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 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 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 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学习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难点: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并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教材知识点】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人口迁移(1)原因①________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②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________人口减少90%~95%。(2)途径①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 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________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②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2.物种交换(1)原因:________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2)内容①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 、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②美洲的特产马铃薯、 、番茄、 、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________。3.疾病传播(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________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2)内容:________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3)影响:________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点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________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1)欧美贸易: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________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________、蔗糖和烟草。(2)“三角贸易”①原因: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②过程: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________,换取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________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________”。【史料阅读】罪恶的贩奴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各个港口出发,航行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第一程,又叫“初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这种欧洲──非洲──美洲的大西洋航行,叫做“三角贸易”。──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解读】葡萄牙人是入侵非洲的先锋,也是奴隶贸易的开山鼻祖,早在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人就猎取黑人奴隶运到欧洲。随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等殖民者都先后卷入了这一罪恶的行当。甚至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奴隶贩子们仍然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伊斯的估计,欧洲奴隶贩子向美洲大陆贩运的黑奴数字如下:16世纪90万人,17世纪275万人,18世纪700万人,19世纪400万人,共计1 500万人。他认为,每运一个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个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加上贩运到其他地区的黑人,总计使非洲损失了一亿人口。1.正是罪恶的奴隶贸易,给南北美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也正是由于对广大黑奴实行骇人听闻的剥削,美洲殖民地才得以迅速的开发。2.历时400年的奴隶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非洲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大的破坏。3.奴隶贸易是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无数奴隶的鲜血和生命变成了欧洲殖民者手中巨额利润。4.而通过对美洲黑奴骇人听闻的超经济剥削,才有大量的黄金、白银以及糖、烟草、棉花、蓝靛被生产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欧洲,为欧洲工业发展准备了原料、市场和资本3.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1)葡萄牙:以中国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①概念: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便形成以________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________、印度洋和太平洋。②内容a.中欧贸易: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________、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 ,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________。这些白银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国。b.中日贸易: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________之间的丝银贸易。这些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内地。(2)西班牙:“ ”贸易网络。①概念: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进行。②内容:西班牙武装商船“________”,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3)丝银贸易的影响①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________地区经济的发展。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________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知识点三 早期殖民扩张1.欧洲海外的扩张(1)葡萄牙:16世纪,葡萄牙将________变成殖民地,并在 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________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2)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________为主,除 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________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3)其他列强: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史料阅读】海上马车夫到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海军几乎超过英法两国海军总和的一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挂着荷兰国旗的船舰游弋世界各大海洋。荷兰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这个马车夫在全盛时期曾得意洋洋地宣称: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因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德意志、西班牙和爱尔兰是他们的羊圈;普鲁士和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海上争霸史话》【解读】荷兰在独立以前就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起了对外贸易,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外帝国的建立,荷兰人在塞维利亚和里斯本得到新殖民地出产的货物,运销欧洲各地。尼德兰革命使它摆脱了西班牙的反动统治,大力发展工商业、运输业和金融业,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荷兰人一改过去运输船笨重且架设船炮的模式,冒险建造了一种三桅平底的商船,这种商船的特点是船身宽,船底平,居住舱室有限,但货舱巨大,而且非常节省建船材料,它的造价比同期英国的商船节省1/3到1/2。