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生命活动需要酶和能源物质——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是一种物质,不是能量B.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C.剧烈运动时,细胞中ATP含量急剧上升D.ATP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生物催化剂,大多数是蛋白质。下列关于酶及酶促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在最适温度下对酶进行保存B.pH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原理相同C.酶蛋白经高温处理后仍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到D.酶分子彻底氧化分解后的产物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3.下列关于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的“T”代表胸腺嘧啶核苷酸B.ATP中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易水解C.ATP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P—PD.细胞中ATP的含量多,且与ADP的转化快4.在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TP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体现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B.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降低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ATP中两个“~”断裂后形成的物质可作为合成某些酶的单体D.某蛋白磷酸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且其空间结构改变5.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活动中,加入反应小室的物质或试剂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1 2 3 4 5 6含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 4片(不含酶) 4片(不含酶) 4片 4片 8片 8片缓冲液(pH值) 5 8 5 8 5 83%的H2O2 2mL 2mL 2mL 2mL 2mL 2mL收集气体体积A.滤纸片的数量和不同pH值是本实验的可变因素B.1、2两组的作用是排除H2O2自行分解对实验的干扰C.过氧化氢酶可从猪肝研磨液或土豆匀浆中获取D.5分钟后,3-6组收集的气体体积可能相同6.如下图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ATP的“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过程消耗的能量1可来自光能,②过程释放的能量2可转化成光能B.放能反应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ATP水解时末端磷酸基团易脱离C.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D.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的含量多,代谢缓慢的细胞内ADP的含量多7.如图表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更多的活化能B.限制A点和B点反应速率的因素分别是反应物的浓度和pHC.若在A点开始适当升高温度则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D.若在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则反应速率不变8.乳糖酶可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研究某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小组利用乳糖酶和乳糖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乳糖浓度 10% 10% 10% 10% 10%乳糖酶浓度 0% 1% 2% 4% 8%反应速率(g半乳糖/min) 0 25 50 100 200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是验证乳糖酶具有专一性B.组③反应速率大于组②,是因为组③温度更适宜C.组④反应速率低于组⑤,是因为组④部分酶失活D.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乳糖酶浓度有关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酶都必须在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C.酶都具有催化功能 D.酶能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10.如图所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增大反应速度的方法是( )A.增加酶数量 B.增加底物浓度 C.增加反应时间 D.增加温度11.ATP荧光检测仪可以基于“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原理实现快速检测ATP(若样品中存在ATP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且ATP浓度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以此获取被检测样品的卫生状况(样品中微生物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检测原理的实现是基于微生物细胞中都储存大量的ATPB.ATP中的能量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由化学能转化为光能C.检测仪只能检测是否含有微生物而不能检测微生物含量的多少D.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伴随着ATP合成而放能反应伴随着ATP水解12.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如图所示为ATP的分子结构,a、b、c表示相应的结构,①、②表示化学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TP并不是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的唯一直接供能物质B.图中②对应的磷酸键断裂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C.GTP与ATP结构相似,GTP含有的糖为核糖,其中的“G”叫鸟苷D.ATP水解产生的能量用于满足各项生命活动,如蔗糖的水解13.乳糖酶可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研究某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小组利用乳糖酶和乳糖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乳糖浓度 10% 10% 10% 10% 10%乳糖酶浓度 0% 1% 2% 4% 8%反应速率(g半乳糖/min) 0 25 50 100 200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 )A.酶的种类 B.反应速率 C.底物浓度 D.酶的浓度14.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的五种有机物中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B.每月采集苹果制备样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则10-11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C.图中的酶最可能是淀粉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D.图中五种有机物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15.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为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取四支注射器,编号为A、B、C、D,把马铃薯小圆片各5片分别放入上述针筒。②四支注射器各吸取5mL的pH为5、6、7、8缓冲液,如图所示。③再用针筒吸入等量的体积分数为1%的H2O2溶液,用橡胶盖密封针嘴。④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相关实验数据。(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因变量为______,因变量的观测指标是______。(2)小组成员对pH为7的一组所收集的气体体积记录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5 10 15 20 25收集的气体体积(mL) 0 1 .0 2 .0 2 .5 3 .0 4 .0 4 .5 5 .0 5 .0①该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反应速率将______,原因是______。②不同组别最后收集到的气体量______(相同/不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A正确;B、ATP中的“A”是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而构成RNA中的碱基“A”是腺嘌呤,说明两者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B正确;C、剧烈运动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仍能保持动态平衡,ATP含量不会急剧上升,C错误;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故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的纽带就是ATP,D正确,故选C。2.答案:C解析:A、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在最适温度下,其空间结构已经有所改变,故酶应保存在低温条件下,A错误;B、pH通过影响酶活性影响酶促反应,而底物浓度通过影响酶和底物的接触面积来影响酶促反应,二者的原理不相同,B错误;C、酶蛋白经高温处理后,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被保留,仍可用双缩试剂检测到,C正确;D、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酶分子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而彻底氧化分解后的产物为无机物,D错误。故选C。3.