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综合测试——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寒假作业1.细胞中有多种糖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分子葡萄糖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一分子二糖B.冬眠的哺乳动物在冬季前会大量进食,主要储存大量糖类作为能源物质C.糖类不仅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也参与构成细胞和运输物质D.淀粉、纤维素、糖原因含有相同的元素和基本单位而功能相似2.如图为人体、南瓜和地壳中部分元素及含量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人体(%) 氧65.0碳18.0氢10.0氮3.0钙1.5磷1.1钾0.35硫0.25其他元素0.8南瓜(%) 氧85.0氢10.7碳3.3钾0.34氮0.16磷0.05钙0.02镁0.01其他元素0.42地壳(%) 氧46.6硅27.7铝8.1铁5.0钙3.6钠2.8钾2.6镁2.1其他元素1.5A.南瓜的元素组成与地壳的元素组成没有区别B.南瓜和人体细胞氧、碳、氮元素含量的差异与细胞内的糖类含量有关C.南瓜和人体的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只与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有关D.组成生物的元素在地壳中能找到,体现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3.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B.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与其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有关D.细胞内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互不干扰与生物膜系统有关4.如图为变形虫吞噬消化食物的过程,其中①~④代表不同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需要依赖细胞骨架的作用B.过程②表明初级溶酶体的酶在高尔基体中合成C.过程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识别功能D.过程④中的水解酶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的5.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主要是除去空气中的杂菌和水蒸气B.可以通过观察c、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呼吸类型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氧气浓度的大小D.装置乙d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立即与e瓶相连接6.图1表示酶量一定、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Vmax”表示该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Km”表示在该条件下达到1/2Vmax时的底物浓度。图2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底物浓度和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原理不相同B.Km的大小可体现酶与底物结合能力的强弱C.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则图1中的M点将向左下方移动D.在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适量上述两种抑制剂,Vmax都会下降7.在研究两种不同来源淀粉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对温度的适应范围酶1较酶2小B.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效率酶1较酶2高C.在T1时酶变性速率酶1较酶2快D.若两种酶同时使用,则最适温度为T28.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B.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D.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9.ATP可为代谢提供能量,也参与RNA的合成,ATP结构如图所示,图中~表示高能磷酸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TP转化为ADP可为离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用α位32P标记的ATP可以合成带有32P的RNAC.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不能在细胞核中断裂D.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10.某科学家用含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和U的培养基培养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其有丝分裂,已知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0h,根据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制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b点对应时刻,细胞正大量合成RNAB.d点对应时刻,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C.ce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改变D.在显微镜下,处于ae段的细胞数目最多11.如图甲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图乙、丙、丁分别是对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统计(图乙、丙、丁中的a、b、c表示的含义相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动物各个体细胞中都含有4条染色体B.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C.图丙可以最恰当地表示图甲所示时期的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关系D.图丁所示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12.科学家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数据(单位:h)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阶段结束时核DNA含量增加一倍B.CD阶段完成与DNA复制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C.DE阶段发生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D.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CD+DE,等于17.3h1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彼此竞争靶细胞(如肌肉细胞)分泌的存活因子,只有接受了足量存活因子刺激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脊椎动物细胞的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与溶酶体等结构有关C.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存活因子的受体D.