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关键语句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3.学习本文引用名言警句进行论证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文章说服力强的特点。 4.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善恶。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和关键语句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准备范读音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了解过季羡林先生吧!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多含理性哲思,其中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理性的判断,也有思想的光芒,还有智慧的闪现,特别是对于国家、民族、时代、社会、人民、人生、哲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担当。《有为有不为》即阐述了作者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性思考,意在引导众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本节课,我们一起去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诉诸(sù zhū) 屈膝(xī) 贰(èr)臣 笼(lǒng)统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yì)然 激励(lì) 溃(kuì)于蚁穴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2)良知良能: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3)烦琐:繁杂琐碎。 (4)大逆不道: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5)闭目养神:闭上眼睛,保持心理和身体的平静状态,以消除疲劳。 (6)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7)高赋:高声吟唱。赋,吟、咏。 (8)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 (6)轮廓:(事情的)概况。 (1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11)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12)一发而不可收拾:形容事情一旦发生便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13)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14)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15)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16)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3.填空。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北京大学教授。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试着概括一下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交流: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 交流: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 3.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哪些事应该“有为”?哪些事应该“有不为”? 交流:①大小善应该“有为”。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即“大善”,应该“有为”;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即小善,应该“有为”。 ②大小恶应该“有不为”。凡是对国家不利,对人民不利,对人类发展、前途不利的事情,即“大恶”,应该“有不为”;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不利,对妨碍社会安定团结的事情,即“小恶”,应该“有不为”。 4.速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第一部分(1~2段):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并着重分析“为”和“不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恶”。 第二部分(3~7段):通过对大善大恶、小善小恶的分析,指明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第三部分(8段):总结全文,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二字? 交流:“应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宜”,就是“合适”,就是能分辨是非善恶,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没有“应该”,“做”和“不做”就没有区别了。 2.“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 交流:“小善”不去做,就是“小恶”;与“大善”相反就是“大恶”。“小善”做多了,就能成就“大善”;“小恶”做多了,就发展成“大恶”。 3.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一: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交流二:不离题。“有为”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所以在“做”之前必须弄清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即要分清是非善恶。所以文中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并不离题。 四、拓展延伸 1.本文第3~6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交流:①道理论证。如第3段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②举例论证。如第4段列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用生活中的例子指出什么是小善、小恶,通俗易懂。第5段列举宋代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来指明什么是大善,间接地指明了什么是大恶。 ③对比论证。如第6段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总结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 2.请概括第7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接着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一俗话作为道理论证,来论证观点;然后,列举现实生活中贪污的例子,论述小恶会发展为大恶,阐明“小恶”的危害,引起人们对“小恶”的重视。 五、写法借鉴 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说服力强。 文中举现实生活中在公交车上能否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来指明小善和小恶;举历史上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例子来指明什么是大善,假想文天祥想活下去,屈膝投敌,来指明什么是大恶,让我们在今古正反的对比中明白什么是小善小恶、大善大恶。 文中还大量地引用名言警句进行道理论证,如引用“行而宜之之谓义”来阐述什么是应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先是阐释“为”“不为”的含义,紧接着加以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表明观点。中间部分在阐述论证过程时,层层深入,逻辑严密,首先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出对善恶大小的思考;然后列举公交车上有人假装闭目养神逃避让座的事例和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提出两个分论点,并归纳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恶;最后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述了“大小善”“大小恶”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辨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七、布置作业 读完全文后,有人认为“具备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示例一:同意。具备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示例二:不完全同意。良知良能是“有为有不为”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虽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应该为而不为,清楚不应该为而依然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还远远不行,还必须有实际行动才行。 八、板书设计 (阐明含义:“为”与“不为”的含义) (分论点一: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有为有不为) (论证过程)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表明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