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分析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城市群的原因。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能够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布特点,并能举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苏州园林、上海城市夜景、兴化油菜花田、南京龙舟赛四幅图片,让学生了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这古老的土地如今的繁华。最后,用苏的繁体字来表现长江三角洲的鱼米之乡特色,激发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
(活动)读图找出长江、太湖、东海、南海、上海、南京、杭州,说一说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过渡)我们说长江三角洲是江海交汇之地,下面请同学们读图7.1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说说该地有哪些“江”和“海”。
“江”有长江和钱塘江,“海”有黄海和东海。
(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江海交汇之地,港口众多,这样的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长江干流水运发达,经济腹地广阔;南北海上航运中枢,远洋航运通往世界主要港口。
(教师)长江三角洲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干支流发达,水运便利,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活动)多媒体出示教材P53图7.1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学生读图和阅读教材P52-54的相关文字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分别找出人口超过500万和超过100万的城市。我国超大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哪一个?试介绍本区的历史文化名城。
(2)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总结上海在本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示:(1)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超大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上海。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杭州、苏州和扬州等。
(2)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京杭运河沿岸)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的超大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教师)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
南京作为古都,名胜古迹众多。中华门是明朝初期都城的正南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堡城。
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以秀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
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
扬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活动)说一说: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心目中的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2487万(2020年),是我国的超大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54“崛起的浦东”,了解浦东开发对上海的作用。
(教师)开发浦东既可以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又可以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活动)多媒体出示“长江三角洲交通图”和“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辐射范围图”,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
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活动)多媒体展示教材P55图7.21“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
 
读图,分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1)“同城效应”是指人们居住在一座城市,工作在另外一座城市,每天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2)发达的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密集,提供了多种交通方式,交通更加便捷。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活动)完成教材P55的活动,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不在同一座城市。这种生活方式的有利方面是能够缓解大城市的住房压力,不利方面是增加了交通费用,浪费了时间。
(2)这种生活方式依赖的条件是什么呢?
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3)你身边的人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高速便捷的交通确实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过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空前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下面我们来学习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提问)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自由发挥。
(活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学生依照图例分别找出本区的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
本区世界遗产:杭州西湖、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绍兴、宁波、上海、苏州、无锡、常熟、南京、常州、南通、扬州、镇江。
水乡古镇:周庄、同里、甪直、朱家角、西塘、南浔、乌镇。
(活动)展示图片:古镇周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
  
学生读图并结合教材P56-57的文字内容,分组完成下列任务:
(1)上面图片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反映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风貌的有哪些典型的旅游胜地?
(2)通过读图,你有什么感触?
提示:(1)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古镇周庄、乌镇、西塘等。
(2)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城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活动)展示图片。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哪些传统的文化底蕴?
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
(提问)除了引人入胜的风景,还有哪些原因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
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是长江三角洲旅游业发达的主要外部条件。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生动形象,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水乡特色,因此学习起来兴趣较高,教学效果较好。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导致的同城效应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因此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通过对书本中的图片进行分析,加以延伸,让学生进行理解。这也启发我们在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其中的“材”不仅指学生,也指教材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自然环境特征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历史文化名城
核心城市——上海
同城效应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
旅游景点
水乡风貌、传统文化
随堂练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当地人选择每天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完成1—2题。
1.“同城效应”主要依赖的交通运输方式有( )
A.航空、公路B.公路、铁路C.铁路、水路D.水路、航空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B.是著名的“天府之国”和“丝绸之乡”
C.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D.核心城市是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群一体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驶入“高铁+旅游”时代,“主题+体验”区域专项旅游产品获得普遍好评。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 )
A.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交通便利
B.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
C.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D.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4.长三角“1小时生活圈”带来了同城效应,主要得益于( )
A.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农业的发展
C.制造业的发展D.工业的发展
5.长江三角洲可推出的独具特色文化的主题体验类旅游产品有( )
①“岁月余味”②“茶香文化”③“雪乡探幽”④“都市夜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AC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