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1.篮球杯赛中,某同学由于训练过于频繁脚掌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又消失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水泡的形成与消失说明内环境的物质是不断更新的C.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D.与血浆和淋巴液相比,水泡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2.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置如下实验。第一步:甲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乙组操作同甲组;第二步:甲组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乙组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物质B;第三步:分别记录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B.物质B可以是等量的乳酸C.甲组三支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明显下降、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D.该实验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下列现象不是由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是( )A.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烧 B.O2缺乏导致的乳酸中毒C.端粒缩短导致的细胞衰老 D.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的组织水肿4.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B.低血糖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C.治疗酸中毒时,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浆pH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5.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大部分患者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症状,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只存在于乙中B.丙型肝炎患者轻度肝水肿与其细胞外液甲的渗透压降低有关C.细胞外液甲的渗透压发生改变后肝细胞的渗透压不发生改变D.细胞外液丙中含有大量能协助机体抵御丙型肝炎病毒侵袭的细胞6.某研究小组探究了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实验分组及部分处理如下表所示:组别 实验对象 前测 添加试剂 后测1 20mL清水 用PH计测出PH并记录 0.1mol/L的HCl 等梯度依次增加添加试剂的剂量,并逐次测量PH并记录2 20mLPH为7的磷酸缓冲液 0.1mol/L的HCl3 20mL动物血浆 0.1mol/L的HCl4 20mL清水 0.1mol/L的NaoH5 20mLPH为7的磷酸缓冲液 0.1mol/L的NaoH6 20mL动物血浆 0.1mol/L的Nao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NaH2Po4和Na2HPo4B.自变量是实验对象和添加的试剂种类及剂量C.实验设计6个组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D.实验过程中,2、3、5、6组的PH能维持恒定7.组织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积聚过多的体液,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会导致组织水肿B.肾小球肾炎会使蛋白质滤过到肾小囊,引起组织水肿C.摄入过咸的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的量增加而出现水肿D.胎儿从母体获得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造成孕妇身体浮肿8.与毛细血管壁相比,毛细淋巴管管壁薄,通透性高且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叙述错误是( )A.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B.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C.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其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D.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9.如图所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组织液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可以为养料和氧气D.⑥表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10.血液中肌酐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部分,内源性肌酐是肌肉组织的代谢废物,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而肌酐的排泄依赖肾脏完成。当某患者肾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液中的肌酐值会偏高,此时透析型人工肾可以替代病变的肾行使功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肌酐作为细胞代谢产物,应由肾脏通过尿液排出,因此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B.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如肌酐不能排出,病人可能会出现水肿、尿毒症等C.若某人血液中肌酐值偏高,则其应低蛋白饮食,减少蛋白质的摄入总量D.透析型人工肾能将肾病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过滤掉,让干净血液返回病人体内11.机体的防御能力是通过各器官、组织表现出来的,炎症是防御性反应的综合表现。局部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下列关于炎症临床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是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B.热是炎症区内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C.肿是局部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强,组织液渗透压增大D.痛是渗出物压迫,组织分解和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在下丘脑引起疼痛12.血容量是指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的总和,创伤性出血休克病人血容量急剧减少,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急救时补液往往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原则,“先晶后胶”中“晶”指无机盐等小分子,“胶”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补液时补入的晶体和胶体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创伤性出血休克病人的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此时稳态调节机制失效,需外界补液D.K+主要位于细胞内液,“见尿补钾”有排尿才能适当补钾,以防钾排出障碍造成高钾13.如图甲、乙、丙、丁表示人体内各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中甲的总量小于乙、丙、丁之和B.人体过敏可能引起乙的含量增加C.丙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乙和丁D.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丙中的渗透压低于乙中的1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等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__________。(2)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若监测到患者的血浆中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使肝酶进入内环境。血浆中肝酶浓度升高时,会造成________升高,患者应注意适量补充水分。(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CO2减少,组织液中溶解的CO2,可通过_________两种途径进入血浆。15.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的,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1)脑脊液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2)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_____。(3)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进而引起脑水肿。(4)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可能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_____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_____;②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形成的,A正确;B、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因此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B正确;C、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泡中水含量最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D错误。故选D。2.