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1.下列关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B.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C.血液、淋巴液和淋巴结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D.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B.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能发挥作用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等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NK细胞与B细胞等免疫细胞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NK细胞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C.靶细胞被NK细胞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杀死这一过程属于细胞坏死D.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4.下图为过敏性哮喘发病示意图。当哮喘发作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导致呼吸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等物质的通透性增加,引起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哮喘发作时,呼吸道毛细血管周围组织液的渗透压将降低B.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全部存在于血浆中C.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引发组胺释放并导致过敏性哮喘症状出现D.若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则所用激素对免疫反应应起抑制作用5.如图表示某患者感染SARS-CoV-2病毒后血清中IgM、IgG两类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IgM相比,IgG具有产生晚、含量高及持续时间长的特点B.机体可能有多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识别这种病毒C.出现临床病症前,机体已经发生特异性免疫D.若某人血清中检测出SARS-CoV-2IgM,则他近期一定受到该病毒感染6.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7.2020年3月2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更新了针对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性治疗方法——“血浆疗法”,即抽取已治愈的新冠患者体内血浆,再将其输到患者体内的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疗法”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C.“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D.人在感染COVID-19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8.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机体可对此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因子与此病毒特异性结合后传递给B细胞B.记忆T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毒结合并使其裂解C.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B细胞D.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此病毒结合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9.免疫逃逸指胞内病原体可隐匿于胞内呈休眠状态,逃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长期存活,进而形成持续性感染。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也属于免疫逃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肿瘤细胞表面的磷脂和蛋白质可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作用B.将健康人经改造提升了识别作用的T细胞大量培养后输到病人体内,以治疗某些肿瘤C.推测肿瘤细胞表面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D.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10.细胞免疫中靶细胞作为APC,它加工处理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内源性抗原被靶细胞降解成抗原肽,与内质网中的MHC I类分子结合,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后转运至细胞膜上,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TCR和CD8特异性结合,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源性抗原可以是病毒或某些细菌在靶细胞内合成的抗原B.靶细胞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的信号是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C.靶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细胞毒性T细胞膜表面D.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在体液中循环11.某研究团队欲研究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进行如下实验:组1:甲系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组2:甲系鼠的皮肤片移植到乙系鼠。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的乙系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乙系鼠,并将甲系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鼠。对实验结果(如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乙系鼠B.曲线b、c下降是由于免疫失调导致出现排斥现象C.曲线c皮肤存活时长主要与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有关D.曲线c下降最快是因更快更多地获得已免疫的T细胞12.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敏原入侵已免疫的机体,与某些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引起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B.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有些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24h后才有过敏症状C.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D.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常因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而患癌症13.正常情况下,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进攻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但肿瘤细胞存在不同的免疫逃逸机制,如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细胞被激活后进攻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B.肿瘤抗原可被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加工后呈递在细胞表面C.可利用PD-L1抗体与PD-L1结合降低细胞免疫能力D.若敲除癌细胞的PD-L1基因,可一定程度防止肿瘤细胞免疫逃逸14.番鸭被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后,会出现免疫抑制并引发多种并发症,从而使养殖业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如图为番鸭肠黏膜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Th1、Th2和树突状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MDRVB.当MDRV进入消化道后,胃酸等物质会抵御部分病毒,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C.Th2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的同时会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D.MDRV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特点15.图1是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发生的免疫反应,其中⑥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其他数字序号代表某种细胞或物质。图2是HIV感染人体后,血液中的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填图中序号)。(2)图2中由于HIV感染人体后能破坏图1中的细胞______(填图中序号),导致其数量减少,使人体的______(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人体患肿瘤的风险。(3)有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是否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体是否感染了HIV,他的依据是______。(4)HIV能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宿主细胞,如果给艾滋病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有科学家认为红细胞会成为HIV的“陷阱细胞”,可以为治疗艾滋病提供新的思路,这种认知的理由是______.(5)由于治疗艾滋病非常困难,人群对HIV普遍易感,所以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除了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外,还可以______(答出2点即可).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脊髓不是免疫器官,骨髓才是免疫器官,A错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B错误;血液、淋巴液和淋巴结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正确;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产生地,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所以并不是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2.