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群落及其演替(有解析)——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群落及其演替(有解析)——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简介

(7)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1.调查类实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手段。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群落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狭长区域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
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可导致调查值偏小
C.调查某森林群落的植物丰富度时,应采用样方法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2.下列关于陆地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过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一定增加
C.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3.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间竞争可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同一物种在不同群落中的生态位相同
C.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4.自然生物群落往往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喜鹊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沙漠仙人掌为争夺水分形成的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同一水平方向上植被出现镶嵌性分布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群落的组成和类型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5.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鹏等鸟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山冻原的群落最终会演替到乔木阶段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C.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鹏都生活在林冠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相同
D.影响白桦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
6.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
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7.为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集土样时,只能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深度取样
B.使用酒精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C.收集到的体型较小的动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D.该装置不需要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8.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快
B.第30年,丙的种群数量较少,应采用逐个计数法进行计数
C.在第40~60年,乙相对多度下降,但种群密度不一定会下降
D.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可能与其植株高度有关
9.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它表示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物种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越强,其生态位宽度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
②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物种灭亡
③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强
④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动物生态位不同,而植物由于不能运动,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大片农田被毁,因障碍物无法清除,该地荒芜。一段时间后该地逐渐长出了一些植物,出现了一些昆虫和小动物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农田被毁,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该地草本植物数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最终消失
C.只要时间足够长,该地一定会出现乔木,形成森林
D.演替过程中,该地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化
11.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栖息在水体中下层的成年青鱼的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B. 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C. 四大家鱼的混养是利用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D. 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处”,说明它们是互利共生关系
12.千百年以来,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100~1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00~2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甸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竞争现象
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
D.若群落千百年基本不变,说明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成熟群落阶段
13.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植物乙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中最可能为草本的是甲,乔木的是丙
B.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C.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特点是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D.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都是样方法,但样方面积可能不同
14.荔枝素有“果中之王”的美称,食用和药用经济价值很高,历史上曾被朝廷列为贡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荔枝在古代倍受欢迎的写照。研究小组调查了某荔枝园的相关数据如图1、2所示。优势度指数是一个用于描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曲线不能表示种群密度,理由是______,请描述图1中害虫的数量变化:______。
(2)若图1的纵坐标为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需要______以获得该曲线,荔枝青尺蛾在3~4月份不能呈现“J”形增长的原因是______。
(3)图2中,综合来看荔枝园中_____层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不同样地的优势度指数不同,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结构。荔枝园中杂草丛生,果农利用器械进行了除草,这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次生演替,理由是_____。
15.红豆属植物自然繁殖能力较差,需健壮生长50年左右的天然林或者30年以上的人工林植株才可能大量结实,且结实有大小年之分,种子种皮坚硬、角质层厚、透水性差、发芽困难,所以自然更替的植株极其稀少;加之该属多数种类木材花纹美丽,木质坚硬适中,是优质的材用树种,少数种类的根、枝、叶及种子还可供药用,具有极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从而导致多年来盗伐现象严重,现存天然林中自然分布的群落极其罕见,故在以山地为主的恩施州境内摸清红豆属分布及其生存状态,如图1、图2、图3,为该地区红豆属植物的保护和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若要调查恩施州某一自然村落中花榈木的种群密度,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多数种类木材花纹美丽,木质坚硬适中,是优质的材用树种,少数种类的根、枝、叶及种子还可供药用,具有极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从图中可判断花榈木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判定的理由是________。
(4)红豆属植物分布比较零散,其中红豆属濒危的可能原因________。
(5)若要研究红豆树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狭长区域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A叙述正确;若标记物脱落导致重捕中带标记个体少于实际值,会导致调查值偏大,B叙述错误;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叙述正确;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取样前后即可形成对照,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叙述正确。
2.答案:C
解析:火灾过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很多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但在环境恶化时,群落结构会变得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会伴随某些种群的出现与发展,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C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均能形成森林,D错误。