存活因子可能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14.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下吸收O2、释放CO2的现象,是光照条件下O2/CO2的值异常时发生的一种生理过程。其特点是呼吸基质在被分解转化过程中放出CO2,但不能转换成ATP,从而使光合产物被白白地耗费掉。光呼吸可看作是光合作用一个的副反应,其过程如图所示。(1)从O2和CO2含量的角度分析,光照条件下光呼吸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___。光呼吸最终在__________产生CO2并释放,该过程是_____(填“产生”或“消耗”)能量的过程。(2)Rubisco酶的存在场所为__________。据图分析,Rubisco酶是双功能酶,其“双功能”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提出,光呼吸速率增强是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请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需降低光呼吸,某同学提出可通过降低温度减弱光呼吸,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玉米是一种C4植物,其叶片存在内层为维管束鞘细胞、外层为叶肉细胞的“花环型”结构,叶肉细胞不能进行碳反应,但可通过C4途径初步固定CO2起到“CO2泵”的作用,把CO2“压进”维管束鞘细胞。玉米叶片光合作用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光照条件下玉米叶片中固定CO2的受体有_____。图中光反应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其中光合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______。(2)图中三碳酸被还原为三碳糖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吸能”或“放能”)反应,物质X为该过程提供___________为确保卡尔文循环的稳定进行,三碳酸被还原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的去向是______。若夜间仍然有三碳糖从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运出,其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3)由于酶1与CO2的亲和力较酶2__________,因此该“CO2泵”将CO2低浓度“压”成高浓度,从而促进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卡尔文循环。在高光强、高温导致部分气孔关闭时,与没有C4途径的小麦(只有卡尔文循环直接固定CO2)相比,在高光强、高温导致部分气孔关闭时,玉米的光合速率较小麦______。(4)维管束鞘细胞中,碳反应所需的CO2除了来自图示中C4酸,还可来自_________(填代谢过程)。叶肉细胞排列在维管束鞘细胞外围,其主要意义除了固定来自空气中的CO2向里“压”之外,还能固定来自___________,重新“压”回。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两分子葡萄糖通过脱水缩合失去一分子水,形成一分子二糖,A正确;冬眠的哺乳动物在冬季前会大量进食,将食物中的物质转化为大量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储存起来,B错误;糖类不仅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也参与构成细胞,但起运输物质作用的一般是蛋白质,C错误;淀粉,纤维素、糖原含有相同的元素C、H、O和基本单位葡萄糖,但功能不同,具体来说,淀粉是植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参与构成植物细胞壁,糖原包括肝糖原、肌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D错误。2.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南瓜与地壳的元素组成存在区别,如地壳中含有硅、铝等元素,南瓜中却不含有,A错误;组成细胞中的糖类的组成元素中不含氮元素,因此南瓜和人体细胞中氨元素含量的差异与细胞内的糖类含量无关,B错误;南瓜和人体的元素吸收不一定都需要转运蛋白,因此南瓜和人体的元素含量的差异性不只与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有关,C错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正确。3.答案:C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各种具膜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但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色素和酶,故其光合作用与生物膜系统无关,C错误。4.答案:B解析:A、过程①为胞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依赖细胞骨架的作用,A正确; B、初级溶酶体的酶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B错误; C、过程③吞噬泡和初级溶酶体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识别功能,C正确; D、过程④中的酸性水解酶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的,D正确。故选:B。5.答案:B解析:A、据图可知,装置甲是有氧条件下的实验装置,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主要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防干扰实验结果,A错误;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在相同时间内,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导致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观察c、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呼吸类型,B正确;C、装置甲有氧气条件,装置乙无氧气条件,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氧气,C错误;D、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装置,为了防止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放置一段时间,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后再与e瓶相连接,D错误。故选B。6.答案:D解析:抑制剂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如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酶结合从而改变酶与底物结合位点的形态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A正确;Km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为1/2Vmax时的底物浓度,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酶促反应速率越大,则Km越小,即Km的大小体现了酶与底物结合能力的强弱,B正确;据题干信息,图1曲线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测定的,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酶活性降低,Vmax降低,达到Vmax时的底物浓度也减少,因此M点将向左下方移动,C正确;据图分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若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竞争性抑制剂,随着底物浓度增大,底物与酶结合的概率增加,Vmax与不加抑制剂时相同;而非竞争性抑制剂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Vmax比不加抑制剂时的小,D错误。