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与环境(有解析)——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人与环境(有解析)——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简介

(9)人与环境——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1.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小
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
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
2.下列实例与其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农作物合理密植——协调原理 B.农作物间作套种——整体原理
C.无废弃物农业——自生原理 D.天然混合林——循环原理
3.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态环境部门梳理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优生态等。为完成生态环境的保护任务,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 )
A.减少尾气排放及减少微生物分解产生的CO2,可实现增蓝天
B.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护碧水
C.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
D.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有助于优生态
4.某地的工业以重金属加工为主,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湖泊中,导致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重金属污染的湖泊中极易出现赤潮
B.只要不饮用该湖泊水,污染不会危及人体健康
C.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不易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D.土壤污染仅来自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
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于2021年10月在昆明举行,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大会旨在号召大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评估其是否会降低本土生物多样性
C.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进行异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COP15的举行有利于掌握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6.2024年2月26日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各国代表共商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本次大会的主题为“采取有效、包容和可持续的多边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量
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C.多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不可枯竭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D.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7.下列关于生态事例与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有关事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①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循环原理
② 我国西北生态建设时种植杨树 违反整体原理
③ 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 违反协调原理
④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反整体原理
A.① B.② C.③ D.④
8.垃圾等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护人类的居住环境。下列有关垃圾处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专门收集生活垃圾中的重金属,可避免其直接排放导致的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B.收集餐饮业的剩饭、剩菜用作猪饲料,可加速物质循环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就地燃烧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可以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减轻环境负担
D.合理利用粮食加工、饲养业的有机废弃物,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9.“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现喻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和谐相处。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周末返校时搭乘公交车属于低碳交通,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
B.对野生动物最有效的保护是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
C.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D.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使温室效应加剧
C.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为了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问题可以采取先污染再治理的策略
1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B.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C.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D.地球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12.位于厦门岛西部的贫笃湖,曾因各种污水未经处理而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几乎绝迹,生态被严重破坏。经当地政府部门长期的治理,贫笃湖湖水清澈,鱼游虾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中有效选择湖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遵循了自生原理
B.与治理前相比,该湖治理后物种丰富度增大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贫笃湖周围建立缓冲带,可减少人类对该地次生演替的干扰
D.治理后鱼虾产量增加,与蔬菜相比,食用鱼虾可减少生态足迹
13.“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的模式之一。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是“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
B.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C.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④优于②、③
D.通过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14.水体富营养化可加剧藻类水华的发生和发展,现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_______。当少量生活污水排放入河道中,河水仍能保持清澈,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当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河道中,会引起水华,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2)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_______,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属于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3)研究发现,适量投放铜锈环棱螺对引起水华的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并非投放量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4)基于以上研究,可采用“以螺控藻”的方案治理水华,开展于_______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
15.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由______构成(填图中的字母)。用图中的数字可将碳中和量的关系构建成数学模型,即______。
(2)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使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说明生态足迹______(填“越大”或“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农作物秸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的利用方式能______(填“降低”或“增大”)生态足迹,其原因是______。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人工林碳储量增加,且与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______。
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
B.关注不同种类人工林对碳储量的影响——遵循循环原理
C.适当补充种植与优势树种生态位不同的其他树种——遵循自生原理
D.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与碳储量相关的非生物因素——遵循整体原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错误;
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消耗的资源更多,会增大生态足迹,B正确;
C、人口负增长时,会出现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C正确;
D、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环境压力,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D正确。
故选A。
2.答案:A
解析:A、农作物合理密植,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没有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农作物间作套种,增加了物种数目,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B错误;
C、无废弃物农业,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错误;
