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蛟龙”探海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有关“蛟龙”探海的内容,了解我国在深海探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探讨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理解体会这些科学精神的内涵。 重点难点 探讨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理解体会这些科学精神的内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深潜事业的发展历程介绍、“神舟九号”航天员与“蛟龙号”潜航员海空连线等等有关中国上天入海探索的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神秘的大海深处都有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生答:(预设)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如品种繁多的鱼类,五颜六色的珊瑚),海底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富可敌国的财富(如海底沉船宝藏),失落的文明(如传说中的古代文明亚特兰蒂斯),未知的生物和危险…… 师总结: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未来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神秘的大海深处不仅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还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许晨的《“蛟龙”探海》,一起领略中国在探海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板书:“蛟龙”探海) 二、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蛟(jiāo)龙 憧憬(chōng jǐng) 蓦(mò)然 深邃(suì) 瞩(zhǔ)目 蹒跚(pán shān) 矗(chù)立 浩瀚(hàn) 淋漓尽zhì(致) 波lán(澜)起伏 2.通晓词义,理解词语。 (1)憧憬:向往。 (2)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3)突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5)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6)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 (7)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 (8)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9)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许晨,山东德州人,作家。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2018年8月11日,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中国作家》纪实版2015年第11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俄、法、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而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起步较晚。2001年,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达成共识:要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2007年9月1日,在多家部门合作下,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了无数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终于组装完成。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本文记述的是“蛟龙号”于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的7000米级海试任务。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意义)。 交流: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坐底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事。 2.作者是怎样来记叙这件事的? 提示:结合教材旁批来概括。概括时注意表述:先……接着……然后……最后…… 交流:作者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接着介绍试验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海试当天的天气,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然后介绍海试团队踌躇满志地奔赴海试海域以及成功坐底的过程;最后详细记述了“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出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可划分为几部分?怎样来划分? 交流: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简要介绍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以及20世纪之后的深海探测现状。 第二部分(3~7段):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的海域、当天的天气以及成功下潜的意义。 第三部分(8~15段):介绍“蛟龙号”海试团队奔赴海试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过程。 第四部分(16~21段):详细记述“神舟”与“蛟龙”通话,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2.作者写作本文时,中国的载人深潜现状如何? 交流:中国的载人深潜落后于美、俄、法、日四国。 3.对于这次海试的海域,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为什么要反复介绍? 交流:地理坐标——北纬11°20′、东经142°11.5′; 区域范围——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长度——全长2550千米; 形状——呈弧形; 平均宽——70千米; 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 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形成历史——已有6000万年; 其他——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4.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长什么样子? 交流: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5.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海试当天的天气情况? 交流:天气因素是影响海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作者介绍当天的天气情况,既是作客观的陈述,又能通过大海天气变化莫测的特点突出“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同时也为后文海试指挥部在遭遇风雨突袭,海况不佳的情况下,能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而作出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的判断,从而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做铺垫。 6.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交流:“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是从空间上的距离来说的,而“亲近”是从感情上的距离来说的。“蛟龙号”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遥远的海域,去实现“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入海奇迹,所以对于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的海试地点,在情感上他们是亲近的。 7.怎样理解“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来了!”这句话? 交流:“中国‘蛟龙’”既是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也是指“蛟龙号”海试团队。这句话用短句的形式,语言简洁精练,带着挑战的自信,突显出中国海试团队昂扬自信的精神风貌。 8.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交流:抓住“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现场指挥部的情况来表现“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从视觉上来写,“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从听觉上来写,说明水下任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9.“蛟龙”与“神舟”的海空连线是如何操作的? 交流:潜航员的祝福通过声波穿透深海,传到陆地基站,再由陆地转发到茫茫太空中的“神舟九号”舱内。 10.文章结尾段的“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这里的“好啊”,既是感叹“神舟”和“蛟龙”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互致祝福,又是感叹我们中国在一天之内诞生了“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两项奇迹,表现出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深深的骄傲和自豪。 四、思考探究 1.本文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交流:(1)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如在海试当天,在遇到风雨突袭、海况不佳的情况下,海试团队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因此,海试仍然按时下潜,体现出海试团队的专业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团结协力的科学精神。如出征仪式上,试航员与大家互相击掌;在下潜的3个多小时里,“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测着水下各种数据,水面控制人员与潜航员沉着冷静地通话:大家各司其职,为海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出团结协力的科学精神。 (3)胸怀祖国的科学精神。如“蛟龙号”海试团队踌躇满志地奔赴试验海域,为争取实现入海的奇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欣喜地接受与“神舟九号”于6月24日同天冲击上天入海奇迹的任务,成功坐底7020米,不仅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海空连线中的祝福语,更是体现出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爱,表现出他们胸怀祖国的科学精神。 2.中国载人深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你觉得中国“蛟龙号”能实现成功坐底7020米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1)技术上的创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经过了大量的科技专家与技术人员的拼搏,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而成的,而且它经过了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后,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又对它进行了改进。 (2)有专业、自信的海试团队。海试团队不仅踌躇满志地奔赴海试海域,而且在海试当天,在遭遇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的情况下,他们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认为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按时下潜并完成成功坐底7020米的任务。 五、拓展延伸 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 1.1986年,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它下潜深度达到300米,一次可救助22名艇员。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那个年代援潜救生水平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2.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3.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俄、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4.2012年6月,“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创造了7062米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5.2017年10月3日,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海试成功。作业能力达水下4500米、国产化率95%,从研制立项到海试交付只用了8年。 6.2020年11月10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2020年11月13日,“奋斗者”号与“沧海号”首次海底联合作业,再次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 师总结:中国并非传统的海洋强国,却在蔚蓝的海洋中描绘出一幅幅令世界赞叹的画卷。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深藏功与名的科研英雄。斗转星移、四季变幻中,祖国的海洋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了从弱到强、从个体到谱系的突破。一个个深潜器的闪亮名片: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体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深度的增加,更是为大国重器奋斗的情怀。 六、课堂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记叙了2012年6月24日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下潜,创造了同类型潜水器潜海7020米的世界纪录的事,表现出我国在载人深潜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七、布置作业 观看有关中国“蛟龙号”深海大探索、“神舟”飞天的专题纪录片和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了解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板书设计 介绍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以及20世纪之后的深海探测现状 介绍试验海域、当天天气以及成功下潜的意义 骄傲 “蛟龙”探海 介绍海试团队奔赴海试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过程 自豪 记述“神舟”与“蛟龙”通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