答案:B解析:A、ATP中的“T”代表三个,A错误;BC、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易水解,B正确,C错误;D、细胞中ATP的含量不多,可与ADP快速转化,以满足能量需求,D错误。故选B。4.答案:B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在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体现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B、ATP水解可释放能量,而降低细胞内化学反应活化能的物质是酶,B错误;C、ATP中两个“~”断裂后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合成RNA的原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C正确;D、在酶的作用下,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某蛋白结合,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造成该蛋白的磷酸化,且其空间结构改变,D正确。故选B。5.答案:A解析:该实验中滤纸片的数量为无关变量,pH为自变量,A错误;1、2两组作为对照组,未加入酶,可排除H2O2的自行分解对实验的干扰,B正确;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土豆匀浆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所以过氧化氢酶可从猪肝研磨液或土豆匀浆中获取,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5分钟后酶促反应可能已结束,由于底物的量相同,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可能相同,D正确。6.答案:A解析:图中①过程为合成ATP的过程,消耗的能量1可来自光能或化学能,②过程为ATP的水解过程,释放的能量2可转化成光能,A正确;ATP水解通常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在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可以,C错误;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并不高,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也不多,D错误。7.答案:C解析: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A错误;由图可知,限制A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B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pH等,B错误;该反应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若在A点开始适当升高温度,则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C正确;若在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则反应速率会增加,D错误。8.答案:D解析:A、分析题表可知,实验中乳糖浓度不变,实验的自变量是乳糖酶浓度,因变量是反应速率,本实验验证的是酶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错误;B、分析题表可知,组③反应速率大于组②,是由于③的乳糖酶浓度比②的乳糖酶浓度高,使组③反应的速率大于组②,B错误;C、分析题表可知,组⑤反应速率大于组④,是由于组⑤的乳糖酶浓度比组④的乳糖酶浓度高,使组⑤反应速率高于组④,C错误;D、分析题表可知,实验中乳糖浓度不变,实验的自变量是乳糖酶浓度,因变量是反应速率;由表格数据可知,随着乳糖酶浓度升高,反应速率不断增加,由此表明本实验是验证酶的浓度与反应速率有关,D正确。故选D。9.答案:C解析: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B、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细胞外都可以发挥作用,如消化酶在消化道发挥作用,B错误;C、根据酶的定义可知:酶都具有催化功能,C正确;D、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D错误。故选C。10.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分析可知,M点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底物浓度不是限制因素,而且该酶已经在最适温度和pH下,所以限制该酶反应速率增大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而反应时间不影响反应速率。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答案:B解析:微生物细胞中ATP含量很少,A错误;ATP中的能量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由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使氧化荧光素发出荧光,B正确,检测仪可以通过比较荧光的强度检测微生物含量的多少,C错误;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伴随着ATP水解,放能反应伴随着ATP合成,D错误。12.答案:D解析:A、ATP并不是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的唯一直接供能物质,细胞中还有GTP、CTP等直接供能物质,A正确;B、图中②对应的磷酸键断裂会释放出能量,可以为吸能反应提供所需的能量,因此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正确;C、ATP是由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GTP与ATP结构相似,GTP含有的糖为核糖,其中的“G”叫鸟苷,C正确;D、蔗糖的水解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D。13.答案:D解析:分析题表可知,实验中乳糖浓度不变,实验的自变量是乳糖酶浓度,因变量是反应速率。故选D。14.答案:C解析: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中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中可能含有S,而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淀粉都属于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A正确;B、分析曲线图,10月份含有的还原糖的量最大,所以每个月采集苹果制备样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则10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B正确;C、淀粉在7、8月份含量最高,而酶在7月初含量最高,不可能是淀粉酶,否则淀粉会被分解,C错误;D、图中五种有机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淀粉是多糖,蔗糖是二糖,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D正确。故选C。15.答案:(1)pH值;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单位时间内产生O2(或气体)的量(或体积)(2)下降;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的量不断减少;相同解析:(1)本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pH值,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生成量来表示。(2)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开始时底物H2O2充足,反应速率最高的时期在0~2分钟,后来随时间的延长,底物H2O2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将降低。②由于每组都是等量的体积分数为1%的H2O2溶液,不同组别最后收集到的气体量相同。(10)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都必需相关酶的催化B.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都有H2O生成和利用C.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都有CO2生成和利用D.正常生长的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2.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3.在CO2浓度为0.03%和适宜的恒定温度条件下,测定植物甲和植物乙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a点时,植物甲不进行光合作用B.c点时,植物甲和植物乙制造的有机物一样多C.b点时,植物乙的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d点时,主要是CO2浓度限制了植物乙光合速率的增大4.图一表示空气中的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二表示一天(24小时)内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平虚线为实验开始时大棚内的CO2浓度),图三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中的M点及图二中的D点和H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B.图二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I点C.由图二分析可知,经过24小时大棚内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加D.图三中乙表示叶绿素a,丁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5.为提高草莓的产量,科研人员研究了大棚内不同条件对草莓植株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点草莓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适当提高大棚内CO2浓度则E点将向右上移动C.C、D两点相同时间内草莓植株制造有机物的量相等D.保持适当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草莓的产量6.现以多细胞绿藻为材料,研究环境因素对其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绿藻的呼吸耗氧速率为35μmol·g-1·h-1,且在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保持不变。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合色素B.两组实验的自变量都是温度和光强C.由图甲可知,温度越高光强越大,叶绿素a含量越高D.在20℃、高光强条件下,绿藻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速率为185μmol·g-1·h-17.