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理解详略安排材料的妙处。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碧辟交错转换的特点。3.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词语之妙。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梳理字词。1.出示《朝花夕拾》,引出人物(1) 阿长是什么人 明确:阿长(?——1899),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2)鲁迅还在哪几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师引导: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2.探究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对阿长感情1926年秋,45岁的鲁迅先生久病初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非常孤独和寂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怀旧散文,让鲁迅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童年的、社会底层的力量和慰藉,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下列词语。烦琐 粗拙 疏懒 疮疤 诘问 惧惮 霹雳 震悚 孤孀 惶急 絮说 渴慕 脐 骇 玑 掳 懿(2)划出自己不懂的词,查阅工具书理解意思。【诘问】追问;责问。【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惧惮】害怕,畏惧。【絮说】絮絮叨叨地说。【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面如土色】脸色像土那样。形容因惊惧、病痛或气急等而脸色灰暗。【深不可测】形容水、洞穴等很深。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活动二:梳理事件,把握内容。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快速阅读课文,并说说本文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①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②阿长喜欢切切察察。③阿长对“我”过分看管。④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⑤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⑥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⑦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⑧阿长谋害“我”的隐鼠。⑨阿长给“我”买《山海经》。(2)浏览全文,勾画出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词句。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追问:由上面可见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阿长的)感情变化(3)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先抑后扬)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4)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尝试梳理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3—18):叙写阿长的日常事件。第三部分(19—31):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活动三:分析事件,领会情感。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限制“我”的行动、“长毛”的往事、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谋杀”我的隐鼠等。详写了给“我”买心仪已久的《山海经》。点拨: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要依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详略之分,如果一概详记,不仅可能啰唆,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充分表现。另外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她表示同情。※课堂小结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串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研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事件和细节,理解阿长的形象。2.品析语言,探究作者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细节,分析形象。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上,其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使“我”对阿长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那么,为什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会让“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细节,探讨究竟。1.再读课文,思考“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1)写阿长喜欢 “切切察察”的毛病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这是动作描写,“竖”“点”展现出阿长动作的粗俗,生动传神地勾勒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说人长短的特点。(2)写阿长的睡相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这是比喻,把阿长睡觉时的样子比成大字,形象生动。也说明阿长睡相不好,暗含我对长妈妈无可奈何的厌烦之情。(3)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 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阿长朴素而又善良真诚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的渴望,符合底层劳动妇女的身份。语言:“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连用四个感叹号,五个“恭喜”,表现了阿长心满意足的欢喜之态。(4)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阿长讲故事绘声绘色,语言生动传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她对“长毛”并不理解,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那里的话 !”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 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讲“长毛”故事时语言的荒诞,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可笑。2.精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部分,体味深情。思考以下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什么心理?明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说明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明确:“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我又惊又喜、感激不尽,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3)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明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由一个谁也想不到 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也包含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3.由这些事情中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愚昧无知,而又善良、真诚、淳朴热爱、关心孩子的人。4.课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明确: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它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5.梳理总结,完成表格。事情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切切察察的毛病 饶舌多事 不大佩服 先抑后扬摆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节令人厌烦的规矩 善良真诚 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特别的敬意为“我”买《山海经》 热爱关心孩子 新的敬意※活动二:品析语言,探究写法。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还有不少词语以“大词小用”的形式出现,细细品味,妙趣无穷。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出你的理解。(1)含义深刻: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是写“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2)诙谐幽默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福橘。这里的幽默来自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这里的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除此以外,作者童言无忌的表述,长妈妈一本正经的荒诞,对常识的荒诞表述,都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3)感情浓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写作时的追忆与感慨,这其中是作者不尽的深情与怀念,还含有一份愧疚与歉意。时过境迁,当作者提笔写下“阿长”这一人物时,那个给作者说各种故事的人,那个让作者又“讨厌”又崇敬的人,那个给作者买“三哼经”的人却再也不在了。作者自始至终对其真实名字不能着一字,只能用“阿长”这个带着小人物标签的名字进行回忆和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句,是作者对长妈妈最深情的祝祷。(4)大词小用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夸张手法,句中用到了“憎恶”“谋死”二词,并非真有这二词所表现的程度,只是为了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愤怒与不满。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句中“空前”与“敬意”二词,所包含的是两种视角的含义,从儿童视角来看,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从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看,也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2.“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师引导:在谈及“大词小用”时,我们说“空前的敬意”一语中包含着两种视角的意义,一种为儿童视角,一种为写作时的成人视角。两种视角同时在文中出现是否合理呢?这恰恰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明确: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又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叙述角度。※课堂小结作者在本文中常常“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有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错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小练笔:写一写身边的“阿长”?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优缺点?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