3.答案:B
解析: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出现差异,所以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中所处的生态位是不同的,B错误;
C、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即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
D、不同物种占据着不同生态位,这有利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B。
4.答案:C
解析:森林中喜鹊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分布不是不同种群的空间分布,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沙漠仙人掌为争夺水分形成的均匀分布也是一个种群内的分布型,未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同一水平方向上植被出现镶嵌性分布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正确;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而类型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属于演替,D错误。
5.答案:D
解析:高山冻原的群落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最终不会演替到乔木阶段,A错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环境逐渐变恶劣,物种丰富度应逐渐下降,B错误;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虽然题述几种生物都生活在林冠层,但其他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生态位不完全相同,C错误;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属于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白桦种群数量,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种类和演替。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植物类群的差异,A正确;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森林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
7.答案:B
解析:若调查不同样地相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时应在每个样地随机选择3~5个样方,分别在相同深度取相同体积的土样,A错误;使用酒精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B正确;鉴定土壤动物时尽量不用光学显微镜,因为光线不能穿过动物体,不能看到动物的整体形态,所以最好使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C错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该装置还需要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D错误。
8.答案:B
解析:第30年,丙的相对湿度较小,但其种群数量不一定较少,一般利用样方法统计植物的种群数量,B项错误。在第40~60年,乙的相对多度下降,但是该时间段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变化是未知的,所以不能确定乙种群密度变化情况,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①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①正确;
②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占优势,一种占劣势甚至灭亡;情况二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②错误;
③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强,③正确;
④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植物生态位也可以改变,如某种植物的竞争者减少,则其生态位就可能发生改变,④错误。故叙述正确的是①③。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被毁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属于优势取代,草本植物数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但不会消失,B错误;森林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并不是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一定会形成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化,D正确。
11.答案:C
解析:A.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不仅仅只有成年个体,还应该有幼年和老年个体,A错误;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C、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 C正确;D、四大家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能“和平共处”,是因为他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某些生物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不同群落中的生物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C正确;
D、这些群落千百年基本不变,说明达到了各自的成熟群落阶段,D正确。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A、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甲最早出现,最可能是草本,丙是最晚出现的,最有可能是乔木,A正确;
B、图一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增长速率变化,30-50年,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不一定对应图二的cd段,B错误;
C、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C正确;
D、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甲可能是草本,丙可能是乔木,调查乔木种群密度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调查草本种群密度的样方面积,D正确。
故选B。
14.答案:(1)种群密度指的是同种生物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害虫不是一个物种,且不知该区域的面积;害虫的个体数量在1~2月处于全年最低水平,4月、11月害虫数量会出现高峰期,5~10月间害虫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11月后害虫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2)每个月调查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3)草本;水平;不属于;群落演替是指优势种的替代,除草并没有改变群落的优势种
解析:(1)种群密度指的是同种生物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害虫不是一个物种,且不知该区域的面积,因此图1中的曲线不能表示种群密度。由图1可知,害虫的个体数量在1~2月处于全年最低水平,4月、11月害虫数量会出现高峰期,5~10月间害虫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11月后害虫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2)若图1的纵坐标为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需要每个月调查荔枝青尺蛾的种群数量获得该曲线,荔枝青尺蛾在3~4月份不能呈现“J”形增长的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3)图2中,总体来看,黑色柱状图的数值高于白色柱状图,因此荔枝园中草本层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层。不同样地的优势度指数不同,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不同样地的生物种类不同,也可以反映出群落呈现镶嵌分布,从而体现出水平结构。果农除草并没有改变群落的优势种,因此并没有发生演替。
15.答案:(1)逐个计数法;从图1分析得出,花榈木种群个体数较少,最大的种群无外乎11~15株,故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2)直接
(3)增长型;胸径5~25cm的花榈木即幼年个体占比较大,更大胸径的花榈木占比较小
(4)红豆属植物生长较缓慢,种子发芽困难:受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影响;人为干扰大
(5)红豆树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解析:(1)对于个体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植物而言,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宜采用样方法,对于个体数量有限、个体较大、分布范围狭小的植物,宜采用逐个计数法。从图1分析得出,花榈木种群个体数较少,最大的种群数量只有11~15株,故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2)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题中文字描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分析图2可知,胸径5~25c的花榈木即幼年个体占比较大,更大胸径的花榈木占比较小,说明花榈木幼年个体数量多,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少,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4)结合题干信息,红豆属濒危的可能原因为红豆属植物自然繁殖能力较差,生长较缓慢,种子发芽困难;受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影响:具有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盗伐现象严重,人为干扰大。
(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