如图1是植物体内部分代谢过程的示意图(①~④代表代谢过程,字母代表物质),图2表示光照强度与植物叶片吸收CO2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为图2中A点时,图1中过程①④不进行B.光照强度为图2中B点时,图1中过程①生成a的速率与过程③生成b的速率相等C.光照强度为图2中C点时,图1中过程①生成a的速率为18pμmol·m-2·S-1D.图1中过程③发生场所在线粒体中8.下表为在适宜温度、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叶片的氧气释放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光照强度(μmol光子·m-2·s-1)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氧气的释放速率(μmol光子·m-2·s-1) a植物 -16 -10 -5 -1 5 15 30 30b植物 -4 -0.5 1.5 3 5 12 12 10A.a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均高于b植物B.光照强度为100umol光子·m-2·s-1时,两种植物的总光合速率相同C.若光照强度继续增加,b植物光合速率下降,a植物不变D.叶片O2释放速率大于0时,植物就可以生长9.科研人员测定了油松、侧柏和连翘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种树苗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时间相同B.12:00左右光合速率降低,可能和气孔关闭有关C.16:00后,光照强度降低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D.在测定的时间段内,连翘的有机物积累最多10.实验小组将某绿色植物置于密闭、透明的容器中,在T1时刻前后,分别给予X1、X2不同光照强度,容器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X1大于光补偿点,X2小于光补偿点B.光照强度由X1到X2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C5的值减少C.D点相对于A点,植物体中有机物减少D.C~D段只受光照强度的限制,且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为零11.图一表示空气中的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二表示一天(24小时)内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平虚线为实验开始时大棚内的CO2浓度),图三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中的M点及图二中的D点和H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B.图二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I点C.由图二分析可知,经过24小时大棚内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加D.图三中乙表示叶绿素a,丁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12.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装置是在其他条件适宜时,测定该绿色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变化情况。结合两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绿色植物在3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35℃时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B.若每天光照12h,则该植物在20℃时生长速率最快C.若该植物原重Xkg,置于暗处4h后重(X-1)kg,然后光照4h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3/4kg·h-1D.光照下乙装置的液滴在25℃时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最大,此时该植物生长最快;若将NaHCO3液换成NaOH溶液,在黑暗条件下可测曲线B13.格鲁于1682年所写的书中提到:芦荟有时尝起来是酸的。班杰明 海那发现:落地生根的叶子在早晨嚼起来是酸的,到中午时则无味,晚时则略苦,有科学家后来以石蕊试纸证实了海那的观察。原来景天科植物(如景天、落地生根)的叶子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固定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其部分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白天适当提高CO2浓度,景天科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将随之提高B.由景天科植物特殊的CO2固定方式推测其可能生活在高温干旱地区C.白天景天科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可能呈正相关D.景天科植物参与卡尔文循环的CO2就是来源于苹果酸的分解14.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包括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气孔限制是指气孔导度下降,CO2供应不足,非气孔限制是指植物细胞中光合结构或物质活性的降低。科研人员以番茄幼苗为实验材料,配制不同浓度NaCl溶液,在适宜条件培养一周后,测定番茄幼苗的光合特性,实验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NaCl溶液浓度(mmol·L-1) 叶绿素含量(mg·g-1) 气孔导度(μmol·m-2·s-1) 胞间CO2浓度(μmol·mol-1)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① 0 1.30 244.49 435.19 3.17② 25 1.37 221.30 468.06 2.63③ 100 1.37 208.46 473.75 2.12④ 200 1.28 95.09 475.07 1.31A.②组叶绿素含量升高可能是番茄幼苗对盐胁迫的适应B.③组的净光合速率低于①组的影响属于非气孔限制C.与③组相比,④组番茄幼苗对胞间CO2的利用率低D.对④组喷施促进气孔开放的激素调节剂能提高光合速率15.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光质对温室蔬菜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甲和图乙。图甲是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25℃)下,测定的不同光照强度下蔬菜的氧气释放量,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为35℃。图乙测定的是不同光质条件下测得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光合速率,其中气孔导度大表示气孔开放程度大。甲乙(1)据图甲分析,在光照强度为6k1x时的光合速率为_______mg·g-1·L-1·h-1,在此光照条件下,每天光照时间大于____________h才能正常生长。(2)若温室温度升高到35℃,则A点和B点的移动情况为_______。(3)据图乙分析,蓝光照射下测得的胞间CO2浓度比红光照射下测得的结果低,其原因是______;若用蓝光照射绿色植物转变为用红光照射,叶绿体中C5的浓度将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4)温室种植常在阴雨天采用人工光源提供光照,根据图中的结果分析,对温室蔬菜种植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均需酶的催化,A正确;B、光反应阶段利用H2O进行水的光解,暗反应阶段产生H2O,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2O(H2O与丙酮酸生成CO2),第三阶段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H2O,B正确;C、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消耗CO2,光合作用不生成CO2,呼吸作用过程产生CO2,但不消耗CO2,C错误;D、植物能正常生长说明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正常生长的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D正确。故选C。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的有关内容。由图可知,一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二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三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①是H2O,②是O2。A正确;图中(一)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来自葡萄糖和水,C错;呼吸作用有光无光均能进行,D错。故本题选A。3.答案:D解析:A、光照强度为a点时,为植物甲的光补偿点,此时植物甲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B、光照强度为c点时,植物甲和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但呼吸作用不同,因此植物甲和植物乙制造的有机物不一样,甲大于乙,B错误;C、光照强度为b点时,为植物乙的光补偿点,此时植物乙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植物乙的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错误;D、d点时植物乙达到光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而题中又提出“适宜的恒定温度条件”,因此此时限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增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的浓度,D正确。故选D,4.答案:B解析: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即净光合为零)在图一中就是由释放二氧化碳到吸收二氧化碳的转折点,既M点;在图二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由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即D和H点,A正确;B、图二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点,即H点,B错误;C、图二中比较A点和I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C正确;D、由于四种色素的溶解度不同,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小,因此甲乙丙丁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丁—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D正确。