军对敌狠,对朝鲜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这个故事应放在最后。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最可爱的人”的完整形象。6.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这三个事例 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他们的苦乐观,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中,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都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志愿军英雄本质的事例。三个事例集中体现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写。7.全文三部分,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第一部分以抒写感受为主。 第二部分以记叙典型事例为主。第三部分以抒情、议论作结。这样安排,以感受揭示主题,以事例表现主题,以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因而集中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五、揭示主旨本文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通过记叙三个典型事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意志、品质、胸怀,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地告诉人们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六、拓展延伸学习完本文,你还想到了哪些“可爱”的人?示例: 邱少云血肉之躯在烈火中焚烧;黄继光用胸膛堵住喷火的枪眼;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前线;中印边境冲突中的五位戍边英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