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课题: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 1 授课年级 八年级教材 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密度、压强的基本概念以及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在第一节浮力的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称重法测浮力,这为本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奠定了基础。 内容衔接:阿基米德原理是对浮力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量化,它揭示了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浮力相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后续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基础。 能力培养: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渗透:在教材内容中,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步骤得出科学结论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等实验器材,准确测量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 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 物理观念: 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明确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建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潜水艇浮沉等,形成对物体浮沉现象的科学认识。 科学思维: 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水平。 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判断物体的浮沉等,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对浮力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养成合作交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实质,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推导及应用:引导学生从原理内容推导出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等。 教学难点: 对“浸在”和“浸没”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浸在”和“浸没”这两个概念,不清楚它们在阿基米德原理中的具体含义和应用,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体积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排开液体的体积不一定等于物体的体积,尤其是在物体部分浸入液体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图形进行解释和说明。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其内涵和应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新课讲解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故事引入: 讲述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的故事,奴隶们被扔入死海,但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而是被波浪送回岸边。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实验演示: 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水槽,将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木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在水中浮起来? 学生活动: 认真听故事,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和实验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浮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初步认识浮力的存在。 复习浮力概念 教师活动: 提问复习: 提问: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提问: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演示验证: 将木块、泡沫塑料、石块、粉笔头投入水中,观察漂浮和下沉的现象。 提问:如何验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浮力的概念和方向,回答教师的问题。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浮力的概念和方向,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通过实验演示和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的存在和普遍性。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提问: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可能的影响因素,如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等。 设计实验: 讲解控制变量法和排除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 强调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并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的影响因素。 认真听教师讲解控制变量法和排除法的应用,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活力。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活动: 实验演示: 演示将空矿泉水瓶慢慢按入水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求每组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现象,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提问:浮力大小除了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密度的关系。 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排开液体体积不变,只改变液体的密度。 实验演示: 演示盐水浮鸡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 思考并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观看教师演示的实验现象,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测量不同密度的液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密度的关系。 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提问:你们能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推导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尝试进行推导。 推导讲解: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强调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涵和数学表达式。 应用举例: 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潜水器设计等。 提问:你们能举出阿基米德原理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学生活动: 回顾前面的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尝试进行推导。 认真听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和内涵。 理解并记忆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思考并举例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推导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应用举例,让学生认识到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教学 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入手,如船只浮在水面上、潜水艇的浮沉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浮沉条件来解释这些现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 注重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和轮船漂浮的原理等,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浮沉条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还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以致用意识: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等,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