故选B。5.答案:C解析: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因而保持适当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草莓的产量,D正确。6.答案:C解析:由图甲、乙可知,温度和光强是两组实验的自变量,B正确;绿藻在20℃、高光强条件下细胞呼吸的耗氧速率为35μmol·g-1·h-1,由图乙可知,该条件下绿藻的放氧速率为150μmol·g-1·h-1,即净光合速率为150μmol·g-1·h-1,则用O2表示,在该条件下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十呼吸速率=150+35=185μmol·g-1·h-1,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等于O2的产生量,即此时消耗CO2的速率也是185μmol·g-1·h-1,D正确。7.答案:D解析:A、①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④是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光照强度为图2中A点时,只进行细胞呼吸,光合作用不进行,所以图1中过程①④不进行,A正确;B、光照强度为图2中B点时,此时是光补偿点,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图1中过程①生成a(O2)的速率与过程③生成b(CO2)的速率相等,B正确;C、光照强度为图2中C点时,此时为光饱和点,图1中过程①生成a(O2)的速率(正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6+12=18pμmol-m-2·S-1,C正确;D、图1中过程①(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不仅用于过程④(暗反应阶段),还可用于叶绿体中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D错误。故选D。8.答案:A解析:根据题表数据推测,a植物的光饱和点约为500μmol光子·m-2·s-1,光补偿点在50~100μmol光子·m-2·s-1之间;b植物的光饱和点约为250μmol光子·m-2·s-1,光补偿点在10-25μmol光子·m-2·s-1之间,故a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均高于b植物,A正确。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s-1时,a、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分别是21μmolO2·m-2·s-1和94mol O2·m-2·s-1,两种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不同,B错误。若光照强度继续增加,a、b两植物的光合速率都有可能下降,C错误。植物能否生长的关键依据是有无有机物积累,叶片O2释放速率大于0时,无法判断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是否大于0,D错误。9.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侧柏和油松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时间相同,均与连翘不同,A错误;12:00左右,温度升高,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开度降低,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净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16:00后,光照强度减弱,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C正确;据图可知,在测定的时间段内,连翘净光合速率一直最高,所以有机物积累最多,D正确。10.答案:B解析:A、已知光补偿点是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T1之前是利用了X1光照强度照射,容器内CO2浓度增加了,说明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即X1小于光补偿点,同理,T1之后是利用了X2光照强度照射,容器内CO2浓度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X2大于光补偿点,A错误;B、T1时刻后由X1→X2,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加,还原的C3化合物增加,短时间内C3的合成速率不变,故短时间内C3减少,C5增加,叶绿体中C3/C5的值减小,B正确;C、D点相对于A点,容器内CO2的浓度降低,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体有机物增加,C错误;D、C~D段,容器内CO2浓度不变,说明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植物体内存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故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D错误。故选B。11.答案:B解析: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即净光合为零)在图一中就是由释放二氧化碳到吸收二氧化碳的转折点,既M点;在图二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由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即D和H点,A正确;B、图二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点,即H点,B错误;C、图二中比较A点和I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C正确;D、由于四种色素的溶解度不同,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小,因此甲乙丙丁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丁—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D正确。故选B。12.答案:C解析:A、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30℃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50(净合成量)+3.00(呼吸消耗量)=6.50mg/h,35℃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00(净合成量)+3.50(呼吸消耗量)=6.50mg/h,二者相同,A正确;B、若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则幼苗积累有机物为12小时的净光合-12小时的呼吸,数值最大的是20℃,B正确;C、该植物原重Xg,置于暗处4h后重(X-1)g,然后光照4h后重(X+2)g,则4h内的净光合量为3g,总光合量为(3+1)g,故总光合速率为1g/h,C错误;D、图乙中NaHCO3溶液作为CO2缓冲液,因此水滴的移动方向与距离与装置中的O2变化有关,光照下乙装置的液滴在25℃时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强,此时该植物生长最快;若将NaHCO3液换成NaOH溶液,在黑暗条件下可测曲线B(表示呼吸作用强度),D正确。故选C。13.答案:B解析:A、由题意可知,白天适当提高CO2浓度,景天科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会提高,因为此时叶肉细胞的气孔是关闭的,A错误;B、由景天科植物特殊的CO2固定方式推测其可能生活在高温干旱地区,因为气孔白天关闭正好应对了高温干旱的环境,避免了水分大量蒸发,同时其固定CO2的机制也保证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B正确;C、白天景天科植物叶肉细胞内苹果酸会通过脱羧作用形成CO2参与光合作用,进而合成葡萄糖,显然白天苹果酸的含量和葡萄糖的含量呈负相关,C错误;D、景天科植物参与卡尔文循环的CO2除了来源于苹果酸的分解外,还有呼吸作用产生的CO2,D错误。故选B。14.答案:D解析:A、与①组(对照组)相比,②组叶绿素含量升高,可能是番茄幼苗对盐胁迫的适应,A正确;B、与①组相比,③组的叶绿素含量与胞间CO2浓度都高于①组,说明CO2供应充足,但净光合速率低于①组,说明影响其净光合速率的是非气孔限制,B正确;CD、与③组相比,④组气孔导度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较低,净光合速率减慢,但两组的胞间CO2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④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得光反应速率减慢,生成的ATP、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对胞间CO2的利用率低,这说明限制④组净光合速率的并不是胞间CO2浓度或气孔导度,即④组的盐胁迫属于非气孔限制,所以喷施促进气孔开放的激素调节剂不能提高光合速率,C正确,D错误。故选D。15.答案:(1)0.6;8(2)A点右移,B点向左下方移动(3)蓝光比红光时的气孔导度大,进入的CO2多,但蓝光比红光时的光合速率大,消耗的CO2更多,因此蓝光下的胞间CO2浓度低;减小(4)适当补充一定强度的蓝光;在晴朗的夏季中午要适当遮光解析:(1)据图甲分析,在光照强度为6k1x时,呼吸速率为0.2mg·g-1·L-1·h-1,净光合速率为0.4 mg·g-1·L-1·h-1,则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0.2+0.4=0.6 mg·g-1·L-1·h-1;每天24h呼吸消耗能量为0.2×24=4.8mg·g-1·L-1·h-1,则总光合有机物积累量必须大于4.8 mg·g-1·L-1·h-1植物才能生长,在光照强度为6klx时,每天光照时间大于4.8÷0.6=8h才能正常生长。(2)根据题意,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为35℃,图甲是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即25℃下测量的结果,若温度升高到35℃,则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上升,A点是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的点,因此A点需要更强的光照,因此A点右移,B点是最高的净光合速率,因此B点向左下方移动。(3)据图乙分析,蓝光比红光时气孔导度大,进入植物细胞的CO2多,但蓝光比红光时的光合速率大,消耗的CO2更多,因此蓝光下的胞间CO2浓度低;由于只有叶绿素吸收红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吸收蓝光,所以若用蓝光照射绿色植物转变为用红光照射,光反应下降,合成的ATP和NADPH的含量减少,C3的还原受到影响,C5的再生速率下降,叶绿体中C的浓度将减小。(4)据图可知,蓝光组的光合速率最大,可以在阴雨天采用蓝光补充光照,增加光合速率;晴朗的中午光照太强,可能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需要适当遮光。