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学习重难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教材知识点】知识点一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过程(1)西班牙的殖民地①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________。②16世纪中叶,西班牙把除 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③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建立了几个 进行管理。(2)葡萄牙的殖民地①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了 殖民地。②在巴西设立________,葡萄牙国王任命总督治理巴西。2.结果: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________________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3.影响(1)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 ,推行农奴制,发展 ,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3)殖民者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4)为保证殖民者的利益,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二 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早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活动。(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人到达东方。(2)概况国家 殖民方式 殖民概况葡萄牙 建立________,以控制商路 16世纪中叶,在亚洲建立了包括________在内的几十个商站西班牙 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2.英、荷、法在亚洲的殖民活动(1)时间:从17世纪开始。(2)概况地域 概况南亚 ①17世纪初,英国通过________,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 ②对印度的剥夺是英国________的主要来源之一,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东南亚 ①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________,建立了巴达维亚殖民地,后来,占领了整个印度尼西亚 ②到19世纪末,英国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③法国侵占了________、柬埔寨和老挝 ④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西亚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等国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________东亚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10年,日本吞并了________知识点三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工业革命前(1)从________开始,西方列强就侵入非洲。(2)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并进行________。2.工业革命后: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1)北非①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成为________等国争夺的重点。a.________通航后,英法控制了运河。b.它们利用埃及的财政危机,控制了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c.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②英国以埃及为基地对________实行武力扩张。③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入侵________,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2)南非①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________,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②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________。③德国:希望在________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这是一幅著名的漫画。画上的人物是英国殖民头目罗得斯(1853—1902),他脚跨非洲南北两端,又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对非洲的侵略野心。罗得斯出生于英国,1870年移居南非,是一名狂热的殖民主义者。他在南非投资金刚石矿和金矿,很快成为当时世界黄金业巨头。1881年,他成为英国开普殖民地议会的议员,从此进人政界。他积极鼓吹在非洲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到开普敦的殖民帝国,并付诸实施,发动了一系列殖民战争。(3)柏林会议背景 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时间 ________年参加国 ________、法、________等国内容 ①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________”原则 ②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影响 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知识点四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________________,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________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形成的主要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列强争先恐后地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更大规模地瓜分世界。3.影响(1)加剧了列强之间的扩张与争夺。(2)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________________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3)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4)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随堂检测】1.英属北美殖民地是由英国和欧洲移民建立,他们不但把英国的经济制度,而且把英国的议会制度带到北美来。1763年以前,英国基本对殖民地经济采取放任政策。而西葡两国则将本国的封建庄园经济移植到拉美殖民地,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这种差异( )A.大大迟滞了拉美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B.造就了两地区独立后政治体制的迥异C.取决于宗主国对待殖民地的不同政策 D.至今仍然影响着上述区域的发展路径2.16世纪中期后,巴西产出食糖、烟草和棉花的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1822年独立后,巴西长期是一个生产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20世纪30年代,巴西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巴西长期( )A.重视民族工业发展 B.积极开展国际合作C.持续优化经济结构 D.深受殖民主义危害3.地理大发现前的古代美洲有过非常璀璨的土著文明,而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这一年则成为美洲文明史上的转折点。关于拉丁美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独立运动中出现了别具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②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③列强在殖民过程中确立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④美国曾对此地实施“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1784年《印度法案》得以通过,按照这一法案,东印度公司必须由英国国王任命的议会监督局来控制。同时英国人也一改之前横征暴敛的强盗作风,改成了比较“文明”的方式来对印度进行剥削。英国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对北美战争的反思 B.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涨C.东印度公司的贪腐 D.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5.17~18世纪的印度,封建王公之间混战不断,一些印度人自愿加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组建雇佣兵部队,这些人被称为“土兵”。到19世纪中叶,印度“土兵”人数突破了20万人,远超驻印英军的数量。这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印度的争夺较为激烈 B.