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该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磨制精细的骨笛、骨哨等乐器。这说明( )
A. 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开展娱乐活动
B. 当地先民们掌握最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
C. 该地区是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源地
D. 诺木洪遗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2. 蜀郡郡守于岷江修堤作堰、疏通水道,于是蜀沃野千里。该工程( )
A. 防御外敌的入侵 B. 促进商业贸易繁荣
C. 扩大手工业规模 D. 发挥防洪灌溉作用
3. 孙刘联军屯南岸,两军夹江而阵。战时“火烈风猛,往船如箭”,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该事件( )
A. 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使西汉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D.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 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 多样的杂剧艺术 B. 丰富的医药宝库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成熟的舞蹈技艺
5. 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 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 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6. 美俄在此次战争中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攫取了大量权益,尤其是俄国乘机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此次战争(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1300多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请求“下诏鼓舞天下之士气,迁都定天下之本……。”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
A.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 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8.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 )
A. 广州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9.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属于这次会议的是( )
A.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
B. 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C. 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10.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调整。与“三次调整”的共同作用无关的是( )
A.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 促进乡镇企业的崛起
11. 改革开放后,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平等互利、求同存异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12. 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他的名言。他的主要成就有( )
A. 提出“原子论” B. 创立逻辑学
C. 创立进化论 D. 提出相对论
13. “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庄园( )
A. 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在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中具有自主权
C. 创造出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D. 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一些权益
14. 马克思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是( )
A. 促进殖民体系瓦解 B. 结束敌对开始联合
C. 推动霸权主义消亡 D. 打破孤立走向整体
15. 美国用了百余年的时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政治上的主权;美国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这两场胜利都( )
A. 摧毁了封建君主统治的根基
B. 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点
C. 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D. 摆脱了落后农奴制度的束缚
16. 18世纪60年代后,人力逐渐被机器取代,英国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为实现“飞跃”提供主要动力来源的是( )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电动机 D. 原子能
17. 《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他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这说明( )
A. 美国和英国仍未实现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
B. 日本完全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 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D. 公约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18. 1942年7月以来,苏德双方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激烈的反复争夺,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光荣不屈的城市。这场战役( )
A. 德国陷入两个战场的夹击
B.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 使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 1947年,马歇尔提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经济状态,并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就此美国提出了帮助欧洲恢复战争创伤的计划。材料说明该计划的目的是( )
A.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 推动和平局面形成
C. 加快欧洲走向联合 D.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0. 截至2000年,联合国共派出54支维和部队和军事观察团到世界各地协助制止冲突、展开谈判,避免了很多地区冲突的进一步扩展。材料体现了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
A. 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B.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C. 维护共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D. 制定和规范贸易协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和综合探究题(共4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信息一:选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信息二: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的作用凸显,并逐渐成为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最突出的是在电力、钢铁、化工三大部门。
材料二 “丝绸之路”的出现使得雄踞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往来成为可能,这是一条横穿中亚、西亚,绵延7000多千米的经济、文化要道。……同时,在商人、使节穿梭的丝绸古道上,当时的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文明也不断碰撞与融合。
——选编自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
(1)结合所学,材料一中“代表作”是指哪部书法作品?分析指出“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条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
2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
年份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
北宋熙宁九年 (1076年)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宋会要辑稿·食货》
——摘编自人教社、中图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到1957年底,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械、基本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等均已建立,开始形成了工业布局的新框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
——选编自李忠杰《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内部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已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60%。
——选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经济重心的变化。列举一例农业方面的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工业布局的新框架”开始形成于哪一历史事件?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和国家“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的依据。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2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联系。列举一例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事件。(不得照抄材料)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指出中国人民能创造“奇迹”的决定性因素。
(3)结合所学,材料三中的“它”指哪一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世界各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取得的共同经验。
2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前450年左右 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1276年 元世祖忽必烈先后设立了陕西、四川、甘肃等10个行省
1506年 达·芬奇创作完成《蒙娜丽莎》
1689年 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804年 法国颁布实施了民法典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21年 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80年 开始创办经济特区
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并说明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2)选择材料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A
2.D
3.B
4.C
5.A项
6.B
7.A
8.
9.D
10. D
11.C
12.B
13.A
14.D
15.C
16.A
17.C
18.B
19.D
20.B
【21题答案】
【答案】(1)作品:《兰亭集序》(《兰亭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也可)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
历史价值: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使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往来成为可能;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文化要道;使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也不断碰撞与融合。(答出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因素:文明发展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化(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的发明和演变;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先进思想的引领传播;符合历史潮流的改革和革命;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等。(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对“人类文明发展”非因素类的表述不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22题答案】
【答案】(1)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答出一点即可)
史实并说明:占城稻的传入和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宋朝时,占城稻的传入和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秧马的广泛使用。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南方农业发展。茶树和棉花的种植范围扩大。宋代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经济作物茶树、棉花的种植使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突出。(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史实,说明)
(2)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依据: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答出一点即可)
(3)趋势:经济全球化
措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23题答案】
【答案】(1)联系: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的骨干领导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和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答出一点,意思相近即可,不照抄材料)
事件: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文明不服从运动)、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答出一点即可)
(2)标志: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3)事件:十月革命或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经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先进思想的指导;先进政党的领导;全民族的团结一致;民族意识的觉醒;杰出人物的领导;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引领;人民的英勇斗争等。(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4题答案】
【答案】(1)窗口:深圳;作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论述: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示例二观点:制度创新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论述:1276年,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世祖忽必烈先后设立了陕西、四川、甘肃等10个行省。行省制度是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便利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影响深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巨大影响。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示例三观点:改革是强国兴邦之路。
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征收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实行按劳取酬等。该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罗斯福政府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途径。
示例四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它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诗作《神曲》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这场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进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五观点:法治(制)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论述: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为了整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部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几经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西方法律有自己的路径,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制)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可见,法治(制)建设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