(9)细胞呼吸——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各阶段都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B.无氧呼吸各阶段都属于放能反应且都能合成ATP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D.线粒体可将葡萄糖分解为CO2和H2O2.下列关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有O2条件下才能进行C.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D.温度不影响反应速率3.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在2mL培养液滤液中加入0.5mL酸性重铬酸钾,其目的是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产生( )A.CO2 B.H2O C.丙酮酸 D.酒精4.下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B.图中物质c为[H],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ATPD.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5.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外,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方式、原理和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均来自线粒体基质B.小白兔成熟的红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受氧气浓度的影响C.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避免厌氧菌大量繁殖D.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6.如图表示某作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12h内,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值逐渐减小B.第12h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有氧呼吸的2倍C.12~30h内,释放的CO2都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D.油料种子萌发时需氧量较高,播种时适宜浅播7.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加入的物质 试管编号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A B C D E F葡萄糖 - + - + + +丙酮酸 + - + - - -氧气 + - + - + -(注,“+”表示添加,“-”表示未添加)A.B试管释放的气体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黄变蓝B.不能产生ATP的试管只有DC.能够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的试管是ED.不能释放CO2的试管有B、D、F8.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择消毒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是为了保证伤口处细胞的有氧呼吸B.在马拉松长跑的过程中,人体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之比为1:1C.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更多氧气D.中耕松土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9.下图表示运动员运动强度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底物为葡萄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a~b范围内,随运动强度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减弱B.运动强度为c时,运动员消耗的能量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C.根据图中的氧气消耗速率可以推导出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D.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都是以热能形式散失10.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主要是除去空气中的杂菌和水蒸气B.可以通过观察c、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呼吸类型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氧气浓度的大小D.装置乙d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立即与e瓶相连接11.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的好材料,其体内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可用图1表示,图2则表示其在不同O2浓度下的O2吸收量和无氧呼吸过程中CO2的释放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过程②产生的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B.过程③发生在细胞中的具体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C.图2中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理过程可用图1中过程①③表示D.在甲、乙曲线的交点,若甲消耗了Amol葡萄糖,则乙此时消耗的葡萄糖为A/6mol12.耐力性运动是指机体进行一定时间(每次30min以上)的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游泳、慢跑、骑行等,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坚持耐力性运动训练,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会出现适应性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B.若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作用产生30mol的CO2,则需消耗5mol葡萄糖C.推测每周坚持耐力性运动会使无氧呼吸增强,线粒体数量减少D.线粒体中丙酮酸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需要O2的参与1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描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或酒精均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而发生颜色变化B.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CO2和能量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时,丙酮酸和氧反应会生成CO2和H2OD.若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CO2的产生量一定大于或等于O2的消耗量14.在巴黎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产生了多种代谢物,其中对肌肉疼痛影响最大的三种物质是乳酸盐、ATP及氢离子。当三者单独存在或只有两者存在时作用较弱,但二者同时出现时会有互相增强的协同效果,明显增强疼痛信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属于放能反应,并伴随ATP的生成B.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乳酸与NADH的产生量成正相关C.运动后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是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乳酸D.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氧气供应不足,机体主要进行无氧呼吸15.图1中Ⅰ~Ⅴ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组酶的复合物,其中复合物Ⅰ、Ⅱ、Ⅲ、Ⅳ可以进行电子传递。罗哌卡因是一种麻醉药,具有治疗人甲状腺癌的作用。研究人员用生理盐水配置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溶液处理甲状腺癌细胞中的线粒体,并对线粒体中ATP的含量、内膜上4种复合物活性(数值越高活性越强)以及甲状腺癌细胞的凋亡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罗哌卡因的量 复合物Ⅰ 复合物Ⅱ 复合物Ⅲ 复合物Ⅳ ATP含量 细胞凋亡率(%)对照组 1.02 1.01 0.99 0.98 1.1 4.620.1mM 0.75 0.78 0.97 0.95 0.62 11.860.5mM 0.35 0.58 0.95 0.99 0.41 20.171mM 0.23 0.41 0.98 0.97 0.23 34.66(1)在图1生理过程中,复合物V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双重功能。(2)表中对照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罗哌卡因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推测其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罗哌卡因对于甲状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率只能达到35%左右,推测甲状腺癌细胞的主要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A错误;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合成ATP,B错误;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均是在细胞质基质将葡萄糖酵解成丙酮酸,C正确;D、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只能利用丙酮酸,D错误。故选C。2.答案:A解析:A、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正确;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需要O2,B错误;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C错误;D、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反应速率,D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酸性的重铬酸钾能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在2mL培养液滤液中加入0.5mL酸性重铬酸钾,其目的是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产生酒精,D正确,ABC错误。