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体液调节(有解析)——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体液调节(有解析)——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资源简介

(3)体液调节——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寒假作业
1.越野跑、马拉松等运动需要大量消耗糖、脂肪、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下列各种激素水平与正常的相比。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水平高,胰高血糖素水平低
B.抗利尿激素水平低,甲状腺激素水平高
C.胰岛素水平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低
D.胰岛素水平低,胰高血糖素水平高
2.如图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靶细胞不可能是内分泌细胞 B.内分泌细胞可能是神经细胞
C.分泌物经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D.图中的分泌物一定是蛋白质
3.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代表器官或细胞,①~⑤代表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器官或细胞是下丘脑、垂体、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
B.从调节方式的角度分析,图中甲对乙是体液调节
C.①能特异性作用于乙的原因是乙具有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D.④、⑤两种激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关系
4.下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B.9时-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
C.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
D.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5.某同学感染某种病毒后一段时间内体温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段 体温
① 36.5℃±0.2℃
② 36.5℃逐渐升至39.5℃
③ 39.5℃±0.2℃
④ 39.5℃逐渐降至36.5℃
⑤ 36.5℃±0.2℃
A.在①时间段,该同学体温能维持稳定与下丘脑有关
B.在②时间段,该同学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
C.在③时间段,该同学此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在④时间段,该同学大量出汗,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6.人体内甲状腺激素(TH)的调节途径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表示器官,①②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若摄入碘元素过少,则体内的TRH、TSH含量会下降
C.①②过程可以调节TH含量,使其浓度不至于过高
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
7.运动会上,运动员大量出汗,体内失水过多,但细胞外液渗透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具体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B是大脑皮层
B.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会增加
C.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说明受体不具有特异性
8.选取同种、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B.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和下丘脑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
C.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
D.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协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实验及其结果或与该激素相关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狗的胰腺组织研碎制成提取液,并注射给患糖尿病的狗,能有效降低其血糖浓度
B.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的提取液能促进小肠黏膜分泌胰液
C.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
D.食用碘盐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侏儒症等病症
10.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25 ℃、0℃、25 ℃ 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15 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 min测一次(第1次是在实验开始5 min时测量)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9次。测量结果(相对值)如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A.表中指标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B.实验中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将小鼠从25 ℃ 环境移到0 ℃ 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D.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13 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26 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11.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少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不具有协同作用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12.螺旋藻(属蓝细菌)是一种中药材,可用于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功能等。下列有关螺旋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螺旋藻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
B.螺旋藻和黑藻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螺旋藻通过细胞增殖的方式进行繁殖,说明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细胞
D.光照条件下,螺旋藻体内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13.为研究糖尿病发病机理,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下列实验:对照组一直饲喂普通饲料,实验组饲喂等量且适量的高糖高脂饲料,构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模型,30天后,测定各组的体重,瘦素、胰岛素和脂肪细胞瘦素受体的含量及空腹血糖浓度,数据如表所示(注: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促进脂肪转化成葡萄糖,使体重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体重(g) 瘦素含量(ng/mL) 胰岛素含量(mIU/L) 血糖浓度(mmol/L) 瘦素受体含量(OD)
对照组 360.05 1.08 12.62 5.0 0.45
实验组 435.50 7.75 132.56 7.4 0.10
A.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来控制胰岛素的分泌
B.胰岛素是小鼠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C.实验组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弱,推测可能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有关
D.在血糖浓度调节方面,胰岛素和瘦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14.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信号刺激是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分泌的激素甲是________,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若图中信号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甲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
(2)腺体A的名称为________,作用于腺体A的激素是________。在体温调节方面,激素丙和________(激素名称)具有协同关系;在血糖调节中,激素丙和________(激素名称)具有协同关系。图中由“下丘脑→垂体→腺体A”调节激素丙分泌的机制叫作________调节。
(3)人发热大量出汗后,激素乙的分泌量将会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同时在________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从而保证体内水盐平衡。
15.糖尿病有胰岛素分泌缺陷(1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阿卡波糖可延缓肠道中二糖分解及葡萄糖吸收,进而控制餐后血糖。其常见的形式有咀嚼片、普通片剂和胶囊三种。为研究不同形式阿卡波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出图甲、乙所示结果。图甲为健康受试者空腹服用蔗糖溶液或糖药同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乙表示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不同形式的阿卡波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健康受试者空腹服用蔗糖溶液的目的是______;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______在降低血糖幅度上稍有优势,但该优势较健康受试者仍有差距。
(2)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1型糖尿病患者的______细胞受损,该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下列物质可被该细胞受体识别的是______。
①胰淀粉酶②胰高血糖素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神经递质
(3)1型糖尿病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口服阿卡波糖来治疗,说明理由:______。
(4)我国科研人员为开发与阿卡波糖同类型的新药,研究了植物来源的生物碱和黄酮联合使用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生物碱和黄酮联合使用能否用于治疗糖尿病。实验材料及用具:糖尿病模型鼠、生理盐水、阿卡波糖、生物碱和黄酮联合药物(将生物碱和黄酮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血糖仪等。
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越野跑、马拉松等运动后,运动员体内血糖大量消耗,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此时,机体代谢旺盛,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同时机体大量排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综上可知,A、B、C错误,D正确。
2.答案:B