英属印度资本原始积累加快C.西方生产方式被移植到印度 D.印度人的民族意识亟待觉醒6.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下列选项与“建设性”任务相符的是( )①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 ②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③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7.阿默达巴德是出身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位政府行政官员,1861年开办了拉查德拉企业集团的第一家纺纱厂,随后扩展到整个市镇;1893年他加入印度国民大会党,并联合当地的工商业界支持独立运动。材料体现了印度( )A.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B.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C.种姓制度基本根除 D.非暴力不合作的发展8.有学者认为,印度历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变动。这些变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②穆斯林进入和统治印度③英国征服印度 ④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9.上图是关于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的漫画。如果根据史实给这幅漫画加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 )A.《战胜国的盛宴》 B.《强盗们的逻辑》C.《非洲人的抉择》 D.《和平的缔造者》10.1415—1876年,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领土约320万平方公里,约为非洲大陆的10.6%;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这种变化( )A.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 B.是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C.体现了欧洲侵略性质的变化 D.促进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1.下图描绘的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国际会议,会议的地点在欧洲某国的首都。这次会议( )A.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 B.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C.谋求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 D.达成了“全体一致”原则12.1884年柏林会议总议定书第三十五条:本议定书各缔约国承认,在各缔约国所占之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有责任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利的政权。并可在必要时,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该条款( )A.明确规定列强对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B.划分了列强占领非洲的势力范围C.旨在建立保护列强在非利益的傀儡政权D.解决了列强殖民非洲的矛盾冲突13.19世纪末饮酒日益流行并成为非洲城镇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进口商品”。为此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禁酒政策,从而引发了饮酒权的激烈冲突。据此可知( )A.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 B.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C.饮酒之风容易冲击殖民秩序 D.殖民者试图改变非洲生活方式14.1884年11月15日,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平衡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C.加快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D.使非洲所有国家丧失独立15.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1963年独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肯尼亚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历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表二这表明( )A.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的色彩 B.民族独立后其茶叶生产发展受阻C.多极化促进茶叶生产质的飞跃 D.茶叶生产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16.20世纪30年代,摩洛哥主要种植甘蔗,黄金海岸(今加纳)主要生产可可,利比里亚和安哥拉主要生产咖啡,埃及、苏丹、乌干达等国主要种植棉花,南罗得西亚(今属津巴布韦)以种植烟草为主。这反映出当时非洲( )A.经济发展的依附性特征 B.饮食结构发生巨大改变C.区域经济的互补性特征 D.完全沦为欧美的殖民地17.1895 年夏,德皇威廉二世在给沙皇的通信中绘制了油画《世界各民族,保护你们最珍贵的财产》,正式提出了“黄祸论”。20 世纪初他还告诉沙皇,“日本出售军火给中国”“原钢材料正在法国——你的同盟国——生产”“他们正在争夺整个亚洲,正在苦心孤诣地准备着给全体白种人以打击”。这深刻反映( )A.殖民体系中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B.列强制定了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C.亚洲觉醒缘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种族歧视成为当时世界普遍现象18.1902年,英国要求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偿还购买的政府债务,遭到拒绝后,英国联合德国炮轰该国多个要塞,并封锁其主要港口和出海口,最终迫使委内瑞拉签定于1930年还清拖欠债务的协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地缘因素影响国家利益 B.“炮舰政策”助长海外殖民C.国家重视海外投资安全 D.“泛美主义”主导美洲事务19.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组织的可可种植,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同一时期,欧洲人掌握了生产固体巧克力的技术,巧克力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材料说明( )A.比利时人垄断了欧洲巧克力产业 B.列强的殖民活动影响了国际分工C.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开启了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代,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南岸购买了一个村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埠,这就是马德拉斯城(Madras)。同时英国人又在孟加拉(Bengal)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Calcytta)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到了17世纪末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中人常常和印度各地的酋长为难,印度皇帝才知道西方人的势力不可轻侮。当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个东印度公司。——摘编自何炳松《世界历史常识》材料二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20年代,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1833年,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21.【非洲:沉沦与抗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人在非洲沿岸长期活动,但他们对内陆知之甚少。从18世纪后期起,多国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等河流的走向。英国探险家布鲁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披露了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情况。布拉柴和斯坦利分别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所派,在刚果河流域活动,为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1884 年,柏林会议承认了比利时国王在刚果的统治权。材料二1960 年6月,比属刚果宣布独立。几天后发生兵变,骚乱向全国蔓延。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刚果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捷克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1961 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 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这场危机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冲突、对抗后终于结束,但刚果内部政局依然动荡不安。