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群落——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1.一个无人管理的池塘逐渐变浅,成为一个沼泽地,慢慢发展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种群对群落环境会产生影响B.该群落的演替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C.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有机物总量增加D.若加强池塘管理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自然生物群落往往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中喜鹊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沙漠仙人掌为争夺水分形成的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同一水平方向上植被出现镶嵌性分布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D.群落的组成和类型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丰富度B.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间关系属于寄生4.嘉兴南湖放养着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草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主要以水草为食;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四大家鱼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C.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D.与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相比,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多5.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区的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纵排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B.纵排分布由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影响横排植被分布的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D.横排植被分布体现了水平结构,常常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6.群落演替包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场严重的火灾后,地上植物全部被烧死后再逐渐恢复,群落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次生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均能演替成森林C.从裸岩阶段逐渐演替成乔木阶段的过程伴随着土壤厚度和土壤有机物不断增加D.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于形成新群落,原来的物种不复存在7.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能调查荷塘中蜻蜓昆虫的种类数量B.影响“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的大量生长,使沉水植物由于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影响D.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9.某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地森林大火后发生的群落演替与图示演替类型不同B.a、c阶段分别为b、d阶段的优势物种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C.a阶段只有群落的水平结构,d阶段只有群落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形增长曲线10.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5%,具有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其中黄冈大别山区被誉为“中国中部生态之肺”。下列有关森林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别山区森林群落的物种数量较热带雨林少,乔木高大,树冠发达且较整齐B.相较于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性更明显C.相较于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更复杂D.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11.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快B.第30年,丙的种群数量较少,应采用逐个计数法进行计数C.在第40~60年,乙相对多度下降,但种群密度不一定会下降D.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可能与其植株高度有关12.近年来,人为开发和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位于黄河下游的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B.随着水位的下降,该湿地菹草群落可能会向芦苇群落演替C.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得知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13.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14.滹沱河水系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功能,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河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沿河的景区内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回答下列问题:(1)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2)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3)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使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而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有关。(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据此分析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______。15.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1)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若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2)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将增加。15年后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__________。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____。(3)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种群对群落环境产生了影响,如草本植物为灌木的出现提供了基础,A正确;该群落的演替能否达到森林阶段,取决于环境条件,若在缺水等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就无法达到森林阶段,B错误;群落演替由池塘阶段到灌木丛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C正确;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若加强池塘管理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正确。2.答案:C解析:森林中喜鹊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分布不是不同种群的空间分布,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沙漠仙人掌为争夺水分形成的均匀分布也是一个种群内的分布型,未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同一水平方向上植被出现镶嵌性分布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正确;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而类型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属于演替,D错误。3.答案:B解析:A、不同地域的群落,生活的物种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B、由于地形的变化,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D错误。故选B。4.答案:D解析:A、四大家鱼因为栖息地和食性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池塘混养的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位置不同,提高了空间和食物的利用率,这是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的充分体现,B正确; C、因为水体中的生物无处不在,因此,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C正确; 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链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可见链、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多,而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可见,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少,D错误。故选D。5.答案:B解析:题图中纵排植被分布表现为由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由于海拔不同,温度有差异,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A正确;纵排植被的分布体现了山地海拔高度不同,群落的分布不同,是水平结构,不是垂直结构,B错误;横排植被分布表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其影响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等,C正确;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故选B。6.答案:C解析:A、火灾后,还保留了之前的土壤条件,在这个基础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演替不一定都能形成森林,要看气候条件,B错误;C、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从裸岩阶段逐渐演替成乔木阶段的过程伴随着土壤厚度和土壤有机物不断增加,C正确;D、初生演替形成新群落,原来的物种不一定消失了,只是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D错误。故选C。7.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种样数量的改变等都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砍伐树木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D错误。8.答案:B解析:采用样方法能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A错误;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因此影响“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因此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的大量生长不会影响沉水植物的生存空间,C错误;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因此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9.答案:B解析:A、森林大火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而图示的演替也是次生演替,演替类型相同,A错误;B、自然群落演替的前一阶段能为后一阶段的生物提供更加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B正确;C、a、b、c、d阶段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许多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稳定,最后减少,种群数量变化不一定均符合“S”形曲线,D错误。故选B。10.答案:B解析:大别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过渡地带,物种数量较热带雨林少,乔木高大,树冠发达且较整齐, A正确;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如森林的明显,但草原上密布草本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往往呈现镶嵌性,B错误;相较于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更复杂,C正确;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光线相对较弱,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D正确。故选B。11.答案:B解析:第30年,丙的相对湿度较小,但其种群数量不一定较少,一般利用样方法统计植物的种群数量,B项错误。在第40~60年,乙的相对多度下降,但是该时间段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变化是未知的,所以不能确定乙种群密度变化情况,C项正确。12.答案:B解析:与湖心的距离不同,植物的分布情况不同,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据图推测,随着水位的下降,该湿地菹草群落可能会向芦苇群落演替,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不可得知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可能不会使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D错误。13.答案:D解析: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即优势种由草本变为灌木,A正确;B、由图可知,B正确;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正确;D、该演替过程中,D错误。故选:D。14.答案:(1)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物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物种组成(3)植物的光能利用率;食物(4)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或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解析:(1)生态位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故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物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3)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所以渔业生产,需要选择态位不同的鱼类(或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以及投放适量捕食者,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15.答案:(1)增长型;水平(2)次生;物种丰富度;是;该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已演替成稳定的群落;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解析:(1)退耕还草的第7~8年后,贝加尔针茅为优势种。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因此可说明7~8年后贝加尔针茅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2)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故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是顶极群落。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出生率和死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因此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