解析:若内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则靶细胞可以是内分泌细胞,A错误;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B正确;图中的分泌物是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的,该过程不是定向的,但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图中的分泌物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是氨基酸衍生物等,D错误。
3.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胰岛A细胞、丁为胰岛B细胞,A错误;甲通过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对乙进行调节,该过程为激素调节,B正确;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垂体)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④能够升高血糖,⑤能够降低血糖,④、⑤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拮抗关系,D错误。
4.答案:A
解析:A、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引起血糖上升,A错误;
B、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故9时-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B正确;
C、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
D、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故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5.答案:C
解析: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①时间段,该同学体温维持稳定与下丘脑有关,A正确;
B、该同学体温由36.5℃升至39.5°℃的过程中,产热增加1,散热减少,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B正确;
C、该同学在③时间段体温维持在39.5℃左右,要维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该同学在④时间段体温由39.5℃逐渐下降至36.5℃,要增加散热。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所以在该阶段同学大量出汗,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所以甲是下丘脑,TRH作用于垂体(乙),垂体产生TSH,作用于甲状腺(丙),A正确;
B、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之一,若摄入碘元素过少,则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则体内TRH、TSH含量会上升,B错误;
C、①②属于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7.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抗利尿激素受体结合,醛固酮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受体具有特异性,D错误。
8.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故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
B、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分泌胰岛素)和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B错误;
C、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可知,相同时间内,胰岛素组和生长激素组的大鼠的平均体重都更重,说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C正确;
D、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可知,相同时间内,胰岛素组和生长激素组的大鼠的平均体重都更重,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之间是协同作用,且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协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D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将狗的胰腺组织研碎制成的提取液中含有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会分解胰岛素,再将提取液注射给患糖尿病的狗,不能降低狗的血糖,A错误;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的提取液中存在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雄激素能促进并维持公鸡第二性特征和求偶行为,公鸡阉割后,雄激素分泌不足,故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C正确;碘可以合成甲状腺激素,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都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有关,而侏儒症与生长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有关,D错误。
10.答案:B
解析:A、由表中指标分析可知,由25℃→0℃,皮肤血流量会减少,对应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先增加,对应A;随后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应B;故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皮肤血流量,A错误;
B、实验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将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小,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这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13min时小鼠的TRH和TSH含量均低于26min时的,故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因此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少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该实验中,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后、注射激素前后可形成自身对照,不需要再增添空白对照组,B错误;比较图中单独注射生长激素或胰岛素与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促进小鼠体重增加方面起协同作用,C错误;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注射过多的激素可能会影响动物生长,实验效果不一定更显著,如注射过多的胰岛素会使动物出现低血糖的症状,D错误。
12.答案:D
解析:螺旋藻属于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A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两者在细胞结构常图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正确;螺旋藻通过细胞增殖的方式进行繁殖,说明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细胞,C正确;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D错误。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与糖尿病发病机理。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通过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来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神经调节方式,A正确;胰岛素是动物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B正确;相比对照组,实验组血糖浓度较高,而胰岛素含量也高出很多,说明实验组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弱,可能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有关,C正确;在血糖浓度调节方面,胰岛素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而瘦素通过促进脂肪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D错误。
14.答案:(1)胰岛素;全身组织细胞;胰岛B细胞;肝脏
(2)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级
(3)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大脑皮层
解析:(1)血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所以其作用的靶细胞是全身组织细胞,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所以靶细胞是肝细胞。
(2)据图分析,腺体A是甲状腺,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TSH)。在体温调节方面,肾上腺素也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和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关系。由下丘脑→垂体→腺体A调节激素丙分泌的机制叫作分级调节。
(3)人发烧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从而保证体内水盐平衡。
15.答案:(1)作为空白对照(合理即可);咀嚼片
(2)胰岛B;②④
(3)能;阿卡波糖通过延缓二糖等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进而控制餐后血糖,这一原理理论上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
(4)选取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水平,A组灌胃适量生理盐水,B组灌胃等量的阿卡波糖,C组灌胃等量的生物碱和黄酮联合药物,一段时间后,通过血糖仪定时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水平
解析:(1)图甲中健康受试者空腹服用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作空白对照;据图乙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咀嚼片在降低血糖幅度上稍有优势,但该优势较健康受试者仍有差距。
(2)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胰淀粉酶存在于小肠中,作用于淀粉的水解,不能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B细胞上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不能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胰岛B细胞能接受神经调节,所以有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3)阿卡波糖通过延缓二糖等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进而控制餐后血糖,这一原理理论上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健康人的实验结果也侧面验证这一假设。
(4)为研究生物碱与黄酮联合使用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可设计三组实验分别进行血糖水平测定,实验思路为:选取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水平,A组灌胃适量生理盐水,B组灌胃等量的阿卡波糖,C组灌胃等量的生物碱和黄酮联合药物,一段时间后,通过血糖仪定时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