(1)阅读材料一,分析欧洲人对非洲内陆探险活动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刚果危机中各种国际力量的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由题意,英属殖民地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政策较为先进,而西葡两国则采用落后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统治殖民地,因此造就了上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至今仍然受到影响,故D项正确;A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时间差异并不大,因此“大大迟滞”说法错误;B项,材料叙述的内容不光是政治方面,因此B项本身不全面,并且拉丁美洲在独立后大部分国家采取共和制度,“迥异”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取决于”说法不准确,排除。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中期,葡萄牙在巴西建立了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巴西的“食糖、烟草和棉花”等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1923年,门罗宣言出台之后,美国对其进行经济侵略,导致巴西独立之后,“长期是一个生产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到了20世纪30 年代,巴西的民族工业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充分表明巴西长期深受殖民主义的危害,故选D项;据题干“20世纪30年代,巴西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其民族工业发展较晚,排除A项;据所学,葡萄牙和美国相继殖民巴西,不但进行专制统治,还疯狂掠夺巨额财富,它们之间不是合作关系,而是殖民关系,排除B项;经济结构一般指的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这种比例关系,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所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圣雄”甘地所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运动,故①错误;据所学,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在拉丁美洲地区既有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也有欧洲白人,还有非洲黑人,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并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故②正确;据所学,为解决列强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的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在1884年所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列强确定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故③错误;据所学,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对拉丁美洲进行解决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装干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英属北美殖民地在1775—1783年,经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统治取得独立,为吸取管理北美殖民地的教训,英国调整了对印度的剥削方式,企图长久维持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故选A项;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涨是在19世纪,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的贪腐”是“之前横征暴敛的强盗作风”表现之一,而英国人“一改之前横征暴敛的强盗作风”是为了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840年,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材料可见,印度人对侵略者并无痛恨情绪,甚至自愿加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部队且人数逐渐增多,这说明印度人缺乏民族意识,故选D项;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法国曾经与英国进行争夺,但材料中主要提及的争斗是封建王公之间的混战,而非列强争夺印度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仅可得知印度土兵情况,属于军事范畴,资本的原始积累属于经济范畴,且资本原始积累一般指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材料中的印度仍处于被殖民状态,无法进行快速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度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更没有提及印度是否采取与西方一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无法得出相应结论,排除C项。6.【答案】B【解析】题干大意是指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具有积极影响,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属于英国强加给印度的,是殖民统治的表现,不属于在摧毁印度旧制度基础上建立新印度的表现,与“建设性”不符,故①错误;印度独立后,统治精英接受了来自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冲击了原有的等级观念,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得印度走向独特发展道路,所以这属于建设性任务,故②正确;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的政策有利于摆脱印度原有的种姓制度,促进印度的近代化,故③正确;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且对民主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阿默达巴德开创纺纱厂并联合当地工商业界支持独立运动,表明印度在英国侵略的背景下希望通过振兴工商业来反侵略,即民族忧患意识觉醒,故选B项;“兴起”一词有误,排除A项;近代印度并未废除种姓制度,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兴起于20世纪初,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所学印度历史可知,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是在公元前17世纪,故①排在第一;穆斯林进入和统治印度是在13世纪,故②排在第二;英国征服印度是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故③排在第三;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是在1947年,故④排在第四;选择A项符合题意。9.【答案】B【解析】据材料“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这次会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土地,必须统治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这一原则严重侵犯了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的利益,因此是强盗的逻辑,故选B项;《战胜国的盛宴》指的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排除A项;漫画内容没有体现非洲人民的意愿,柏林会议并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参加,不能说明是非洲人的抉择,排除C项;漫画说明欧洲列强是在瓜分非洲,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并不是在缔造和平,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竞争加剧,纷纷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尤其是1884年的柏林会议后,列强争相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故选B项;材料“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反映了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把绝大部分国家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人口没有大量迁移美洲,“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排除A项;无论是1415—1876年还是1876年后,欧洲对非洲的侵略性质没变,排除C项;材料“1415—1876年,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领土约320万平方公里……1876年后……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显示了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程度比1415—1876年深得多,这是因为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根据图上的非洲地图可以推知,这次会议是1884年欧洲列强商讨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这次会议确立的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反映,答案选B。