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综合测试——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前提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外液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B.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均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C.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是因为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发生变化D.血浆成分及其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不同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刺激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刺激副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多而酶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交感神经兴奋时,利于消化食物,但不利于吞咽B.支配唾液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别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C.自主神经系统促进唾液分泌,此过程同时也受到大脑的控制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3.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容易出现水盐平衡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中暑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B.肾脏中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能力增强,人体的尿液减少C.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兴奋性增强D.中暑后内环境能恢复正常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4.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B.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C.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5.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TAA)、赤霉素(GA)及植物激素抑制剂S处理水仙茎切段,48小时后测得水仙茎切段的伸长率如图所示,该实验数据不能支持的结论是( )A.IAA和GA在促进茎段伸长时具有协同作用B.植物激素抑制剂S能抑制IAA和GA的作用C.不添加IAA和GA时茎段仍能生长D.IAA和GA均能促进茎段伸长,IAA的作用效果更好6.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过小或过大可能对其种群的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如图表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的种群密度过大会增加个体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B.乙的种群密度适宜有助于提高其保护自身的能力C.为持续获得乙的最大捕获量,应使其种群密度维持在b点左右D.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应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a点左右7.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区,常有很宽的森林草原带过渡区域,不同群落交界的过渡区域称之为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内种群的数目及某些种群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交错区内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要比森林群落复杂B.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丰富度C.该区域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动物的垂直分层密切相关D.草原群落演替为森林群落过程的某一阶段也会出现群落交错区8.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属于不同营养级)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a时期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9.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以植物为食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10.2024年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中国的主题是“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AI识别等手段实现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下列有关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没有必要保护B.远红外相机可以准确提供动物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D.全球气候变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11.近年来,图们江下游的敬信湿地地区废弃稻田面积逐年增加。统计不同弃耕年限稻田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弃耕年限/年 一年生草本/种 多年生草本/种 湿地植物占比%<5 23 38 725-15 15 33 83>15 15 26 76自然湿地 11 24 83A.废弃稻田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废弃后群落中各种群K值均上升C.自然湿地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D.废弃稻田植物丰富度逐渐趋近自然湿地12.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物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13.图1、2、3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与D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图2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C.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3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14.昼夜节律是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生命活动。人体昼夜节律系统由位于脑的中枢时钟和几乎遍布全身组织的外周时钟组成。人体血糖代谢及其调控受到中枢时钟和外周时钟的协调作用。葡萄糖耐量(反映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葡萄糖耐量低下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胰岛8细胞反应性等均表现为一定的昼夜节律。回答下列问题:(1)昼夜节律系统的中枢时钟位于脑中的_______(填部位)。(2)中枢时钟可向外周时钟发送信号,调节多种激素的分泌。其中,与升高血糖有关的激素有多种分泌机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的支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由_______轴进行分级调节。(3)中枢时钟调控摄食,产生的信号使其与外周时钟保持同步,维持血糖平衡。进食后,肠道时钟可促进_______,使血糖升高;胰腺时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时钟利用膜上的_________接受胰岛素的刺激,促进葡萄糖进入上述细胞,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三点),进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4)约5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黎明现象”,即患者在夜间血糖平稳,但在清晨出现高血糖状态。以下为患者的昼夜节律表现,其中可能与“黎明现象”有关的是__________(多选)。①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清晨最低,晚上出现高峰②清晨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显著降低③清晨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异常增加,出现高峰④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清晨较低,下午和晚上较高(5)研究发现,血糖代谢的昼夜节律受夜班轮班工作影响极大,且随夜班频率增加,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显著上升。正常代谢状态下,健康成人在早中晚餐进食相同的食物,餐后血糖在早餐后最低,而在晚餐后最高,这表明人体晚上的葡萄糖耐量比早晨________。为降低夜班工作者患Ⅱ型糖尿病的概率,对其饮食的建议是__________。15.现以套种大球盖菇不同年限(0年、1年、2年、3年)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对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法,采样工具常用_______________,统计数据时需要记录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秸秆可以用来作为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基料,该操作实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功能,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大球盖菇种植过程中,稻草、稻壳等作为栽培原料,被大量引入毛竹林地中,改变了土壤微环境,从而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层,其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写出1个)等,影响植物地上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采用相似性指数(Cs)表示,计算公式为Cs=2c/(a+b),a为甲样地全部类群数,b为乙样地全部类群数,c为甲、乙两样地共有的类群数。据表分析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年限的毛竹林群落最为相似。种植3年后,毛竹林地土壤中的优势类群数减少,说明竹菌复合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土壤中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需要适宜的温度,请结合该角度分析大球盖菇种植过程中,稻草、稻壳等被大量引入毛竹林地,增加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研究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在种植年限较长后均呈降低趋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酶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才能正常发挥其催化作用,人体细胞外液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以维持内环境稳态,A正确;B、内环境有稳定的缓冲对,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不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B错误;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均有关系,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不一定是因为无机盐含量的变化,C错误;D、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能够反映出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范围一致,D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刺激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这种唾液成分更适合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因为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然而,由于水分少,这种唾液在润滑和稀释食物方面的作用较弱,可能不利于吞咽,A正确;B、这些支配唾液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传出神经,B错误;C、自主神经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主调节生理功能,但它同时也受到高级中枢(如大脑)的调控。