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综合测试——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1.人体体液物质交换情况如图所示,其中丁表示细胞内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B.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乙的pH保持恒定不变C.丙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D.甲、乙、丙和丁四种液体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当人看到柠檬果肉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现象属于典型的非条件反射活动实例B.这一反射过程中,柠檬果肉刺激的直接部位是眼的视神经C.该反射活动通过传出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D.该反射过程涉及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变,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血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1。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物质甲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接受刺激分泌物质甲的过程为体液调节B.下丘脑中存在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C.物质甲能抑制肝细胞吸收和储存葡萄糖D.肾上腺素与物质甲协同调节血糖的平衡4.有人在吸入花粉后会产生过敏反应,即花粉过敏症,又叫“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是患者吸入花粉致敏后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由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和细胞②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④是浆细胞,致敏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C.抗体可来自细胞④,也可来自细胞③D.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5.金银花的茎不能直立生长,需要缠绕支柱上升(如图所示),缠绕现象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生长素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B.金银花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C.生长素既不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D.由于支柱接触,缠绕茎内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6.如图是在黑暗中对绿豆幼苗施加不同浓度乙烯后的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乙烯能抑制茎增粗B.乙烯能促进幼苗向光弯曲C.乙烯在浓度低时促进茎伸长,浓度高时抑制茎伸长D.乙烯对幼苗形态的建成具有三个方面作用7.生态学家在不同季节以标记重捕法对某封闭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原因是雄性社鼠的存活率降低B.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C.若有部分未被标记的个体被天敌捕杀,则种群数量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D.决定该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8.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缩减近50%。对该湖泊多种生物的调查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某湖泊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水生植物和鱼类的调查统计表生物类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水生植物 种类 92种 68种占优势的物种 菱、竹叶眼子菜、苦草、黑藻 微齿眼子菜、菰(ɡū)、金鱼藻、黑藻鱼类 种类 74种 54种占优势的物种 鲤鱼、鲫鱼、鳊鱼 鲫鱼、黄颡(sǎnɡ)鱼、红鳍鲌A.该湖泊中发生了次生演替,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B.该演替过程中原来占优势的物种消失,新的生物成为优势物种C.若无人类活动影响,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增加D.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坏的,如封山育林等9.某地对废弃矿场的塌陷区实施生态恢复后建成湿地公园。春暖花开时,鲜艳的花朵吸引蜜蜂前去采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公园建成后,所有生物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公园里植物形成斑块相间的镶嵌特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鲜艳的花朵吸引蜜蜂前去采蜜,花朵向蜜蜂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湿地公园失去人的管理后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10.某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1.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螺蛳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有利于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12.物种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要根据重点保护物种如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野生动物的驯化近缘种等来确定优先保护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优先保护物种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来保护濒危物种D.种子库、精子库的建立可实现对濒危物种基因的保护1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B.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尽量引入单一的物种,维持其生存优势C.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有利于维持碳循环的平衡D.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14.恶性肿瘤往往先向淋巴结初始转移形成淋巴结转移瘤,再经淋巴结实现远端转移。科学家开展实验探索肿瘤初始转移的机制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端转移的影响。(1)正常情况下,原位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会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前者非特异性杀伤瘤细胞,后者则在辅助T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经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 T 细胞裂解瘤细胞。(2)将原位瘤细胞FO和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LN6等量接种于同一健康小鼠体内进行研究,过程如图。①已知FO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②红绿荧光蛋白检测可能存在差异,为排除这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增设一组实验,大致思路为__________。(3)原位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诱导机体释放的TGF-β增多,TCF-β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加强后者对辅助T细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员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为0。综合上述相关信息,请推测淋巴结转移可__________(促进/抑制)远端转移。15.我国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校园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合理的管控与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提高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降低碳排放,改善局部小型气候群。因此校园生态建设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重要一环。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叶榕枝叶茂盛、四季常青,绿化效果好,是汕头常见的校园景观植物,对调节校园气温、降低噪音有良好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2)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碳的过程,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汇量等于碳源量。下表为某学生兴趣小组对本校年度碳排放量的统计,从统计项目来看,他们忽略了_______这是校园的主要碳源途径是_______。项目 内容 碳排放量(吨) 所占比例日常生活 食物、垃圾、衣服等 20448.96 80.1%用水 - 646.23 2.5%交通 - 4432.50 17.4%(3)碳足迹是指吸收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乘坐私家车上下学与公共交通、步行相比碳足迹更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4)近日国内首个风电临海试验基地落户汕头濠江,“风从海上来、风能变绿电”正成生动写照。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试根据实际为学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源提供可行的建议: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丁可以与甲、乙、丙相互交换,故丁是细胞内液。甲与丙能互相交换,而乙能成为丙的成分,丙能成为甲的成分,故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在甲(血浆)、乙(组织液)和丙(淋巴液)中,血浆(甲)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B、虽然有缓冲物质存在,但乙(组织液)的pH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C、丙(淋巴液)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C正确;D、内环境(甲血浆、乙组织液、丙淋巴液)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丁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2.