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群(有解析)——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种群(有解析)——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简介

(6)种群——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
1.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的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则完全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一定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准确统计某一年出生的所有布氏田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2.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应记录的数量是8
B.乙中的S 是最佳取样面积
C.样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样方法的调查对象只能是植物
3.某研究小组预调查一片草地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他们先捕获m只田鼠,并在一只后腿系上红丝带作为标记,然后放回原环境。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n只,其中有标记的只有a只。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田鼠种群数量为(m×n÷a)只
B.两次捕获之间隔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标记田鼠充分融入原种群
C.若存在田鼠啃掉红丝带现象,则种群数量计算值偏小
D.该种调查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4.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K表示环境容纳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期间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若该动物为某种害虫,应在N点进行防治
C.N点之前λ>1,N点以后可能λ<1
D.若食物充裕、天敌减少,则K/2点可能左移
5.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时间的增长倍数(λ)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e段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长
B.图中a、c两点的种群数量不同
C.种群数量在b点时最少,在e点时最多
D.de段表示种群数量在以相同的倍数增加
6.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曲线表示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大于X点,则该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B.种群数量大于S点,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影响该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由于种内竞争更加激烈,所以该种群走向灭绝
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条件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B.“J”形增长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C.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
D.“J”形增长曲线模型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8.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压轴挑战
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渤海某海域养殖基地中大虾的亲体(亲代个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为500条时,大虾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该基地大虾亲体数量保持在1000条时,可持续获得最大捕获量
C.该基地大虾亲体数量为0~1000条时,大虾种群的增长率不断增大
D.大虾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限制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10.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
B.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居民打猎一次不会改变草原兔的K值
11.甲、乙2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大小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种群的增长为指数增长,乙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
B.甲种群的数量在300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C.乙种群数量小于M点对应数量(100左右)时将不能存活延续
D.K点对应种群数量(600左右)为两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2.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②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③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④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
A.一种正确 B.两种正确 C.三种正确 D.四种正确
13.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图甲、乙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理想条件下,增长型种群的增长率可以用曲线甲表示
B.若曲线甲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0时,该种群可能达到K值
C.若曲线甲表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考虑迁入、迁出)
D.若曲线甲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第6年时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14.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志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在实践中有重要应用。下图1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的计数结果,图3是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的操作。请回答问题:

(1)用标记重捕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由于重捕过程中操作不当,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死亡了2条,则该池塘内的鲫鱼约为_________条。
(2)在_________、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符合图1中“J”形曲线。
(3)图1中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在一定时间内为“S”形曲线,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继续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3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
(5)根据图2可知,在计数过程中,正确的计数方法是选择_________个中方格计数,再求平均值进行计算。假设所有中格内酵母菌数相等,则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不能说明种内竞争最小,A错误;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错误;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
D、标记重捕法只能估算布氏田鼠数量,不能准确统计,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A、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可知,甲中应记录的数量是8,A正确;
B、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1后,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乙中的S1是最佳取样面积,B正确;
C、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
D、样方法的调查适用于植物或一些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D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田鼠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数,即(m×n÷a)只,A正确;
B、如果第一次捕获后未让标记田鼠充分融入原种群,其被再次捕获的概率增大,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所以两次捕获之间隔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标记田鼠充分融入原种群,B正确;
C、若存在田鼠啃掉红丝带现象,会引起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比例变小,则种群数量计算值偏大,C错误;
D、该种调查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MN期间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或等于零,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因此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若该动物为某种害虫,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B错误;N点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长,即λ>1,N点之后种群数量可能降低,则可能λ<1, C正确;若食物充裕、天敌减少则环境容纳量可能增加,K/2点可能右移,D错误。
5.答案:C
解析:图中种群数量在c点时最少,在e点时最多,C错误。
6.答案:C
解析:A、种群数量大于X点,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该种群数量大于S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影响该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C正确;
D、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种内竞争较弱,种群走向灭绝的原因是种群数量少,出生率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A正确;“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B错误;N0为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则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C、D正确。故选B。
8.答案:B
解析:在Od范围内,R先大于1,后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在cd期间时,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没有呈“S”形增长,其cd段种群数量一直减小,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错误;据题图可知,a、b两点时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b两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无法比较,所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其环境容纳量为1000,亲体数量约为500条时,在K/2处,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在K/2处,增长速率最大,也就是亲体数量约为500条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错误;“S”形曲线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增长率为0,C错误;大虾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该大虾存在于海域,所以限制其增长的主要因素不是食物,D错误。故选A。
10.答案:A
解析:题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1,A错误;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形曲线,其原因可能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B正确;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活动范围会缩小,食物会减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正确;居民打猎一次,改变了草原兔的种群数量,但未改变草原兔的生存环境,因此不会改变其K值,D正确。
11.答案:A
解析:甲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增大而减小,属于密度制约型增长,更符合逻辑斯谛增长,乙种群有一个最低延续种群密度即M点对应的种群数量(100左右),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后,也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错误;由A选项的分析可知:甲种群符合“S”形曲线的特点,当增长率为零时达到K值,从题图上可以看出K值接近600,所以当种群数量接近K/2即300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由题图可知:当种群的数量小于M时,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该种群将不能存活延续,C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大小后,增长率为零的点即为K值,从题图上可以看出数量达到600左右时两个种群的增长率均为零,说明K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两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A。
12.答案:B
解析:若题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①正确;若题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②错误;题图丙中,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③正确;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题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④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理想条件下,增长型种群数量呈“丁J”形增长,其增长率大于1,且不变,故不能用曲线甲表示,A错误;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数量可能达到K值,B正确;若曲线甲表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尽管前6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6年以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将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C错误;“S”形增长速率最小为0,不会小于0,D错误。故选B。
14.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性别比例;出生率
(3)标志重捕;偏大
解析:(1)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估算;样方法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会直接影响出生率。
(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田鼠;若标志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被标志的田鼠数量减少,导致估算结果偏大。
15.答案:答案:(1)3200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3)营养消耗、有害产物积累、pH变化等;变小
(5)4;1.6×109个/mL
解析:(1)重捕时标记个体死亡与否并不影响对总数的估计,因此该池塘内鲫鱼条数约为200×160÷10=3200条。
(2)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a点之后种群数量继续下降,是因为锥形瓶未更换培养液,导致营养消耗、有害产物积累、pH变化等。整个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液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导致种群环境容纳量变小。
(4)先滴加细胞悬液再盖盖玻片会由于表面张力导致计数室中液体体积偏大,最终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5)图2所示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因此为16×25规格的计数板,计数时选择大方格4个角的中方格中的酵母菌以估算酵母菌数,图2的中方格内及相邻两边和夹角中酵母菌数为10个,则酵母菌的种群密度10÷25×400÷0.1×103×103=1.6×109个/m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