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拔高训练)——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拔高训练)——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拔高训练)——2025 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1.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3.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栏目深受人们喜爱,中华古诗词中不乏对生命现象的描述。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述生物特征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下列诗词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的是( )
序号 诗词 生物特征
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③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① B.② C.③ D.④
5.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句诗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导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6.深秋的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过不停,校园里榕树上的果子被小鸟啄落一地,有时候还看到潮湿、富有有机质的花园中钻出一两条蚯蚓,又引来一群蚂蚁把他们搬走;劳动实践基地里种了很多小菜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菜苗。下面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校园内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劳动实践基地里的小菜苗与杂草是捕食关系
C.影响校园里树木生活的只有雨水等非生物因素
D.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
7.如图所示,同种树在同一地区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时形态呈现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等
D.甲、乙树的形态都能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8.钓鱼岛上植被繁茂、海鸟飞掠、蛇虫匍行、鱼虾群集,构成了海岛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钓鱼岛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
B.海岛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海岛生态系统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D.如果钓鱼岛海域受到日本核泄漏污染,那么在“藻类→虾→鱼→海鸟”这条食物链中,海鸟体内积累的污染物最多
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若丙的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的数量也减少
B.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这四种生物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0.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及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的柱状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二中的四种生物构成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甲代表的生物是麻雀
B.图一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C.图一中的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蝗虫
D.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11.桑基鱼塘系统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耕作者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其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堪称完美,废弃物被循环利用,达到和谐共生零污染。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主要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B.可以形成种桑→桑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物质循环利用链
C.可以利用消费者分解蚕沙、树叶等生产沼气,是物质循环重要的一环
D.桑树和池塘中的藻类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能将有机物合成为无机物
12.我国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以下对生态系统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森林生态系统能净化水源、蓄洪抗旱,被称作“地球之肾”
B.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雨水充沛的地区,有水土保持的作用
C.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稀少,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D.海洋生态系统以观赏植物为主,产氧量大,动物种类丰富
1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有且只有5条食物链
B.图中鹰和蛇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D.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导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4.人工种植的油松林很容易遭到松毛虫的破坏,松毛虫爆发时会食尽树叶,油松林中的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油松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灰喜鹊→松毛虫→油松
B.人工油松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最终来自油松等生产者
C.人工油松林中悬挂人工巢箱招引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属于生物防治
D.人工油松林易遭到松毛虫破坏,是因为其成分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
15.2022年《开学第一课》的劳动课是在塞罕坝林场进行的。林场建设者介绍了塞罕坝从过度采伐导致的“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状态,到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1)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早期由于人们的过度采伐,濒临崩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目前塞罕坝林场又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油松是__________,为其它生物提供__________;松鼠、岩鹰等所有动物称为__________;此外还应该具有__________。
(3)丰富的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如图为塞罕坝林场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有松毛虫参与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图中松毛虫和天牛幼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
(4)单一的人工林极易造成害虫(如松毛虫等)的爆发,林场害虫防治任务艰巨,农药会在__________体内富集最多。因此,请根据题中信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自然现象,不含生物。故选C。
2.答案:A
解析:A、岸边柳枝发出嫩芽,并有新叶长出,表明生物能够生长,A错误;B、鲸需氧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换气,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鲸具有新陈代谢(呼吸)的生物特征,B正确;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C正确;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正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A.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分解者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指莺鸟占领繁殖的巢区,春燕衔泥筑巢,反映了鸟的筑巢行为,属于生殖现象,是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能够生长繁殖,具有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的都是无生命的景观,没有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解析:A、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表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A不符合题意。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天来了,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特征,B符合题意。
C、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基本特征,C不符合题意。
D、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以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是说不同的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解析:“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表明了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体现的是环境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A、校园内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的一部分,还必须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错误。
B、劳动实践基地里的小菜苗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错误。
C、影响校园里树木生活的只有雨水等非生物因素,还有生物因素,错误。
D、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说明此时土壤中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影响了其正常呼吸,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甲、乙树属同种树,形态存在差异是“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造成的。因此,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A错误。
8.答案:A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钓鱼岛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者,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海岛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正确; C、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故如果钓鱼岛海域受到日本核泄漏污染,那么在“藻类→虾→鱼→海鸟”这条食物链中,海鸟体内积累的污染物最多,D正确。
故选:A。
9.答案:D
解析:A.若丙的数量减少,乙由于食物减少,短时间内其数量也会减少,故A正确。B.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因此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一丙一乙一丁,故B正确。C.甲相对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乙、丙、丁直接或间接以甲为食,是消费者,故C正确。D.这四种生物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还不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D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根据图二中数据可知构成的食物链为:牧草→蝗虫→麻雀→鹰,甲代表的生物是麻雀,A正确。B、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图一中缺少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B错误。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因而食物链最前端的生物数量要多于后面的营养级中的生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牧草,C错误。D、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不断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是不循环的,D错误。
11.答案:B
解析:A.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
B.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耕作者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B正确。
C.腐生微生物(分解者)可以把动物的尸体、死去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无机盐,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能循环,C错误。
D.桑树和池塘中的藻类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较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B错误。
C.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稀少,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C正确。
D.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图中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A正确。
B、鹰以蛇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物,二者又为竞争关系,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
D、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导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其正确的书写是“油松→松毛虫→灰喜鹊”,A错误。
B、油松属于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B正确。
C、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因此,招引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人工油松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遭到松毛虫破坏,D正确。
故选:A。
15.答案:(1)自动(自我)调节
(2)生产者;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部分
(3)5;油松→松毛虫→黑枕黄鹂→腹蛇→岩鹰;捕食
(4)岩鹰;保护黑枕黄鹂,增加黑枕黄鹂的数量来减少虫害
解析:(1)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早期由于人们的过度采伐,濒临崩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油松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为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松鼠、岩鹰等所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此外还应该具有分解者和非生部分
(3)该食物网中有食物链:油松→松鼠→腹蛇→岩鹰、油松→松毛虫→黑枕黄鹂→腹蛇→岩鹰、油松→松毛虫→黑枕黄鹂→岩鹰、油松→天牛幼虫→黑枕黄鹂→腹蛇→岩鹰、油松→天牛幼虫→黑枕黄鹂→岩鹰,共计5条。有松毛虫参与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油松→松毛虫→黑枕黄鹂→腹蛇→岩鹰,图中松毛虫和天牛幼虫都以油松为食,它们是竞争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岩鹰是此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如果喷洒农药防治害虫,农药会在岩鹰体内富集最多。单一的人工林极易造成害虫(如松毛虫等)的爆发,林场害虫防治任务艰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利用天敌防治,即保护黑枕黄鹂,增加黑枕黄鹂的数量来减少虫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