欧洲许多国家都订购荷兰的商船。荷兰的造船厂高度机械化,几乎一天就能建造一条船。荷兰的商队早在1600年就拥有了10 000艘船只。荷兰人先是插足东印度群岛,1602年荷兰三级会议授权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步步占领印度尼西亚,逐渐取代了葡萄牙人在这里的殖民势力。荷兰在南非建立了开普殖民地,疯狂地压榨当地的黑人,并从事灭绝人性的黑奴贸易。荷兰人1621年在美洲建立荷属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同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还曾经染指我国的台湾和澎湖,后来被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荷兰商船在其盛期占欧洲全部商船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船只,垄断了欧洲同世界各地的贸易。而荷兰海军力量则超过当时英法海军总和的一倍,游弋于世界各地,保护着荷兰的商船和殖民地。1.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了荷兰在17世纪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等各方面所拥有的殖民霸权。2.荷兰的殖民霸权地位是以雄厚的商业、军事和殖民实力为后盾的。3.荷兰人的霸权地位是建立在非常不稳固的基础之上的,它本身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必需的资源,而且受到英法的联合夹击,荷兰人在同英国的三次战争后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航海条例》;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则阴谋吞并荷兰并派私掠船袭击荷兰人。4.到18世纪,如同自己先前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样,荷兰人的商业和殖民霸权优势让位于后来居上的英国和法国。【特别提醒】西、葡是封建国家,它们虽然掠夺大量财富,但没有将其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享受。与之相反,英、法等国通过与其贸易,大量财富流入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2.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亚非拉人民的灾难①社会的破坏:殖民扩张中断了________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________格局。②人民的涂炭:________被殖民者大量屠杀;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③对亚洲的冲击: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2)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①新的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给________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②商业革命:商品 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 ,英国、法国、 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③价格革命:大量 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________、投机活跃,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________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濒于解体。(3)人类社会的大变革时代: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________,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________的时代。【史料阅读】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材料二〕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三〕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解读】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直接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新航路开辟后,主要的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渐被西、葡、英以及尼德兰所代替。16世纪中叶,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新的信贷金融机构,以及股份公司、交易所等相继出现。这些都使得西欧早已萌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东、西两半球的汇合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以及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3.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4.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西方殖民者从殖民地,特别是从美洲掠夺和开采的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仅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大约从55万千克增加到119.2万千克,白银从700万千克增加到2 140万千克。金银贬值,物价相应上涨,出现了价格上的“革命”。在地理大发现以及随后的殖民扩张影响下,近代欧洲社会所发生的上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问题探究】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英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提示其一,明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以及商品市场的发展,标志着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二,具体说明早期西欧的殖民者是如何通过三角贸易、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奴役、对非洲黑人的贩卖等手段,使欧洲以外的财富源源不断流人宗主国,并在这里转化为资本的。其三,在海外财富转化为资本过程中,西欧发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一系列新型的经济组织,如新式银行、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以及经营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机构等,成为资本集聚的强有力手段。在第二段资料中马克思为“垄断公司”打了引号,可以理解为这些新型经济组织在重商主义的国家政策下,享受各种优惠甚至补贴,从而垄断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课堂练习】1.图2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 )图2A.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C.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D.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2.“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主要航行于太平洋范围内的货运帆船。观察下面“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主要运销商品来自①处 B.运载产品到②处换白银C.帆船因③国城市而得名 D.④处大量人口流入中国3.16世纪左右,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国家给奥斯曼苏丹的礼品中有大量定制钟表,利玛窦在北京也利用地球仪等吸引士大夫的注意。这反映出( )A.欧洲手工业生产已领先世界 B.工业革命推动精密机械制造C.技术促使欧洲占据发展先机 D.欧洲利用航路进行商品倾销4.从西班牙所属西印度群岛出口到西班牙的烟草在1676—1680年平均每年为367阿罗巴,1681—1685年平均每年为1289阿罗巴,1686—1690年平均每年为3314.5阿罗巴,1691—1695年平均每年出口2843阿罗巴。这些烟草的出口( )A.体现了欧亚商品大交流 B.使马尼拉大帆船的获利丰硕C.适应了西欧崛起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5.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B.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D.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6.有拉美学者指出,拉美国家曾经的殖民宗主国的富裕,并非因为其制度和道路有何内在优越性,而是凭借强大的暴力,汲取了额外的财富,从而改变了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一观点意在( )A.揭示殖民侵略的本质 B.解释拉美落后的原因C.表达民族独立的追求 D.抨击欧洲制度先进论7.在中世纪的欧洲,蔗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蔗糖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之家,这主要得益于蔗糖生产规模的扩大。下图为16世纪制糖厂中黑人奴隶劳作的场景,此类制糖 厂主要位于( )A.