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4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

资源简介

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依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贵州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材料,了解贵州省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贵州环境保护的有利措施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难点】
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多彩贵州、喀斯特地貌、黄果树瀑布、遵义会议会址。今天我们来学习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学习新课】
一、自然地理概况
(活动)读图说一说贵州省的地理位置特征(学生读图回答)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周围分别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为邻。
(提问)贵州省主要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情况如何?(学生回答)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表崎岖。
地势:从河流流向来看,河流多为自西向东流,可判断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
(提问)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图,贵州省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回答)
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表现为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活动)贵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这些说法反映了贵州地理环境的哪些特点?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
贵州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表水少,耕地面积少。
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活动)分析下表,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表中5个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纬度的高低。
(2)想一想,贵阳夏季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答案:
(1)纬度从高到低排列:上海、武汉、重庆、长沙、贵阳。
(2)贵阳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因而夏季气温低于其他城市。
(活动)有人说,“纬度较低”和“海拔较高”的共同影响,形成了贵州“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回答)
贵州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所以冬天温和;从地形方面看,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高,所以夏天不热。因此形成了“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
(拓展)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走进贵州,就走进了山之国,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平整土地,“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近乎实情。
省会贵阳建在群山环抱的“坝子”里,虽然人们生活贫困,但风光无限,进入贵州就像进了大公园,到处悬崖峭壁、峡谷川流,有惊心动魄之感。贵州雨水多,虽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但冬暖夏凉,气候在全国仅次于昆明,而且不像昆明那样多风,却也是避寒避暑好去处。
(提问)贵州省有哪些自然资源?(学生回答)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汞、重晶石、磷、铝土等。
主要河流有乌江、北盘江、赤水河等,水能资源开发具有显著优势。
贵州由于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困难。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老师)环境问题:贵州境内石灰岩广布,土层较薄,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而出现石漠化现象。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干旱、冰冻、冰雹等。
(活动)阅读课本94页活动题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就石漠化发生的过程来看,主要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
(2)有哪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石漠化过程呢?请将你的看法填入下列空白图框中。
(3)议一议,应该如何协调当地的人地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
(1)主要问题出在毁林开荒这一环节。
(2)陡坡开荒、滥垦乱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3)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开展水土保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老师)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进一步实施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以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巩固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活动)为了治理石漠化,摆脱贫困,贵州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图示中的农民是如何脱贫致富的?这种方式能否普遍推广?
(2)除了图示中的措施,治理石漠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答案:
(1)居民异地搬迁到山下的坝子里安家落户,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从事农副业生产,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2)植树种草、改善环境、改善交通、发展多种经营等。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一)水资源利用
(老师)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贵州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使当地人民的用水状况得到改善,还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
(活动)1.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省内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缺水的问题。请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实践过程中,贵州人民探索出立体农业的开发模式,其主要经验可总结为“五了登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田拴带子,山麓种绿植肥铺毯子,山下兴办工厂抓票子,农田集约种粮收谷子”。分组讨论这种农业开发模式的内涵及意义。(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
1.缺水原因: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降水多渗漏到地下;贵州河流流经高原、山地,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水难度大,成本高。
对策和建议:植树种草,修建梯田,控制水土流失,巩固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推进生态、节水农业等措施,还要修建水窖,节约用水等。
2.在山上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在山腰坡地采取生物措施,修建梯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在缓坡山麓地带,种草养畜,形成感到保持水土的又一道防线;开工厂从事农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脱贫致富;种好五谷杂粮填饱肚子,推动“帽子”“带子”和“毯子”工程的实施,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协调发展。
(二)能源资源利用
(老师)近年来,贵州加大煤炭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大批煤电基地。与此同时,贵州充分发挥“水火互济”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
(拓展)贵州——“西南煤海”
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储量达241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发展煤化工提供了资源条件。
(三)旅游资源开发
(老师)贵州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改进,贵州旅游业增长迅速。
(阅读)黄果树瀑布与织金洞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族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白水河上,是中国著名的大瀑布。瀑布以上共有9级跌水,夏季洪峰时汇成巨瀑布,宽81米,落差74米。巨大的水幕直捣犀牛潭,气势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织金洞位于贵族省织金县,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10多千米,最宽处170多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平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内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
(展示)黄果树图片和织金洞图片。
(活动)贵州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红军长征时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与遗迹。黎平会议、镇远会议、猴场会议、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历史活动,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以“追忆红色岁月,重走长征之路”为主题,设计一条贵州省红色旅游线路。(学生设计图线并回答)
四度赤水——娄山关战役——遵义会议会址——强渡乌江——猴场会议会址——镇远战役——黎平会议会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如:师问生答、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观看视频等,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另外,一节课的活动要适量,不可过多,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否则将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杂乱无章,将影响学生通过感悟形成理念。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