答案:C解析: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先后起作用,A错误;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错误;病毒侵入人体后,当其在体液中时,会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当其侵入细胞内时,会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C正确;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3.答案:A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A正确;机体的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其功能属于免疫监视,B错误;靶细胞被NK细胞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杀死这一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NK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通过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4.答案:D解析:A、当哮喘发作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导致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等物质的通透性增加,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引起渗透压升高,A错误;B、据图可知当同种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B错误;C、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不会导致过敏性哮喘症状出现,只有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才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D、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的免疫失调病,若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则所用激素对免疫反应应起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D。5.答案:D解析: ]A、据图分析,IgM在出现临床病症时产生,IgG出现临床病症后7天产生且波峰较高,具有产生晚、含量高及持续时间长的特点,A正确;B、一种病毒可携带多种抗原物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与抗原之间能特异性识别,因此机体可能有多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识别这种病毒,B正确;C、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经过体液免疫可产生抗体,据图可知,IgM在出现临床病症时产生,因此出现临床病症前,机体已经发生特异性免疫,C正确;D、感染病毒后会产生IgM,若某人血清中检测出 SARS-CoV-2IgM,则他近期可能受到该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近期注射了相应疫苗,D错误。6.答案:D解析:A、m为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A正确;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由B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D。7.答案:B解析:“血浆疗法”是利用已康复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和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其侵染的功能并被吞噬的原理,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血浆疗法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保证其稳定性才能用于临床,C正确;人在感染COVID-19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作用于体液中的病毒,细胞免疫作用于已经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D正确。8.答案:D解析:A、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产生,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免疫活性,不与病毒结合,A错误;B、记忆T可识别再次入侵的病毒抗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入侵的靶细胞,B错误;C、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不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B细胞,C错误;D、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后聚沉,沉淀物由吞噬细胞吞噬,D正确。故选D。9.答案:B解析:A、分析题意,肿瘤细胞表面的磷脂和蛋白质可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作用,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并由前者裂解肿瘤细胞,A正确;B、将经过改造提升了识别作用的T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可杀伤一些癌细胞,但由于T细胞无法增殖,而癌细胞可能分散、转移等,故不能治疗肿瘤,B错误;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继而出现“免疫逃逸”,则可推测推测肿瘤细胞表面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无法识别,C正确;D、若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D正确。故选B。10.答案:C解析:病毒或某些细胞内寄生菌都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抗体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来对付它们。故细胞免疫中,靶细胞中的内源性抗原可以是靶细胞内病毒或细菌新合成的抗原;由题干信息可知,靶细胞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的信号是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来传递信息;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11.答案:D解析:A、组1是甲系鼠皮肤片移植到自身,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存活率最高,对应曲线a;组2是甲系鼠皮肤片移植到乙系鼠,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存活率降低,对应曲线b;组3是将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的乙系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乙系鼠后再进行甲系鼠皮肤片移植,排斥反应更强,皮肤存活率更低,对应曲线c。所以曲线a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甲系鼠自身,A错误;B、曲线b、c下降是因为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这是正常的免疫现象,不是免疫失调,B错误;C、曲线c皮肤存活时长主要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有关,而不是自稳功能,C错误;D、曲线c是将已免疫的T细胞注射到乙系鼠后再进行皮肤移植,由于更快更多地获得已免疫的T细胞,所以排斥反应更强,皮肤存活率下降最快,D正确。故选D。12.答案:C解析: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容易引发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13.答案:D解析:A、T细胞被激活后进攻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体现了免疫监测功能,A错误;B、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可被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摄取、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C、分析题意,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故可利用PD-L1抗体与PD-L1结合,从而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作用,提高细胞免疫能力,C错误;D、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若敲除癌细胞的PD-L1基因,可一定程度防止肿瘤细胞免疫逃逸,D正确。故选D。14.答案:B解析:题图中Thl、Th2能特异性识别MDRV,但树突状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误;当MDRV进入番鸭消化道后,消化道中的胃酸等物质会抵御部分病毒,这属于第一道防线,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B正确;由题意可知,T2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分泌细胞因子,但不会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C错误; MDRV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错误。15.答案:(1)①②④⑦(2)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HIV侵入人体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HIV的抗体(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HIV病毒无法在成熟红细胞内完成复制和增殖(5)避免注射时经血液传播,不吸毒;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解析:(1)由图1可知,物质⑤为抗体,分泌抗体的③为浆细胞,则②为B细胞,故④是记忆B细胞,⑦能与靶细胞接触,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①②④⑦。(2)图2中由于HIV感染人体后能破坏图1中的细胞①(辅助性T细胞),导致其数量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人体患肿瘤的风险。(3)因为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所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是否已经感染了HIV。(4)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果给艾滋病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科学家认为红细胞会成为HIV的“陷阱细胞”,可以为治疗艾滋病提供新的思路,理由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特点是不具备细胞核和核糖体及多种细胞器等结构,这种特点使得入侵的HIV无法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进而使HIV无法进行增殖。(5)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做法主要有: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避免注射时经血液传播,不吸毒;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