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是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排除A。一战、二战后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会议的重心都不在非洲,排除C。“全体一致”是国联的原则,排除D。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各缔约国所占之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有责任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利的政权。并可在必要时,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可知,通过柏林会议议定书第三十五条规定,列强可以在非洲建立一个可以保护列强既得利益的政权,故选C项;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有效占领”原则,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会议还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欧洲列强都想实现自己在非洲的扩张计划,因而引起了严重的纠纷和冲突,这些冲突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认为酒制约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此制定禁止饮酒的政策,表明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故选B项;“激烈冲突”的原因在于英国殖民当局的禁酒政策,而不是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引起的,从材料中看不到民族独立意识,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饮酒之风只是影响到英国在殖民地的其他商品的销售,不能改变英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禁酒政策,目的不在于改变非洲生活方式,而在于扩大其在殖民地商品输出,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为欧洲列强召开的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这一会议标榜“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实质上是欧洲列强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协议加快了其瓜分非洲的进程,故选C项;通过柏林会议只不过暂时协调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行动,矛盾不可能解决,排除A项;列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殖民地,利益争夺无法平衡,矛盾不断加深,排除B项;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未丧失独立,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独立前的肯尼亚是英国的殖民地,为满足英国的需要,茶叶被引进肯尼亚并广泛种植,故选A项;“发展受阻”不合题意,与题干中“探索发展”相悖,排除B项;“多极化”不合逻辑,应为“全球化”,排除C项;“茶叶生产”不合逻辑,茶叶是生活类商品,而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一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紧密相关,排除D选。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摩洛哥等非洲国家主要生产初级农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非洲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各地区种植园单一作物的生产与销售都依附于殖民宗主国,不能独立自主,故选A项;甘蔗、可可、咖啡、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用于出口而不是满足本国人口饮食的需要,排除B项;区域经济互补是指生产的产品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换,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发展,而非洲各地区生产的物资主要是为了满足欧洲国家的需求,排除C项;非洲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不是“欧美”,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内容来自德皇威廉二世给沙皇的通信,据其中“黄祸论”“日本出售军火给中国”“原钢材料正在法国——你的同盟国——生产”“他们正在......准备着给全体白种人以打击”可知,德皇意欲挑拨沙皇与他国的关系,结合所学19世纪末列强之间关系可知,这反映了在殖民过程中,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故选A项;材料中的通信并非仅仅针对中国,其影射出的是德皇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而制定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加剧,材料中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B项;亚洲觉醒是通过亚洲各国的反侵略求民主斗争体现的,与材料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据材料“黄祸论”可知,当时世界存在种族歧视,但是材料来源于德皇的信件故只能看出德皇的态度,不代表其他国家也认可黄祸论,“普遍现象”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国联合德国炮轰该国多个要塞,并封锁其主要港口和出海口,最终迫使委内瑞拉签定于1930年还清拖欠债务的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督促委内瑞拉尽快偿还其余英国的债务纠纷,英国以联合德国炮轰该国多个要塞,并封锁其主要港口和出海口为手段进行威胁,可见英国重视海外投资安全,故选C项;地缘政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意义,材料中体现英国国家重视海外投资安全,排除A项;“炮舰政策”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以武力威胁来推行其政治目的的外交政策,材料强调的是英国重视海外投资安全,排除B项;泛美主义原意是指要求美洲人民团结起来抵御欧洲殖民主义侵略的主张和运动,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组织的可可种植,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非洲成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产地,“同一时期,欧洲人掌握了生产固体巧克力的技术,巧克力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欧洲掌握固体巧克力的生产技术,成为巧克力的生产地。因此,殖民活动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即殖民地为原料产地,殖民国家为工业生产国,故选B;材料未提及比利时人对巧克力生产的垄断,故排除A;20世纪初,世界市场已经形成,C选项中开始形成是错误的;20世纪初非洲已经被瓜分,故排除D。20.【答案】(1)特点:通过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活动;经济侵略与军事侵略相结合;主要在沿海建立商站和商埠;需要应对欧洲其它竞争对手。(2)新变化:推广近代西方教育。评析: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英国推广近代西方教育会冲击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识,有利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但客观上带来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方式,也推动印度的近代化进程;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教育的发展。21.【答案】(1)影响:欧洲人对非洲内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促进了外部世界对非洲内陆的了解,推动了人类对非洲自然地理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但也为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占领和统治非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加速了非洲的殖民化进程。(2)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论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亲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