大脑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间接控制唾液的分泌等生理过程,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D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A、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必然会大量流汗,因此,会造成血浆中水分减少,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同时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也会增多,A正确;B、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增多,又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形成的尿液就会减少,B正确;C、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兴奋性增强,C错误;D、中暑后内环境能恢复正常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器官、系统协调合作,恢复体温平衡,D正确。故选C。4.答案:D解析: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血液和淋巴液中,A错误;病原体表面可能有多种抗原,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不一定相同,B错误;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相同抗原,但它们是不同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可能不同,C错误;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D正确。5.答案:B解析:A、IAA和GA在促进茎段伸长时的作用效果大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效果,因此IAA和GA在促进茎段伸长时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B、⑤显示植物激素抑制剂S与IAA混合时作用效果与②相同,⑥显示植物激素抑制剂S与GA混合时作用效果比④差,因此植物激素抑制剂S能抑制GA的作用而不能抑制IAA的作用,B错误;C、不添加IAA和GA时茎段仍然有内源生长素,可以生长,①即可说明,C正确;D、从图上看,IAA和GA都比①伸长率高,说明均能促进茎段伸长,IAA的作用效果更好,D正确。故选B。6.答案:D解析:A、甲的种群密度过大,种内竞争加剧,增加个体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A正确;B、乙种群的密度适宜,由于种内互助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其保护自身的能力,B正确;C、b点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持续获得乙的最大捕获量,应使其种群密度维持在b点左右,C正确;D、a点左右的种群密度较小,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应将其种群密度提高,D错误。故选D。7.答案:C解析:植物能够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而不是动物的垂直分层决定植物的垂直分层,C错误。8.答案:D解析:A、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二氧化碳库,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B、D、E、F每个营养级可能含有多个种群,无法确定含有几条食物链,A错误;B、种群密度最大的时期即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故种群丙在 a 、 b 、 c 、 d 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a 时期,不是增长速率,B错误;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C错误;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则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D正确。故选D。9.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鱼会吃稻田中以植物为食的害虫,此时鱼属于第三营养级,鱼也会吃杂草,此时鱼属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水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不能利用有机肥中的能量,B错误;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即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C正确;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稻田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从而降低人类生态足迹,D正确。10.答案:C解析: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存在间接使用价值,有必要进行保护,A错误;远红外相机只能记录相关影像等信息,可能不准确,需要利用AI识别等手段才可以较为准确地提供动物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C正确;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D错误。11.答案:D解析:A、废弃稻田演替是在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废弃后群落中各种群的K值有的上升,还有的种群的K值会下降,B错误;C、对于一个稳定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来说,只有这个系统能量的输入量等于输出量,才能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C错误;D、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废弃稻田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加,趋近于自然湿地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12.答案:C解析:A、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其他竞争物种的影响,因此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A错误;B、厚壳玉黍螺行动缓慢,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C、由图可知,随滨螺密度的变化,群落物种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根据题意“滨螺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一种小型绿藻——浒苔,浒苔是该群落中优势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C正确:D、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不一定是两种生物之间,D错误。故选C。13.答案:B解析:图1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其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D可以与淋巴液B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图2中的食物链为A→C→B和A→>B,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的能量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y=ax÷20%÷20%+(1-a)x+20%,即y=20ax+5x,B正确;图3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者B不参与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的构成,C错误;图2为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和C为消费者,因缺少分解者而不能构成群落,因此图2不属于群落水平,图3包括了非生物环境,则图3应属于生态系统水平,D错误。14.答案:(1)下丘脑(2)交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3)葡萄糖的吸收;胰岛素受体(或特异性受体);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变为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4)①②③(5)低;尽早摄食、深夜禁食、减少晚餐高糖食物的摄入解析:(1)昼夜节律系统的中枢时钟位于脑中的下丘脑。(2)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下丘脑还通过控制垂体来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含量。(3)进食后,肠道时钟可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升高;胰腺时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时钟利用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接受胰岛素的刺激,促进葡萄糖进入上述细胞,加快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变为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进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4)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清晨最低,晚上出现高峰,等量的胰岛素作用减弱,血糖升高,①符合题意;清晨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显著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升高,②符合题意;清晨肝脏中肝糖原等物质水解成葡萄糖等过程异常增加,血糖升高,③符合题意;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清晨较低,血糖不会升高,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③。(5)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健康成人在早中晚餐进食相同的食物,餐后血糖在早餐后最低,而在晚餐后最高,这表明人体晚上的葡萄糖耐量比早晨低,为降低夜班工作者患Ⅱ型糖尿病的概率,应尽早摄食、深夜禁食、减少晚餐高糖食物的摄入。15.答案:(1)样方;取样器;种类(类群或类别)和数量(2)物质循环;水分、无机盐;光照(3)1年和3年;改变了土壤动物物种组成(4)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更多的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同时提高了土壤温度,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物逐渐分解,养分供应不足,不利于土壤动物活动和繁殖解析:(1)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采用样方法,采样工具常用取样器,统计数据时需要记录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2)秸秆经过分解者(食用菌及土壤中的其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无机盐等,影响植物地上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3)根据计算公式为Cs=2c/(a+b)可知,Cs值越高,两个群落相似度越大,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年和3年的Cs值最高。种植3年后,毛竹林地土壤中的优势类群数减少,说明土壤中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改变。(4)土壤中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需要适宜的温度,稻草、稻壳等被大量引入毛竹林地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够为更多的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同时提高了土壤温度,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物逐渐分解,养分供应不足,不利于土壤动物活动和繁殖,从而导致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