D、天然混合林,物种丰富度大,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尾气排放可实现增蓝天,减少微生物分解产生的CO2不可,A错误;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B正确;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C正确;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有助于优生态,D正确。
4.答案:C
解析:海水富营养化会产生赤潮,淡水如湖泊富营养化会产生水华,故湖泊中不会出现赤潮现象,A错误;一些重金属会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出现在某些植物和动物体内,人食用这些动、植物,也会危及人体健康,B错误;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土壤一旦发生污染,短时间内很难修复,C正确;机动车尾气排放,既污染了大气,也显著引起公路两侧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含有重金属废品的垃圾,如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被长期堆放在某处,在雨水淋洗下会向土壤中释放有毒元素,因此,土壤污染不仅来自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会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导致本土生物多样性降低,因而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进行综合评估,B正确;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错误;COP15的举行有利于掌握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D正确。
6.答案:A
解析:A、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量,A错误;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C、未来能源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不可枯竭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C正确;D、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严重影响的生物的生存,因此是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A。
7.答案:B
解析:A、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A正确;B、遵循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问题。依题意,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50m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杨树不适合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如果我国西北生态建设时种植杨树则违反了协调原理,B错误;C、遵循协调原理除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依题意,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说明生物量已超过考虑环境容纳量,违反了协调原理,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C正确;D、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问题,否则容易造成“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因此,这涉及的是整体性原理,D正确。故选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活垃圾中的重金属,由于生物体无法将其代谢,会随着营养级的增高而出现富集现象,专门收集可以避免此现象,A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具有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收集餐饮业的剩饭、剩菜用作猪饲料,不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人类还可以食用猪肉,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就地燃烧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可以加速物质的循环,但是会加剧环境污染,C错误;合理利用粮食加工、饲养业的有机废弃物,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9.答案:B
解析:A、搭乘公交车属于低碳交通,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A正确;B、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C、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捕捞成鱼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D、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可回收垃圾可作为有效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故选B。
10.答案:D
解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A正确;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B正确;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C正确;为了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但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应该以预防为主,D错误。
11.答案:B
解析:A、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正确;B、由于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臭氧层变薄是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B错误;C、淡水约占地球水资源的3%,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1/3,人口剧增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C正确;D、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D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治理中有效选择湖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让生物组分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遵循了自生原理,A正确;B、与治理前相比,该湖治理后物种数量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大,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C、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建立缓冲带可减少人类对该地次生演替的干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C正确;D、治理后鱼虾产量增加,鱼虾需要以植物或浮游生物为食,与蔬菜相比,食用鱼虾可增加生态足迹,D错误。
13.答案:C
解析:循环是“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A正确;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B正确;对有机废弃物进行②、③的处理,既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又减少了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所以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错误;通过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14.答案:(1)生态平衡;抵抗力;自我调节
(2)下降;正反馈
(3)铜锈环棱螺密度过高使种内竞争加剧(或天敌增多),导致死亡率增加,铜锈环棱螺数量下降
(4)生物不污染环境,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所以当少量生活污水排放入河道中,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是当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河道中,会引起水华,这就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细胞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进而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它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鱼类的死亡使得水质进一步恶化,属于正反馈调节。
(3)适量投放铜锈环棱螺对引起水华的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并非投放量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铜锈环棱螺密度过高使种内竞争加剧(天敌增多),导致死亡率增加,铜锈环棱螺数量下降,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4)“以螺控藻”的方案治理水华,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15.答案:(1)A、B、C;⑩=①+②+③+④
(2)越大;降低;可以减少秸秆的焚烧和浪费,使更多的碳储存在生物体内,从而降低生态足迹
(3)CD
解析:(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由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构成。 ①②③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④是化石燃料的燃烧,①②③④能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回到环境中去,⑩是光合作用,是将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有机物引入到生物群落中,碳中和即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和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相等,因此碳中和时⑩=①+②+③+④。
(2)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使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说明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农作物秸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的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其原因是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秸秆的焚烧和浪费,使更多的碳储存在生物体内,从而降低生态足迹。
(3)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人工林,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不符合协调原理,A错误;
B、关注不同种类人工林对碳储量的影响,是考虑了物种多样性,而不是循环原理,B错误;
C、适当补充种植与优势树种生态位不同的其他树种,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更新,遵循自生原理,C正确;
D、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与碳储量相关的非生物因素,是从整体上考虑系统的效益和影响因素,遵循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