答案:A解析:A、当人看到柠檬果肉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是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A错误;B、柠檬果肉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眼部的视神经末梢,B正确;C、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有唾液腺,所以通过传出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C正确;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该现象是条件反射,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A。3.答案:B解析:A、胰岛B细胞接受刺激分泌物质甲(胰岛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因为血糖浓度的变化会首先被感受器感知,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到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A错误;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的所在地,它能够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对血糖进行精细调节,B正确;C、物质甲(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细胞肌细胞等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D、物质甲是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作用是相抗衡,D错误。故选B。4.答案:D解析: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②为B细胞,A项错误;细胞④是浆细胞,致敏细胞是肥大细胞等,B项错误。5.答案:D解析:A、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A正确;B、在植物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像酶那样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D、植物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较低,茎缠绕生长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支柱接触的刺激导致缠绕茎内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外侧,进而引起内侧生长速度低于外侧,所以外侧生长较快,D错误。故选D。6.答案:D解析:A、结合图示可知,乙烯能抑制茎伸长,但乙烯能使茎增粗,A错误;B、随着乙烯使用浓度的增加,乙烯能促进幼苗弯曲生长,但不是向光弯曲的表现,B错误;C、实验结果显示出乙烯会抑制茎伸长,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茎伸长的作用反而增强,C错误;D、结合图示可知,乙烯对幼苗形态的建成具有三个方面作用,如抑制茎伸长、使茎增粗、抑制芽的生长,D正确。故选D。7.答案:B解析:A、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雌性社鼠的存活率降低,A错误;B、秋冬季节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性别比例较高,种群密度逐渐增加,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B正确;C、若未被标记的个体被天敌捕杀的数量更多,则种群数量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小,C错误;D、由于该岛屿为封闭岛屿,所以决定该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故选B。8.答案:B解析:A、围湖造田使湖泊的优势物种、生物种类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典型的次生演替,农作物成为优势种后,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B、演替过程中原来占优势的物种被新的优势种取代,但不一定会消失,B错误;C、若无人类活动影响,该群落会朝着群落更复杂的方向演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增加,C正确;D、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坏的,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D正确。故选B。9.答案:D解析:A、湿地公园建成后,所有生物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A正确;B、植物形成斑块相间的镶嵌特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造成的,B正确;C、鲜艳的花朵吸引蜜蜂前去采蜜,花朵的颜色向蜜蜂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湿地公园离开人的管理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D。10.答案:C解析: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W1=A1+B1+C1+D1,其中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A1+B1+C1+D1),B正确;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是指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故选C。11.答案:C解析:A、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螺蛳利用的是消费者的有机废弃物,属于分解者,不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B、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只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B错误;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该生态系统的组分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C正确;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属于同一种群,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D错误。故选C。12.答案:B解析: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优先保护物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B错误;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C正确;D、科研人员通过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可实现对濒危物种基因的保护,D正确。故选B。13.答案:B解析:A、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B、自生原理是指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引入单一的物种不能体现自生原理,B错误;C、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维持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D、相应物质和能量投入能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因此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D正确。故选B。14.答案:(1)细胞因子;分裂(增殖)分化(2)LN6;对FO转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对LN6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复上述实验(3)促进解析:(1)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加强免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经分裂(增殖)分化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肿瘤细胞。(2)①由图可知,每组小鼠的红色荧光细胞的百分比都比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的百分比高,FO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1结果说明LN6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②为排除红绿荧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检测差异干扰实验结果,需增设一组实验,大致思路为对FO转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对LN6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复上述实验。(3)据题意“原位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诱导机体释放的TGF-β增多,TCF-β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加强后者对辅助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知调节性T细胞抑制辅助T细胞的作用。又根据“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为0”可推测,没有调节性T细胞时,辅助性T细胞可以抑制住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综合以上分析,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调节性T细胞作用加强,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从而促进癌细胞远端转移。15.答案:(1)间接和直接使用(2)校园内所有生物的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校园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3)大;坐私家车上下学比公共交通。步行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4)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合理即可)解析:(1)调节校园气温属于生态功能,是间接使用价值,降低噪音是对人类有用的直接使用价值。(2)校园的主要碳源应为校园所有生物的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校园碳汇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3)“碳足迹是指吸收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即排放二氧化碳越多,那么吸收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越大,碳足迹就越大,所以乘坐私家车上下学与公共交通步行相比碳足迹更大,原因是乘坐私家车上下学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4)学校可以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