故选D。4.答案:D解析: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A错误;图中物质c为[H],它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均能产生,B错误;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C错误;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D正确。5.答案:B解析: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A正确;B、小白兔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小白兔成熟的红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B错误;C、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避免厌氧菌大量繁殖,C正确;D、细胞呼吸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D正确。故选B。6.答案:D解析:0~12h内,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且种子最开始只进行无氧呼吸,然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代谢逐渐增强,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值增大,A错误;当CO2的释放量为与O2的吸收量比值为5:3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有氧呼吸的2倍,B错误;12~30h内,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此时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故CO2是在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C错误。7.答案:C解析:B试管有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A错误;上述实验中A、D不进行呼吸作用,不产生ATP,B错误;上述实验中,只有E试管能进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葡萄糖被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C正确;上述实验中,B、D、 F试管分别为进行无氧呼吸、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能进行无氧呼吸,其中B、F试管能释放CO2,D错误。8.答案:A解析:选择消毒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是为了防止伤口处的厌氧型细菌大量繁殖,A错误。9.答案:C解析:A、a~b范围内,随运动强度增加,氧气消耗速率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增强,A错误;B、运动强度为c时,运动员消耗的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B错误;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因此根据图中的氧气消耗速率可以推导出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C正确;D、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乳酸中,D错误。故选C。10.答案:B解析:A、据图可知,装置甲是有氧条件下的实验装置,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主要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防干扰实验结果,A错误;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在相同时间内,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导致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观察c、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呼吸类型,B正确;C、装置甲有氧气条件,装置乙是无氧气条件,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氧气,C错误;D、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装置,为了防止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放置一段时间,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后再与。瓶相连接,D错误。故选B。11.答案:D解析:A、图1过程②产生的CO2既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A正确;B、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细胞中的具体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正确;C、图2中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可用图1中过程①③表示,C正确;D、图2中在氧浓度为b时,甲、乙曲线的交点表示有氧呼吸的O2吸收量与无氧呼吸的CO2释放量相等,即有氧呼吸的CO2释放量与无氧呼吸的CO2释放量相等,此时,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若甲无氧呼吸消耗了Amol的葡萄糖,则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A/3mol,D错误。故选D。12.答案:B解析:A、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B、有氧呼吸的方程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故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作用产生30mol的CO2,则需消耗5mol葡萄糖,B正确;C、依据题干信息,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故推测每周坚持耐力性运动会使线粒体数量先增多后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丙酮酸分解生成CO2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需要O2的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O的过程,需要O2的参与,D错误。故选B。13.答案:A解析:A、葡萄糖或酒精均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而发生颜色变化,所以需要将实验装置多放置一段时间,保证葡萄糖被全部分解完,才加入酸性重铬酸钾,A正确;B、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B错误;C、丙酮酸不和氧反应,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和水反应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C错误;D、进行细胞呼吸时,如果底物是脂肪,则CO2的产生量小于O2的消耗量,D错误。故选A。14.答案:A解析: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中都存在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属于放能反应,并伴随ATP的生成,A正确;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乳酸的同时消耗NADH,故二者的产生量不成正相关,B错误;由题意可知,当乳酸盐、 ATP及氢离子三者单独存在或只有两者存在时作用较弱,但三者同时出现时会有互相增强的协同效果,明显增强疼痛信号,说明运动后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并非只是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乳酸,C错误;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15.答案:(1)运输和催化(2)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甲状腺癌细胞中的线粒体;促进;抑制复合物Ⅰ、Ⅱ的活性,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从而抑制ATP产生促进细胞凋亡(3)无氧呼吸解析:(1)图1中,复合物V可以运输H+同时催化ADP形成ATP,所以具有运输和催化的作用。(2)研究人员用生理盐水配置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溶液处理甲状腺癌细胞中的线粒体,所以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甲状腺癌细胞中的线粒体;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提高,细胞凋亡率提高,可以说明罗帕卡因促进细胞凋亡。比较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加入罗哌卡因的组别复合物I、II的活性明显降低,说明了罗哌卡因抑制复合物I、II的活性,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从而抑制ATP产生促进细胞凋亡。(3)罗哌卡因抑制了线粒体能量的供应,但对甲状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率只能达到35%左右,说明甲状腺癌细胞供能还可以通过细胞质基质,通过无氧呼吸供能。(8)光合作用——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1.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取新鲜的菠菜叶经液氮处理后更有利于研磨B.盛有滤液的试管及时加棉塞可防止色素挥发C.用培养皿覆盖装置并在通风好的条件下层析D.层析后橙黄色的胡萝卜素距离滤液细线最远2.如图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后得到的色素带,其中③是( )A.胡萝卜素 B.叶黄素 C.叶绿素a D.叶绿素b3.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叶绿素不吸收绿光,所以叶片在白光的照射下呈绿色B.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需氧细菌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C.