7.答案:A解析:A、由图可知,酶1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小,酶2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大,A正确;B、图示只是表示酶1和酶2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而不能得出酶1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效率比酶2高,B错误;C、T1时是低温条件,酶1和酶2没有变性,C错误;D、若两种酶同时使用,则最适温度应小于T2,D错误。故选A。8.答案:B解析: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B、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故选B。9.答案:C解析:A、ATP为直接能源物质,γ位磷酸基团脱离ATP形成ADP的过程释放能量,可为离子主动运输提供能量,A正确;B、ATP分子水解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得到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故用α位32P标记的ATP可以合成带有32P的RNA,B正确;C、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如为rRNA合成提供能量,故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能在细胞核中断裂,C错误;D、光合作用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活跃的化学能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故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D正确。故选C。10.答案:B解析:A、碱基U是RNA特有的,所以b点时刻,U的利用率最高,说明细胞正大量合成RNA,A正确;B、碱基T是DNA特有的,所以d点时刻,T的利用率最高,说明细胞正大量合成DNA。但此后仍在利用T,说明DNA复制没有停止,因此e点时刻,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C、ce阶段,DNA分子进行复制,同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改变,C正确;D、ae段为间期,由于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占95%,所以在显微镜下,处于ae阶段的细胞数目最多,D正确。故选B。11.答案:C解析:A、题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A错误;B、图丙与图丁存在b为0的时候,说明b表示染色单体,且染色体和DNA之间的数量比为1∶1或1∶2,因此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B错误;C、图甲所示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而图丙中的柱形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图丙可以最恰当地表示图甲所示时期的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关系,C正确;D、根据图丁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此,图丁所示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1或者末期,D错误。故选C。12.答案:A解析: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错误;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占比长,则AB、CD、EF段表示分裂期,BC、DE段表示分裂间期。分裂期发生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C错误;一个细胞周期应先是分裂间期、再是分裂期,可用BC+CD或DE+EF表示,D错误。故选A。13.答案:A解析: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可能发生细胞凋亡, A错误;根据题意,运动神经元只有接受了足量存活因子刺激才能生存,因此其细胞膜上有存活因子的受体,C正确;根据题意,接受了足量存活因子刺激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未接受足量存活因子刺激的神经元发生凋亡,因此存活因子可能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 D正确。14.答案:(1)高O2低CO2(或O2/CO2的值偏高);线粒体;消耗(2)叶绿体基质;一方面催化暗反应中CO2与C5结合形成C3(CO2的固定)的过程;另一方面催化C5与O2结合成磷酸乙醇酸和C3的过程(3)光呼吸消耗了暗反应的底物,将其氧化后最终形成CO2释放出细胞,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不同意,因为温度降低,酶活性减弱,光呼吸减弱的同时光合作用也减弱,达不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O2/CO2值高时,磷酸乙醇酸的主要反应去向是光呼吸,所以光照条件下光呼吸进行的条件是高O2低CO2(或O2/CO2的值偏高);根据图像信息分析,光呼吸最终在线粒体中产生CO2并释放,该过程是消耗能量的过程。(2)根据图像观察,Rubisco酶的存在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据图分析,Rubisco酶一方面催化暗反应中CO2与C5结合形成C3(CO2的固定)的过程;另一方面催化C5与O2结合成磷酸乙醇酸和C3的过程,所以Rubisco酶是双功能酶。(3)光呼吸消耗了暗反应的底物,将其氧化后最终形成CO2释放出细胞,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所以光呼吸速率增强是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温度降低,酶活性减弱,光呼吸减弱的同时光合作用也减弱,达不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因此不能通过降低温度减弱光呼吸,提高农作物的产量。15.答案:(1)PEP和五碳糖;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或光合膜);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胡萝卜素)(2)吸能;氢、能量和磷酸基团;再生为五碳糖;淀粉(或淀粉转化或淀粉分解)(3)高;大(4)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或光呼吸);维管束鞘细胞释放的CO2解析:(1)据图分析,光照条件下玉米叶片中固定CO2的受体是PEP和五碳糖;光反应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光合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2)图中三碳酸被还原为三碳糖的反应属于吸能反应;物质X代表ATP和NADPH,为碳反应提供氢、能量和磷酸基团;为确保卡尔文循环的稳定进行,三碳酸被还原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的去向是再生为五碳糖;若夜间仍然有三碳糖从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运出,其最可能的来源是淀粉的转化。(3)该“CO2泵”将CO2低浓度“压”成高浓度,说明酶1与CO2的亲和力比酶2高;高光强、高温导致部分气孔关闭时,与没有C4途径的小麦(只有卡尔文循环直接固定CO2)相比,玉米利用低浓度CO2的能力强,其光合速率比小麦大。(4)维管束鞘细胞中,碳反应所需的CO2除了来自图示中C4酸,还可来自细胞呼吸;叶肉细胞排列在维管束鞘细胞外围,其主要意义除了固定来自空气中的CO2向里“压”之外,还能固定来自维管束鞘细胞释放的CO2,重新“压”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