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生态系统——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1.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x,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y,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z,则x、y、z之间的关系是( )A.x=y+z B.z=x+y C.x>y+z D.x2.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同化固定的能量 16.74 70 930 66.5 1.674体内贮存的能量 4.54 15.8 229 20 0.4呼吸消耗的能量 12.2 54.2 701 46.5 1.274A.表中的丙为生产者B.表中的种群最有可能构成2条食物链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减少时,戊的数量短期内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乙同化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会以其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4.经过多年的努力,千烟洲由单一农业模式发展成为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一经济林或毛竹一果园或人工草地一农田一鱼塘”的立体农业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年来,千烟洲地区发生了初生演替B.山顶至山谷的生物组成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立体农业模式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D.相比单一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模式提高了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效率5.某池塘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污染后,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鱼虾死亡。水中微生物分解死亡的藻类、鱼虾等,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并产生毒素,水质持续恶化。人们通过种植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改善水质,使池塘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受污染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受污染后,池塘的水质持续恶化可能与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C.香蒲等挺水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和无机盐,可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D.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6.某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7.在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等于其同化的能量与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B.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C.动物粪便、残落物及遗体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都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D.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传递效率和利用率都大大提高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关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只与物种丰富度相关B.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都是通过其营养结构内部的调节实现的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9.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C.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D.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生态系统能通过调节作用建立新的平衡10.下表为不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同化量在生产(P: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维持(R: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间的分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0 P占同化量的比例(%) R占同化量的比例(%)棉鼠(恒温食草动物) 13 87红狐(恒温食肉动物) 4 96狼蛛(变温食肉动物) 25 75豌豆蚜虫(变温食草动物) 58 42A.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P、R及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之和B.P占比低,与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捕获食物的过程更不容易有关C.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分配更多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产热,因此R占比高D.P与R的比例不仅随生物的生活模式改变,还受环境资源的影响11.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属于不同营养级)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a时期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1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类型多种多样,如①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②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外激素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的雄蛾所感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中的信息种类均属于物理信息B.①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②说明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的13.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主要害虫,幼虫将叶片卷起,居于虫苞内危害水稻等植物,田间的拟螟蛉绒茧蜂可将虫卵产于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体内,从而降低虫害的发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水稻→稻纵卷叶螟可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稻纵卷叶螟位于第二营养级C.农民可通过在田间释放拟各螟绒茧蜂来延长食物链长度,提高水稻产量D.稻田中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能增加稻田的稳定性14.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占据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营养级B.植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C.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该类细菌属于生产者D.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15.科学家对某生态系统中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单位:J/(hm2·a)]。回答下列问题:注:GP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R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图中NP代表______的能量,该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2)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田鼠所在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途径包括______。(3)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甲可捕食田鼠,也可捕食植物,现将甲的食物比例由植物∶田鼠=1∶1调整为2∶1,假设甲获得相同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消耗的植物量占原来的______。(4)该生态系统中田鼠、鼬等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请用“收割理论”的内容进行解释: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三个去路:自身呼吸、流入消费者、流入分解者,另外还有生产者体内未利用的能量,即x>y+z,ABD错误,C正确。故选C。2.答案:D解析:A、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由表中的同化固定的能量数据可知丙的同化量最大,应为生产者,A正确;B、乙和丁同化固定的能量基本相同,应该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该食物网中最可能存在两条食物链:丙→ →甲→戊和丙→丁→甲→戊,B正确;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甲可通过捕食丁获得能量,戊的数量短期内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D、乙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乙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D。3.答案:A解析:A、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分解者能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残骸以及动物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因而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A正确;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位分解者,B错误;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但不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如硝化细菌是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的,C错误;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等,D错误。故选A。4.答案:D解析:A、多年来,千烟洲地区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山顶至山谷的生物组成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该模式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D、相比单一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模式提高了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效率,D正确。故选D。5.答案:A解析:A、生活污水中含大量有机物,池塘受污染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A错误;B、池塘受污染出现水华现象,藻类大量繁殖,鱼类等动物死亡,水质变差又导致鱼类进一步大量死亡、污染程度再加剧,水质进一步恶化,池塘的水质持续恶化可能与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B正确;C、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能遮盖水体,与藻类争夺阳光和无机盐,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C正确;D、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D正确。故选A。6.答案:C解析: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W1=A1+B1+C1+D1,其中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A1+B1+C1+D1),B正确;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是指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故选C。7.答案:B解析: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同化的总量,其同化的能量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可能有人工投喂饲料等其它输入,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B正确;C、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D、能量利用率可以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被提高,约为10%到20%,D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仅与物种丰富度相关,也与无机环境相关,A错误。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B错误。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低,环境条件恶劣,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C正确。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D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A、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B、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C、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是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的三大特征,C正确;D、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建立新的平衡,D正确。故选B。10.答案:A解析: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P、R及其粪便中的能量之和,A错误。11.答案:D解析:A、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二氧化碳库,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B、D、E、F每个营养级可能含有多个种群,无法确定含有几条食物链,A错误;B、种群密度最大的时期即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故种群丙在 a 、 b 、 c 、 d 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a 时期,不是增长速率,B错误;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C错误;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则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D正确。故选D。12.答案:B解析:A、①中的信息声波属于物理信息,②中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B、①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正确;C、②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外激素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的雄蛾所感知,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信息的传递,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D错误。故选B。13.答案:D解析: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稻纵卷叶螟还有天敌生物,因此该食物链不完整,B错误;C、稻田中本来就存在拟螟蛉绒茧蜂,并不会人为延长食物链的长度但可通过提高拟螟蛉绒茧蜂的数量降低害虫的危害,从而增加水稻产量,C错误;D、稻田中若增加害虫的种类或数量,造成生产者数量的锐减,可能会导致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正确。故选D。14.答案:D解析: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会占据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植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B错误;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错误;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15.答案:(1)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各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2)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田鼠自身遗体残骸和鼬粪便中的能量(3)8/11(4)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图中的NP是GP(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后剩余的能量,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且每一个营养级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很多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2)田鼠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田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途径一条是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另一条是鼬(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3)分析题意,本食物链关系为:植物→田鼠→甲、植物→甲,现将甲的食物比例由植物:田鼠=1:1调整为2:1,设调整前,田鼠增重为a,则需要植物的量为(1/2a÷10%)+(1/2a÷10%÷10%)=55a,设调整后,田鼠增重为b,则需要植物的量为(2/3b÷10%)+(1/3b+10%+10%)=40b,由于假设植物中的能量不变,因此55a=40b,消耗的植物量占原来的量即a/b=40/55=8/11。(4)根据“收割理论”可知,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这样就减少了一种或几种生物占优势的可能,因此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