希尔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源于水的分解D.正常光合作用的细胞,若突然减弱光照强度,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将会下降4.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揭示生命相关生化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时,用以标记CO2的14C不具有放射性B.用18O标记O2后让小鼠吸入,一段时间后可在其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C.用15N标记丙氨酸,附着型核糖体上会有放射性,游离的核糖体上无放射性D.同位素示踪法是分子水平的标记,被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5.下图为光合作用的某一阶段示意图,其中PSI和PSⅡ分别表示光系统I和光系统Ⅱ。缺铁会使光系统Ⅱ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上图表示叶绿体内膜上发生的光反应阶段B.缺铁会导致ATP和NADPH的合成量都减少C.ATP合成酶可提供能量,且具有运输离子的作用D.铁是组成叶绿素的微量元素,故缺铁会抑制植物的生长6.紫背天葵是校园里常见绿化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的条件下(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分组栽培紫背天葵一段时间,获取各组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提取液,用分光光度法(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分别测定每组提取液中各种光合色素的含量。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研磨叶片时加入的碳酸钙可防止光合色素被破坏B.本实验需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液中的各种光合色素C.叶片之间和叶正反面颜色差异与光合色素的含量有关D.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时需要使用红光波段7.为提高草莓的产量,科研人员研究了大棚内不同条件对草莓植株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点草莓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适当提高大棚内CO2浓度则E点将向右上移动C.C、D两点相同时间内草莓植株制造有机物的量相等D.保持适当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草莓的产量8.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分为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类囊体,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含有较多的光合色素以及形成了垛叠的基粒(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类囊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类囊体属于叶绿体内膜的一部分,是光反应的场所B.据图推测基质类囊体吸收光的能力强于基粒类囊体C.从结构上分析,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的意义与线粒体中形成嵴的意义类似D.类囊体不属于细胞器,类囊体薄膜也不属于生物膜系统9.下图所示生理过程中,PQ、Cytbf、PC是传递电子的蛋白质,CF0、CF1构成ATP合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SⅡ、PSⅠ内含易溶于有机溶剂的色素B.小麦光合作用产生的O2被呼吸作用利用至少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C.PQ转运H+的过程需要消耗电子中的能量D.图中ATP合酶合成的ATP只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10.下表为在适宜温度、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叶片的氧气释放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光照强度(μmol光子·m-2·s-1)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氧气的释放速率(μmol光子·m-2·s-1) a植物 -16 -10 -5 -1 5 15 30 30b植物 -4 -0.5 1.5 3 5 12 12 10A.a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均高于b植物B.光照强度为100umol光子·m-2·s-1时,两种植物的总光合速率相同C.若光照强度继续增加,b植物光合速率下降,a植物不变D.叶片O2释放速率大于0时,植物就可以生长11.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分离绿叶中的光合色素,其中样点处连接棉线,Ⅰ~Ⅳ为一段时间后分离形成的色素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研磨过程中未加SiO2可能会导致图中的色素带颜色变浅B.图中色素带Ⅳ是叶绿素a,其含量最多C.图中色素带Ⅰ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主要吸收蓝紫光D.应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分离色素,以减少吸入层析液中有毒的挥发性物质12.如图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和2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B.分布于2上的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希尔反应C.在有光的条件下,2可为3提供ATP和NADHD.光照突然增强,3中C3含量会上升,C5含量会下降13.下图是某同学画的光合作用过程图,其中涉及到的环境条件或物质用甲、乙、丙、丁表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B.图中所示的酶主要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C.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是光能、O2、ATP、C3D.若CO2浓度突然下降,则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减少14.已知蛋白核小球藻的光合作用过程表示如图,其中PSⅠ和PSⅡ为光合色素与蛋白质组成的复合光反应系统,在盐胁迫(高浓度NaCl)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光反应复合体PSⅠ和PSⅡ的结构会受到损伤,电子传递速率降低,光化学反应速率降低,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PSⅡ中的光合色素能利用吸收的光能,将H2O分解为O2和H+B.ATP合成酶具有催化功能,并协助H+实现跨膜运输C.蛋白核小球藻光反应产生的O2被细胞呼吸利用至少穿过四层生物膜D.刚遭遇盐胁迫的蛋白核小球藻,叶肉细胞内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15.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O2与CO2竞争性结合C5,O2与C5结合后经一系列反应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获得了酶A缺陷型的水稻突变株,在不同条件下检测突变株与野生型水稻植株的生长情况与物质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条件 0.5%CO2 0.03%CO2 0.03%CO2 0.03%CO2指标 平均株高/cm 平均株高/cm 乙醇酸含量/ 乙醛酸含量/(μg·g-1叶重) (μg·g-1叶重)突变株 42 24 1137 1野生型 43 42 1 1(1)取野生型水稻新鲜叶片烘干粉碎,提取光合色素。提取时,需加入无水乙醇和碳酸钙,如未加碳酸钙,提取液会偏_____色。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时,因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不同而出现色素带分层的现象。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a的提取液,测量并计算叶绿素a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绘制出该色素的吸收光谱,其中在_____区明显偏暗。(2)产生乙醇酸的场所是_____。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酶A的功能是_____。(3)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叶绿体内有一些被称为“脂质仓库”的颗粒,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其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正常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留在植物叶片内的光合产物的去向有_______。(4)大气中CO2含量约为0.0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自然状态下突变株长势不如野生型的原因是______,而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长势不如野生型。(5)水稻光呼吸过程需要额外消耗能量,降低净光合效率,但在进化过程中得以长期保留,其对植物的意义消耗过剩的ATP和NADPH,减少对细胞的损害,同时还可以补充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液氮温度低,取新鲜的菠菜叶经液氮处理后更有利于研磨,A正确;B、盛有滤液的试管及时加棉塞可防止层析液挥发和色素被氧化,B错误;C、用培养皿覆盖装置并在通风好的条件下层析,防止层析液挥发,由于层析液有毒,要在通风好的条件下层析,C正确;D、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随滤纸扩散最快,因此,层析后胡萝卜素距离滤液细线最远,胡萝卜素是橙黄色的,D正确。故选B。2.答案:C解析:层析后位于在滤纸条上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③表示叶绿素a。故选C。3.答案:B解析:A、叶绿素并非不吸收绿光,而是吸收绿光较少,反射绿光较多,故叶片在白光的照射下呈绿色,A错误;B、恩格尔曼的实验通过观察需氧细菌在水绵表面的分布,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B正确;C、希尔的实验并未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源于水的分解,实验中没有排除叶绿体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也没有直接观察到氧元素的转移,C错误;D、正常光合作用的细胞,若突然减弱光照强度,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C3还原减少,而C3的生成短时间不变,故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将会上升,D错误。