欧洲的亚平宁半岛 B.中美洲西印度群岛C.中部非洲刚果盆地 D.北美洲的纽芬兰岛8.1664年出版的《贸易论》主张以人工财富和货币财富取代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财富,强调以对外贸易取代国内自然财富的积累方式。这些观念很快流行,英国掀起了海外探险、殖民和贸易的热潮。据此可知,该理论(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B.推动了特许贸易制度的形成C.为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了辩护 D.迎合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9.表3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扩张历程。据此可知,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表3年份 事件1605年 夺取了安汶岛上葡萄牙人的要塞1611年 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1623年 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1641年 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17世纪末 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A.建立亚洲贸易霸权 B.适应了自由贸易要求C.意图垄断香料贸易 D.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10.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1720 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 )A.标志着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 B.解决了“商业革命”所引发的危机C.拓宽了工业化生产的融资渠道 D.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11.从18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东南亚香料的兴趣逐渐减弱,茶叶、棉花等新商品的占比大幅增加。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这反映出( )A.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B.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综合国力上升C.特许公司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 D.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贸易格局形成12.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白银从700万千克增加到2140万千克。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实际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这一现象导致( )A.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B.传统生产关系受到冲击C.商品贸易中心转移 D.各国流通商品种类增加13.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前10年,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的开放还只是间歇性的。从16世纪30年代起,安特卫普交易所变成了长期性的国际交易所,取消了时间限制。这一变化( )A.由殖民者发现美洲所导致 B.说明欧洲商业革命影响逐渐扩大C.表明欧洲已丧失殖民优势 D.反映出尼德兰成为世界商业霸主14.15至16世纪,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日益扩大。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1465年至1644年,世界主要地区输入中国的白银超过14000吨,是中国自产白银的九倍多。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①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步伐 ②推动了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③加大了社会金融运行的风险 ④导致国家对外政策的松动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材料二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摘编自蒋晚睛《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6.来自世界市场的白银深刻影响了明朝的社会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492年开辟新航路之时,就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上升的时候。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在西属美洲发现了两座大银矿,分别位于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西班牙人开采的白银主要运往两个地方,一个是西班牙,另一个是现在的菲律宾吕宋岛。白银运回西班牙,工业更发达的英国和荷兰等国把工业品卖给西班牙换回白银,之后这些白银又跟着印度洋航线被运往马六甲、菲律宾,后来葡萄牙甚至直接把白银运到了澳门。而吕宋(岛)则由于中国商人的帆船贸易,成为大量向中国输出白银的重要口岸。这两种贸易线路,我们现在叫作环南海的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聚集地。很多研究著作指出,当时世界上一半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引自刘志伟《白银与明代国家转型》材料二中国在商业经济的扩张中似乎对白银有一种无限的渴求。白银由明初的不合法状态,到了晚明成为合法的货币。尽管白银的货币化并没有出现在明初的皇帝的诏令中,然而它却通过一个“过程”从无到有,即官方接受了白银并使之货币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照理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有能力吸收更多的白银,扩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就业和生产。——据王国斌《白银资本·序二》等整理材料三《明史·食货志》高度概括了正统初年以后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但赋税的折银并不始自正统。而赋税的货币化,也并不始自正统初国家法令向全国的推行。考诸历史事实,大规模的货币化是在成、弘以后在全国展开的,白银货币化极大地扩展,迅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赋役征收的货币化,而这更促使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推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货币化。根据白银货币化过程的分析,可以认为明代一条鞭法的实行,既是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标志,又是白银货币化的一个结果。——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1)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的两大新兴海路贸易的名称。结合所学,写出“1492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并列举“环南海地区”向中国输出白银的重要港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明朝货币体制的演进历程,分析白银货币化与商品经济的关系。(3)指出正统年间“赋税折银”的表现。综合本题线索,试以一条鞭法的背景和内容为例,论证“明代一条鞭法的实行,既是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标志,又是白银货币化的一个结果”这一观点。【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在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区,广泛种植了来自旧大陆的水稻、小麦和苹果,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故选A项;英国设置禁止向西垦殖线是为了保护中部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对外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项;“1763年英国禁止向西垦殖线”说明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受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限制,排除C项;图片中新作物的种植主要局限在东部山区,排除D项。