答案:C解析:A、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由于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条件对照组和实验组,可推测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A正确;B、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碱性溶液),实验中应该遵循等量原则,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等量的乳酸(酸性溶液),B正确;C、蒸馏水没有缓冲作用,缓冲溶液和血浆中有缓冲物质都能调节pH,所以预测甲组三只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是pH明显上升、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C错误;D、缓冲溶液和血浆组中pH变化不明显,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D正确。故选C。3.答案:C解析:病毒感染导致人体发烧时,体温已超过正常范围,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O2缺乏,使得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堆积过多导致人体乳酸中毒,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端粒是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细胞每分裂一次就缩短一截,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且不发生于内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符合题意;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不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A、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故静脉注射一定量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但如果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则渗透压会降低,A错误;B、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较多,而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质,故低血糖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B正确;C、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为pH缓冲液,可以调节血浆pH,在治疗酸中毒时,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浆pH,C正确;D、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可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故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确。故选A。5.答案:D解析: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细胞内和血浆中都存在,A错误;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组织液增多,B错误;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时,生活在其中的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也会发生改变,C错误;淋巴液中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D正确。6.答案:B解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通过该实验不能看出血浆中具体的缓冲对象,A错误该实验自变量是实验对象和添加的试剂种类及剂量,B正确实验设计6个组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不同的实验操作,并不是排除实验的偶然性,C错误实验过程中,2、3、5、6组的PH一开始能够维持稳定,但是随着添加试剂剂量的增加,会超出血浆或者缓冲液的调节范围从而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7.答案:C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机体最终会通过调节维持水盐的平衡,不会出现水肿,C错误。8.答案:C解析:A、毛细淋巴管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淋巴液,因此毛细胞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毛细血管壁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血浆,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故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包括组织液,A正确;B、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液中的大量淋巴细胞与淋巴液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B正确;C、淋巴液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淋巴液回流到血浆中,因此,毛细淋巴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C错误;D、盲端的内皮细胞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只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毛细淋巴管的单向活动瓣膜可以保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有利于淋巴液能回流到血浆中,D正确。故选C。9.答案:C解析: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是通过泌尿系统等来完成,A错误;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B 错误;由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的④可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 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 错误。10.答案:A解析:肌酐作为细胞代谢产物,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如肌酐不能排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病人可能会出现水肿、尿毒症等,B正确;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若某人血液中肌酐值偏高,则其应低蛋白饮食,减少蛋白质的摄入总量,C正确;透析型人工肾能将肾病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过滤掉,让干净血液返回病人体内,D正确。11.答案:D解析:红是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流加快所致,A正确;热是动脉血液供应充足,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炎症区内产热增多,B正确;肿是局部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强,血液成分(血浆蛋白)渗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增大,C正确;痛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D错误。12.答案:C解析:无机盐和蛋白质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B正确;创伤性出血休克病人血容量急剧减少,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但是稳态调节机制并未失效,只是超出了可调节的范围,因此需要外界补液,C错误。13.答案:A解析:由题图可知,乙→丁→丙之间为单向箭头,可判断丁为淋巴液,丙为血浆,乙为组织液,甲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约占体液总量的2/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的总量约占体液总量的1/3,故人体中甲的总量大于乙、丙、丁量之和, A错误;人体过敏反应可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患者组织液含量增加,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C正确。14.答案:(1)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等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进入组织液的水增多(2)增大;血浆渗透压(3)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淋巴循环和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解析:(1)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等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入组织液的水增多,形成肺水肿。(2)患者的血浆中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肝酶进入了内环境。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血浆中肝酶浓度升高时,会使血浆渗透压增大,此时患者应当注意适量补充水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3)血氧饱和度正常保证了机体的含氧量,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组织液可以转变为淋巴液和血浆,组织液中溶解的CO2可以通过淋巴循环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15.答案:(1)属于;双向(2)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相对)升高(4)相互对照、自身;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解析:(1)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作用及相关实验设计。脑脊液相当于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2)脑脊液(内环境)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水肿。(4)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