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种群及其动态——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1.位于浙江省的钱江源国家公园是钱塘江的发源地,是中国特有鹿科动物黑麂的集中分布区。黑麂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分布区域非常狭小,种群数量少,钱江源的黑麂数量仅有680~930头。全球范围内黑麂仅在我国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四省的部分区域有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钱江源的黑麂种群数量受食物、天敌等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调节B.钱江源的黑麂与福建的黑麂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通过分析钱江源黑麂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钱江源黑麂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930头2.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的生物,老鼠属于典型的病媒生物,因此调查老鼠的数量对防控鼠传染病有重要的作用。某地区连续几年对某监测区域中的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采用夹夜法进行监测,具体操作是使用中号钢板夹,以生花生米作为诱饵,晚放晨收,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关于该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夹夜法属于标记重捕法的一种B.调查期间该地区老鼠总数基本不变C.特殊行业中2021年老鼠的种类多于2017年D.三个调查地点中农村自然村的环境最适合老鼠生长3.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K表示环境容纳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期间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B.若该动物为某种害虫,应在N点进行防治C.N点之前λ>1,N点以后可能λ<1D.若食物充裕、天敌减少,则K/2点可能左移4.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了Nt+1/Nt的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乙在t1前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种群乙在b点对应时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种群乙在t2也时种群数量最少D.种群甲在t2前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5.如图表示3个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为a、b、c三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结构不同的种群一定是不同的物种B.年龄结构类型为b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处于K值C.类型c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前种群数量最少D.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类型a的种群数量一定增加6.近些年,野猪在国内很多地区数量增长过快,现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浙江某地野猪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出( )A.该野猪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该种群的性别比例有利于提高出生率C.该野猪种群的生存斗争压力相对较大 D.该野猪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7.在封闭环境中,科学家采用黑光灯诱捕某昆虫,间隔相同时间统计诱杀的该昆虫数以及累计捕获数。随着连续的诱捕,种群内的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渐递减而捕获的总累计数逐渐增加,如图所示。在调查期间,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且每次捕获时,该种群所有个体被捕的概率相等。据图分析,诱捕前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A.500只 B.520只 C.580只 D.620只8.某兴趣小组课外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实践,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酵母菌均匀悬浮在计数室有利于对其精确计数C.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移动计数板重新选择小方格D.可以通过台盼蓝染液染色统计活酵母菌数量9.已知某种群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②③④表示影响该种群数量的几种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①间接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B.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C.在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但种群数量在t2时才维持相对稳定D.若图示为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在t2附近捕捞的数目最多’10.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经调查,第5年时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草原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D.若该物种为东方田鼠,在第5年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11.布氏田鼠(天性警觉,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难度增大)、草原盼鼠(营地下生活,善于挖掘,可在地表形成土丘,常通过调查土丘数目推算其数目)是危害草原的主要鼠种。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研究人员对该草原的布氏田鼠和草原盼鼠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布氏田鼠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盼鼠种群密度时,应在土丘数目较多处取样C.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时,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低D.调查草原盼鼠种群密度时,需首先获取田鼠数与土丘数的比值12.研究某种食草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存活个体数与各发育期的关系,可置成虫反映出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差别,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种食草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B.准确统计该种食草虫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C.二龄幼虫、三龄幼虫的死亡率高于一龄幼虫的死亡率D.食物和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会影响该种食草虫种群数量的变化13.某研究小组用100mL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定期取样测得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B.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C.若将100mL培养液加无菌水至200mL,则酵母菌种群K值将增大至原来的2倍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14.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志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1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在实践中有重要应用。下图1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的计数结果,图3是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的操作。请回答问题: (1)用标记重捕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由于重捕过程中操作不当,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死亡了2条,则该池塘内的鲫鱼约为_________条。(2)在_________、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符合图1中“J”形曲线。(3)图1中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在一定时间内为“S”形曲线,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继续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3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5)根据图2可知,在计数过程中,正确的计数方法是选择_________个中方格计数,再求平均值进行计算。