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十二章 第3节 滑轮 教案 (表格式) 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十二章 第3节 滑轮 教案 (表格式) 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滑轮的概念,能区分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科学思维:经历滑轮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教学难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细线等。
学生准备:细线、刻度尺、滑轮、铁架台、钩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每周一早上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升到旗杆顶端的吗 播放“升国旗视频”,旗杆有一个重要的机械,它是什么机械 学生:滑轮。 教师:除了杠杆之外,滑轮也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生活中哪些场所应用了滑轮呢 学生:起重机、健身器材、电动晾衣架、电梯等。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起重机上的滑轮 健身房器材上的滑轮 电动晾衣架上的滑轮 电梯上的滑轮 滑轮在生活中很多应用,那么使用滑轮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节 滑轮”。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列举生活中的滑轮,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定滑轮和动滑轮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然后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钩码。观察并归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小组上台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钩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轴随重物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在学生演示组装滑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发现两种提升方法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课本P114“演示”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所需要的实验器材。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3.实验步骤。 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学生:实验器材: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细线、钩码、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学生:拉力F、钩码重力G、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钩码移动的距离h。 学生:把定滑轮(动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钩码挂在细线的一端;弹簧测力计挂在细线的另一端,用力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向下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移动的距离。 小组做好分工,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归纳实验结论。 钩码重G/N钩码移动方向钩码移动距离h/m拉力F/N拉力方向拉力移动距离s/m
教师巡视指导,并拍照,发现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展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1.拉力与物体重力有什么关系 省力吗 2.拉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拉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省距离吗 师生共同分析: 定滑轮的特点: 1.拉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F=G,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2.拉力的方向: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与钩码上升高度h的关系:s=h。 动滑轮的特点: 1.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F=G。 2.拉力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 3.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2h。 归纳(课件展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s=h。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F=G,s=2h。 拓展:定滑轮的实质(课件展示)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培养物理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支点在轴心O处,拉力F1是动力,重物的拉力是阻力F2;两个力臂l1、l2都等于轮的半径。 动滑轮实质(课件展示) 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支点在绳和轮相切的A处,拉力F1是动力,重物的拉力是阻力F2,动力臂l1是轮直径、阻力臂l2是轮半径。 例题 一辆汽车陷进了泥潭,司机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式安装滑轮,均能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甲)方式中滑轮的作用是 改变力的方向 ;设两种方式将汽车拉出的最小力分别是F1、F2,则F1 > (选填“>”“<”或“=”)F2 。 探究点二 滑轮组 教师: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却无法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该怎样做 学生: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 教师:对,动滑轮和定滑轮结合起来就组成滑轮组。 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有几种组合 这样的组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组装滑轮组,教师巡视,找小组同学上台进行展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课件进行展示。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组装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并用它来提升重物,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分析你的滑轮组,是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的 2.通过实验分析你的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分析你的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组装滑轮组,分组进行实验,为节省时间,奇数组绳子段数为2,偶数组绳子段数为3。 通过例题,加深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理解
实验数据: 物重G/N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F/N拉力方向拉力移动距离s/m
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实验结论:重物由2(或3)段绳子承担,拉力是重力的(或);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或3倍)。 归纳:若重物由n段绳子承担,拉力是重力的;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n倍,即F=G,s=nh。 点拨:承重绳子段数的判断方法(课件展示)。 探究点三 其他简单机械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轮轴和斜面”,分析书上列举的生活中实例,它们是怎样省力的 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 对轮轴和斜面进行简单讲解。 利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不同的滑轮组,通过实验总结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归纳滑轮组绳子段数的判断方法,加深对滑轮组特点的理解 了解生活中的其他简单机械
板书设计
第3节 滑轮
1.定滑轮
(1)定义: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
(2)特点: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s=h。
(3)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1)定义: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
(2)特点:省力,但费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F=G,s=2h。
(3)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s=nh。
作业设计
必做题:教材第116页“练习与应用”的1~4题。
选做题:当动力作用在动滑轮时[如图(甲)],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如图(乙),当动力作用在轴上,动滑轮有什么特点,请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升国旗引入课题,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帮助学生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带领学生学习滑轮的本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