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人类与环境——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1.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然林往往比人工纯林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说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基因库、种子库,保护濒危物种C.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通过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是( )A.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B.控制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C.禁止向耕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D.种植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是根据我国当前人口数量采取的应对措施B.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C.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D.土壤、森林、野生动物以及人力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就地保护就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C.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在不断发生改变D.千姿百态的生物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5.2024年2月26日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各国代表共商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本次大会的主题为“采取有效、包容和可持续的多边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量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C.多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不可枯竭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D.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6.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其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强B.就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可导致其锐减D.与驾驶私家车相比,选择公共交通可减小碳排放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受长波辐射的危害B.大气层捕获热能的特性称为温室效应,CO2,CH4等是温室气体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会造成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冲积物不属于水体污染物8.人口激增引起全球性的粮食、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原因的是( )A.人类活动使耕地面积减少B.人类活动排出的大量废物进入环境C.医学进步速率慢于人口的增长速率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9.近年来,长江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对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十年禁渔”等保护政策,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契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掠夺式利用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C.“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D.“十年禁渔”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10.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近万处,有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1114只增加至1864只,朱鹦从7只增加到5000只。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质是遏止物种的灭绝,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能吸引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建立人工繁殖中心、改善栖息环境都是增加朱鹦数量的有效措施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然选择的作用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C.湿地生态系统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对自然遗迹、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可采取就地保护12.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13.为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程度加深,我国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的国家公园。目前,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经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公园的建立属于就地保护,能够有效保护大熊猫B.栖息地的碎片化会阻碍大熊猫之间的交配,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C.国家公园的建立促进了大熊猫之间的基因流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借助生态旅游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大熊猫生活习性的宣传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大熊猫14.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3)海水的pH一般在8.0到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 ______。(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_____。15.我国淡水鱼塘养殖的四大家鱼分别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生活于水体的底层,主要以螺、蚬、蚌等软体动物为食;草鱼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如苦草、黑藻等为食,有时也游弋到岸边吃一些陆生植物,如芦苇等;鲢鱼生活于水体的上层,主要以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鳙鱼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水蚤、原生动物等浮游动物为食。请回答下列问题:(1)四大家鱼在水体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有利于提高群落对_____的充分利用。(2)在清晨或温度较高的中午,鱼塘中的鱼群会出现水面浮头的现象,原因是_____,解决措施是_____。(3)鳙鱼俗称胖头鱼,较大的头部可占到体长的1/3,可用于制作我国的传统名菜剁椒鱼头,味道十分鲜美,但美中不足的是重金属离子会较鲢鱼高很多,原因是_____。(4)人工鱼塘通常会获得较大的产品输出量,甚至会大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原因是_____。(5)鱼塘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形形色色的鱼类,处处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价值更大的是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所以天然林往往比人工纯林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说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种子库,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补充,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通过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来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 B。2.答案:A解析:A、化肥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包括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盐分积累、水源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土壤和环境污染的一部分,A错误;B、农药残留可以对土壤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且难以降解的农用薄膜残留可以导致土壤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下降。因此减少这些材料的使用有助于保护土壤健康,B正确;C、工业废水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等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成分。这些物质可以累积在土壤中,不仅破坏土壤结构,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禁止这种行为是防治土壤污染的关键措施之一,C正确;D、种植能够富集重金属的植物是一种生物修复技术,用来清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这些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重金属,随后可以安全地收割并处理这些植物,从而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这是一种有效且环保的土壤污染防治手段,D正确。故选A。3.答案:A解析: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是根据我国当前人口的年龄组成而采取的应对措施,A错误;B、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B正确;C、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C正确;D、土壤、森林、野生动物以及人力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资源,D正确。故选A。4.答案:D解析: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B正确;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C正确;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利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千姿百态的生物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故选D。5.答案:A解析:A、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量,A错误;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C、未来能源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不可枯竭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C正确;D、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严重影响的生物的生存,因此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A。6.答案:A解析: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其抵抗干扰的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强,但其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低,A错误;就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保留了生物原始的生存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选择公共交通可减小碳排放,环境承受的压力与碳排放成正相关,因此选择公共交通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D正确。故选A。7.答案:B解析: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危害,A错误;大气层捕获热能的特性称为温室效应,CO2、CH4等是温室气体,B正确;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C错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会造成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冲积物也属丁于水体污染物,D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C、医学进步速率慢于人口的增长速率这不是人口增长导致的问题,与题意相符,C正确。9.答案:D解析:A、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故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掠夺式利用,A正确;B、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故“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关键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B正确;C、“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正确;D、“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且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D。10.答案:A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A项错误。11.答案:B解析:A、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保护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B错误。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D、对自然遗迹、陆地水体、海域等不能移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可采取就地保护,D正确。故选B。12.答案:B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利用有机碳的生理过程为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碳,释放二氧化碳,会加速碳的排放,B错误;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有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可使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加,即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13.答案:C解析: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国家公园的建立能够有效保护大熊猫,A正确;栖息地的碎片化会形成很多小的大熊猫种群,阻碍大熊猫之间的交配,从而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物多样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建立国家公园有利于保护生物和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C错误;借助生态旅游区位优势,做好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更好地保护大熊猫,D正确。14.答案:(1)营养物质(或N、P等矿质元素)(2)赤潮生物(或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贝类)→人(3)赤潮爆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解析:(1)海水中富营养化的现象称为赤潮。富营养化的海水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营养物质。(2)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根据题意,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为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贝类)→人。(3)赤潮爆发会影响海水的pH,赤潮爆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上升。(4)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有很多: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部分以胶状群体生活的赤潮生物,可使海洋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15.(1)答案:垂直结构;资源(食物)和空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四大家鱼在水体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对资源(食物)和空间的充分利用。(2)答案:水体中氧气含量较低;向水体中通入空气(氧气)解析:在清晨或温度较高的中午,水体中氧气含量较低时,鱼塘中的鱼群会出现水面浮头的现象,可以向水体中通入空气。(3)答案:鳙鱼比鲢鱼营养级高,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会积累较多的有害物质解析:重金属离子不易被排出体外,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积累的有害物质也越多,鳙鱼比鲢鱼营养级高,所以有害物质积累多。(4)答案:人工鱼塘通常会投入较多的饵料(物质和能量)解析:人工鱼塘通常会获得较大的产品输出量,甚至会大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原因是人工鱼塘通常会投入较多的饵料(物质和能量)。(5)答案:间接解析:鱼塘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形形色色的鱼类,处处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价值更大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