假设所有中格内酵母菌数相等,则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食物、天敌等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钱江源的黑麂与福建的黑麂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地理障碍,因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钱江源的黑麂数量为680~930头,不代表K值就是930头,D错误。2.答案:B解析:使用夹夜法对老鼠进行抓捕后并没有进行标记,因此不属于标记重捕法的一种,A错误;由题图可知,2017~2021年捕获的老鼠总数量分别为6、4、5、6、4只,由此推测调查期间该地区老鼠总数基本不变,B正确;特殊行业中2021年的老鼠捕获数多于2017年,但不能说明2021年老鼠的种类多于2017年,C错误;由题图可知,老鼠主要分布在特殊行业附近,因此特殊行业的环境最适合老鼠生长,D错误。3.答案:C解析:MN期间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或等于零,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因此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若该动物为某种害虫,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B错误;N点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长,即λ>1,N点之后种群数量可能降低,则可能λ<1, C正确;若食物充裕、天敌减少则环境容纳量可能增加,K/2点可能右移,D错误。4.答案:C解析:A 种群乙在t1前,Nt+1/Nt,大于1且为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A项正确B 种群乙在b点对应时间之前,Nt+1/Nt,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长,b点后一段时间内Nt+1/Nt,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e点后Nt+1/Nt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所以种群乙在b点对应时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B项正确C 种群乙在t2~t3段(不包含t3),Nt+1/Nt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所以种群乙在t2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 C项错误D 种群甲在t2之前,Nt+1/Nt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D项正确5.答案:B解析:年龄结构不同的种群可能是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同一物种种群,A错误;年龄结构为b的种群属于稳定型,但是年龄结构处于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处于K值,B正确;类型c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只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减少,但是并不能说明当前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类型a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但种群数量变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6.答案:B解析:图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此可推测,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该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有利于提高出生率,B正确;该种群为增长型,说明生存斗争压力不是很大,C错误;自然状态下的种群一般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7.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当某次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该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可作为该昆虫总数量的估算值。设直线方程式为y=kx+b,得到:①100=100k+b,②80=180k+b,①②联立解方程组,得到k=-1/4,b=125,则直线方程式为y=-1/4x+125,推出y=0时,x=500,即诱捕前该种群的数量约为500只, A正确。8.答案:D解析: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误;酵母菌需要沉到计数室的底部才有利于精确计数,悬浮在计数室容易造成重叠,导致误差比较大,B错误;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重新稀释后再进行计数,C错误;台盼蓝染液可以对死细胞进行染色,所以可以通过台盼蓝染液染色进行活酵母菌的计数,D正确。9.答案:C解析:已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结合题图解读可知,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①(出生率)间接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A正确;由题图解读可知,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环境阻力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在t2时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若题图为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在t2附近捕捞的数目最多,D正确。10.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第1~5年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未达到K值),A、C错误。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B正确。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东方田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故应在第5年之前进行防治,D错误。11.答案:D解析:布氏田鼠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提示: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错误;调查草原盼鼠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B错误;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布氏田鼠天性警觉,重捕的田鼠中被标记的数量减少,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高,C错误;通过调查土丘数目推算草原盼鼠种群密度时,应先获取田鼠数与土丘数的比值,D正确。12.答案:D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题图反映的是不同发育期存活数量的变化,所以根据题图数据不能判断该食草虫的年龄结构,A错误;目测估计法不能准确统计出该种食草虫的种群数量,B错误;二龄幼虫、三龄幼虫的曲线比一龄幼虫曲线陡,存活个体数变化小,死亡率低于一龄幼虫的死亡率,C错误;食物和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即影响该种食草虫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13.答案:C解析:A、a~c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B、c时刻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为0,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应为K/2,因此b时刻种群密度为c时刻的1/2,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个/mL,B正确;C、若将100mL培养液加无菌水至200mL,酵母菌生态空间扩大,但营养物质总量没有变化,种群K值受营养物质的限制而不能增大至原来的2倍,C错误;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故选C。14.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性别比例;出生率(3)标志重捕;偏大解析:(1)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估算;样方法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会直接影响出生率。(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田鼠;若标志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被标志的田鼠数量减少,导致估算结果偏大。15.答案:答案:(1)3200(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3)营养消耗、有害产物积累、pH变化等;变小(5)4;1.6×109个/mL解析:(1)重捕时标记个体死亡与否并不影响对总数的估计,因此该池塘内鲫鱼条数约为200×160÷10=3200条。(2)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a点之后种群数量继续下降,是因为锥形瓶未更换培养液,导致营养消耗、有害产物积累、pH变化等。整个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液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导致种群环境容纳量变小。(4)先滴加细胞悬液再盖盖玻片会由于表面张力导致计数室中液体体积偏大,最终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5)图2所示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因此为16×25规格的计数板,计数时选择大方格4个角的中方格中的酵母菌以估算酵母菌数,图2的中方格内及相邻两边和夹角中酵母菌数为10个,则酵母菌的种群密度10÷25×400÷0.1×103×103=1.6×109个/m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