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马尼拉大帆船”主要是中国与西班牙通过马尼拉进行的贸易,其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提供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手工艺品,西班牙从美洲运载大量白银,二者在马尼拉进行贸易交换,故选A项;西班牙运载白银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品,排除B项;大帆船贸易因为运载的船只而得名,排除C项;④处位于巴西,与中国不存在大规模的人口往来,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欧洲国家利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发展对外关系,这有利于打开奥斯曼帝国和中国等地的市场,且有利于之后欧洲技术革命的开展,从而更早地步入近代社会,占得先机,故选C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且材料没有欧洲手工业生产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倾销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且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的作用,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西班牙与美洲殖民地烟草贸易的增多,体现的是17世纪西欧殖民贸易的发展、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为西班牙攫取了大量财富,适应了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崛起的需要,C项正确;西印度群岛属于美洲,并非亚洲,从西印度群岛出口到西班牙的烟草属于美洲产品销往欧洲,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的是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并非大西洋贸易,排除B项;烟草的增加并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教皇子午线”划定于1493年,即15世纪后期,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不得已由教皇参与仲裁,说明在该时期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故选B项;据所学,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排除A项;据所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C项;教皇的协调缓和了葡萄牙与西班牙的矛盾,但并不能扩大为“主要手段”,排除D项。6.【答案】A【解析】“而是凭借强大的暴力,汲取了额外的财富,从而改变了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表明观点认为拉美国家的殖民宗主国富裕是通过非正义、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的,故选A项;材料概述的是殖民宗主国发展起来的原因,而非拉美落后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的观点和民族独立没有联系,排除C项;该观点否定殖民宗主国的成长是因为其制度,而是因为其掠夺,但并未抨击殖民宗主国的制度,排除D项。7.【答案】B【解析】图中所示为黑人奴隶生产蔗糖的场景,它出现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中美洲地区,故选B 项。图片中制糖厂中劳作的是黑人奴隶,此场景不会出现在欧洲,排除A项:早期殖民扩张主要在非洲东西两岸,还没有进入非洲中部地区,排除C项;根据甘蔗的生长习性,制糖产业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贸易论》宣传财富观念和财富积累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时商业资产阶级海外殖民扩张和贸易的需要,并为其进行辩护,故选C项;“兴起”不合时空,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特许贸易制度在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建立时已形成,排除B项;“工业资产阶级”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9.【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一个世纪里在盛产香料的东印度群岛一带扩张,夺取了“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可知荷兰希望控制香料贸易,故选C项;“建立亚洲贸易霸权”不合史实,16—17世纪在亚洲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是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排除A项;“自由贸易”开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荷兰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B项;“改变了”不合史实,东印度公司仍为垄断性的股份制贸易公司,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英国政府通过公债既可以满足政府的财政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市场,为18世纪英国的进一步对外扩张提供了资金准备,故选D项;17世纪初,荷兰已经创建现代金融股票制,排除A项;缓解的应是价格革命所引发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英国步入工业化生产时期应为1765年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可知东印度公司、北婆罗洲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服务于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是英国向南亚和东南亚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故选C项;“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说明英国更加看重印度和中国的重要性,只是将东南亚视为二者的中转站,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而且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19世纪,排除B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现象是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欧洲价格革命,这使得封建主和工人实际收入减少,而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从而导致封建生产关系受到冲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价格革命的影响,而经营方式的变化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价格革命所导致的欧洲封建主义衰落和资本主义兴起,而不是商品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价格革命,而各国流通商品种类增加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不属于价格革命,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16世纪30年代起,安特卫普交易所变成了长期性的国际交易所,取消了时间限制,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对荷兰商业的影响,故选B项;1492年,美洲已经被发现,A项表述不能解释16世纪30年代荷兰安特卫普商业的变化,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成为世界殖民主义发起的中心地区,排除C项;荷兰成为世界商业霸主是在17世纪,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白银大量输入国内对于白银货币化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①符合题意。由于明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并不能融人世界市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才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不符合题意。白银大量增多,虽然一度有利于经济繁荣,但是却容易引发物价波动,影响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如果白银输入量减少,甚至是停止输入,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③符合题意。明朝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因为白银的输入而松动,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15.【答案】(1)主观原因:哥伦布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哥伦布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女王支持。(2)影响:间接促进了中国和美洲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出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使中国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丰富了中国农作物品种,改善了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缓解了中国的人地矛盾和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16.【答案】(1)名称: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航海家:哥伦布。港口:澳门、马尼拉。(2)历程: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关系: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3)表现: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征银,是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