故选B。4.答案:B解析:探究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时,用以标记CO2的14C具有放射性,A错误;用18O标记O2后让小鼠吸入,“O2首先参与小鼠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 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18O2,故一段时间后可在其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B正确;15N是稳定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C错误;同位素示踪法是原子水平的标记,被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D错误。5.答案:B解析:光反应阶段不发生在叶绿体内膜上,而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项错误。ATP合成酶不能提供能量,C项错误。叶绿素不含铁元素,D项错误。6.答案:B解析:A、提取光合色素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B、本实验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每组提取液中各种光合色素的含量,B错误;C、叶片正面由于直接面向阳光,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较高,细胞会加速合成叶绿素,以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正面叶绿素的含量增加,颜色更为鲜亮。相比之下,叶片背面由于处于背光或半背光状态,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较弱,叶绿素的合成速度相对较慢,含量较少,C正确;D、叶绿素在红光区和蓝光区各有一个吸收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光合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含量时通常选用叶绿素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波长,这是因为可以排除在类胡萝卜素和蓝光区的干扰,D正确。7.答案:C解析: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因而保持适当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草莓的产量,D正确。8.答案:C解析:类囊体不属于叶绿体内膜,A错误;基粒中的类囊体发生垛叠,吸收光的面积更大,吸光能力强于基质类囊体,B错误;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与线粒体中形成嵴都是为了增大膜面积,C正确;类囊体薄膜属于细胞器膜,因此属于生物膜系统,D错误.。9.答案:D解析:A、PSII、PSI上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A正确;B、光反应中水的光解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内,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类囊体膜、叶绿体和线粒体各两层膜,共5层膜,B正确;C、H+能通过PQ运输回到类囊体腔内,此过程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电子中的能量,C正确;D、图中ATP合酶合成的ATP并不止为暗反应提供能量,例如:当处于高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绿色植物可吸收氧气,消耗ATP、NADPH,分解部分C5并释放CO2,这个过程叫做光呼吸,此时的光呼吸可以消耗光反应阶段生成的多余的ATP和[H]又可以为暗反应阶段提供原料,D错误。故选D。10.答案:A解析:根据题表数据推测,a植物的光饱和点约为500μmol光子·m-2·s-1,光补偿点在50~100μmol光子·m-2·s-1之间;b植物的光饱和点约为250μmol光子·m-2·s-1,光补偿点在10-25μmol光子·m-2·s-1之间,故a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均高于b植物,A正确。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s-1时,a、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分别是21μmolO2·m-2·s-1和94mol O2·m-2·s-1,两种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不同,B错误。若光照强度继续增加,a、b两植物的光合速率都有可能下降,C错误。植物能否生长的关键依据是有无有机物积累,叶片O2释放速率大于0时,无法判断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是否大于0,D错误。11.答案:B解析:SiO2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研磨过程中未加SiO2可能会导致图中的色素带颜色变浅,A正确;色素带IV中的色素是叶绿素b,B错误;图中色素带I代表的是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主要吸收蓝紫光,C正确;应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分离色素,以减少吸入层析液中有毒的挥发性物质,D正确。12.答案:A解析:A、生物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B、2是基粒(由类囊体垛叠而成),类胡萝卜素主要在蓝紫光区大量吸收光能,B错误;C、在有光的条件下,2可为3(叶绿体基质)提供ATP和NADPH,不能提供NADH,NADH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错误;D、光照突然增强,类囊体产生更多的ATP和NADPH,用于还原C3,生成C5,3中C5含量会上升,C3含量会下降,D错误。故选A。13.答案:C解析:A、图中叶绿体中色素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不包括花青素,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A错误;B、图中所示的酶是和暗反应有关的酶,主要存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C、题图中甲和H2O是光反应的原料,乙和NADPH及ATP是光反应的产物,故甲为光能,乙是O2,丙是ATP,除此之外暗反应还需要CO2参与,①是CO2固定,故丁是C3,C正确;D、若CO2浓度突然下降,CO2固定速度减慢C5消耗速度减慢,C3还原速度暂时不变C5生成速度不变,则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增加,D错误。故选C。14.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PSⅡ上进行水的光解,该膜为类囊体薄膜,其中的光合色素能利用吸收的光能,将H2O分解为O2和H+,A正确;B、由图可知,ATP合成酶具有催化功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并协助H+实现跨膜运输,B正确;C、蛋白核小球藻光反应产生的O2被细胞呼吸利用至少穿过五层生物膜,分别是一层类囊体薄膜、两层叶绿体膜、两层线粒体膜,在线粒体内膜上利用,C错误;D、刚遭遇盐胁迫的蛋白核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的光反应复合体PSⅠ和PSⅡ的结构会受到损伤,电子传递速率降低,光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C3的还原速率变低,C5生产速率变低,而C3的合成速率不变,C5消耗速率不变,故叶肉细胞内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D正确。故选C。15.答案:(1)黄;红光和蓝紫光(2)叶绿体基质;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3)用于叶片自身的细胞呼吸,为新陈代谢提供能量;用于叶片自身的生长发育(4)因酶A缺陷,乙醇酸无法转变为C3,C5生成受阻;而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长势不如野生型(5)ATP和NADPH解析:(1)提取光合色素时,需加入无水乙醇和碳酸钙,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被破坏,如未加碳酸钙,叶绿素被破坏,提取液会偏黄色。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时,因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不同而出现色素带分层的现象。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a的提取液,红光和蓝紫光的区域会偏暗。(2)从图中可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呼吸氧化的有机物质(即呼吸底物)为乙醇酸。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获得了酶A缺陷型的水稻突变株,根据表中数据看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乙醇酸累积增多,没有全部转换为乙醛酸,即突变株酶A缺陷型乙醇酸向乙醛酸转变速率变慢,可知A酶具有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的功能。(3)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叶绿体内有一些被称为“脂质仓库”的颗粒,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其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正常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留在植物叶片内的光合产物的去向有用于叶片自身的细胞呼吸,为新陈代谢提供能量或者用于叶片自身的生长发育。(4)已知大气中CO2含量约为0.03%,自然状态下突变株长势不如野生型的原因是因为突变型酶A缺陷,乙醇酸无法转变为C3,从而C5生成受阻,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因此长势不如野生型。(5)水稻光呼吸过程需要额外消耗能量,降低净光合效率,但在进化过程中得以长期保留,其对植物的意义是消耗过剩的ATP和NADPH。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docx (7)生命活动需要酶和能源物质——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docx (8)光合作用——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docx (9)细胞呼吸——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寒假作业.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