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1.1课《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知识积累
1、《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2、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侍坐”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也各有差异。
3、疏通文意
(一)积累重要字词、句式
重要字词: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2、居则曰:平时、平日
3、子路率尔而对曰: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4、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5、比及三年:等到
6、以俟君子:等待
7、可使足民:使……富足
8、非曰能之,愿学焉:胜任、能做到
9、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10、舍瑟而作:放下;起身、站起来
11、吾与点也:赞成
12、如
如或知尔:假如、如果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重要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句)
2、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3、加之以师旅 (介宾短语后置句)
4、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宾短语后置句)
5、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句)
二、课文内容
1、思路: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本文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们一起畅谈理想志趣的情形。
2、思考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性格(人物形象特征)又分别有哪些特征?孔子对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
人物 述志 人物形象特征
子路 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强国)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冉有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富民) 谦虚谨慎 有分寸
公西华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知礼) 谦恭有礼 委婉曲致 娴于辞令
曾皙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幸福生活) 洒脱高雅 从容豁达(从容淡定)
人物 孔子的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让
冉有 叹之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
公西华 惜之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孔子表示惋惜,主要是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做大事,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鼓励他勇挑重担。
曾皙 与之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3、孔子为什么单单赞同曾皙的回答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志”是什么?以及赞成曾皙的回答又为何“喟然叹曰”?
【明确】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链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孔子之志:建立一个统治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百姓,各得其所、人尽其力的“大同世界”!
“喟然叹曰”——现实社会的残酷,理想无法实现;周游列国多年,到处碰壁,心力交瘁。
4、课文总结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理想志向,孔子加以评价,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第1.2课《齐桓晋文之事》
一、知识积累
1、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也提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百姓,致使各国百姓生活艰苦。而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见齐宣王的。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企图,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发政施仁”、改革政治、“保民而王”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解题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3、重要字词句式(略)
二、课文内容
1、梳理行文思路:
①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②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是心足以王矣”,齐宣王有行王道的基础)谈及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③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④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王道”(仁政)主张。
2、 本文记录的对话由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称王之道起始,孟子用高超的论辩技巧,环环相扣的推论逻辑,将齐宣王称王称霸的大欲转化为一张国富民强的社会蓝图。这幅社会蓝图是怎样的?这样的社会蓝图(孟子的理想主张)在当时能实现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明确】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最后,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都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这个社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链接背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百姓,致使各国百姓生活艰苦。
孟子的理想主张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很难实现。
但其“保民而王”,民贵君轻,发展民生的思想具有巨大的进步性。
3、分析文中孟子的高超论辩技巧。
【明确】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
①帮助齐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
孟子抓住“以羊易牛”这件小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而此心正是能"保民而王"的基础。之后又借“百姓皆以王为爱”这一误解并强调“以小易大”,让齐宣王陷入窘境。接着孟子代为辩解,帮齐宣王摆脱困境,肯定“是乃仁术”,并且说不光齐宣王是这样,君子也都是这样。这就使得齐宣王十分高兴,把孟子看成是“深知我心”的人,这样一擒一纵,孟子不仅向齐宣王宣传了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的道理,而且得了齐宣王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接着孟子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进行说理,即以“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针对齐宣王的心理,孟子进行说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这一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②排除齐宣王“保民而王”的障碍,击碎齐宣王“霸天下”的美梦。孟子先是一激,然后提出“五项”,最后用比喻彻底击碎齐宣王的美梦。
在孟子提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观点后,齐宣王并没有开心地表示要去施行“推恩”,倒是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 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并攻破的重点,否则,“王天下”的道理还是不能被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
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在两人的谈话过程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先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缓缓道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最后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霸天下”的美梦。
③最后,向齐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措施。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在齐宣王虚心求教、愿意试行的基础上,孟子阐述了他的措施(施政纲领)。
第1.3课庄子《庖丁解牛》
一、积累知识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2、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二、课文内容
1、庄子写庖丁解牛的情景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1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2、庖丁技艺如此高超因为他追求的是什么? 从时间上看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呢?
【明确】 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解牛境界:所见无非全牛(不懂规律)→目无全牛(掌握规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方法:“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成为一代名庖的原因)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链接背景】
战国时代是一个统治者嗜杀成性、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时代,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顾人民的死活。庄子将当时的统治者斥为“昏上乱相”(《庄子·外篇·山木》),认为处于昏上乱相之间犹如猿猴掉到带刺的灌木丛中,动辄遭困,无可奈何,能够逃过罪祸刑罚就算不错了。庄子一方面对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感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评,发出沉痛的抗议;另一方面又由于无力改变现实,看不到现实的希望和出路,只好趋于消沉,无所作为,转向内心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社会现实迫使庄子不得不选择避世的生活方式,恪守中道以求得保身养生。
①解牛之道
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牛: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生理规律、避开硬骨、顺着空隙)
②养生之道
人:保全自身
社会:错综复杂、矛盾丛生
处世:顺应规律、避开矛盾,选择更好的道路。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矛盾丛生的社会中,要顺应规律,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
3、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顺应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积累知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伙伴,况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3、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二、课文内容
(一)为什么要退秦师?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链接背景】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伙伴,况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第1段: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怎么退秦师?
1、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思考:郑文公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明确】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2、第3段:烛之武智退秦师
问题:“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如何智退秦师的?
【明确】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③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④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三)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结果: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明确】智退秦师
三、说英雄是英雄:人物探究
《烛之武》一文中出场人物众多,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试分析其人物形象。
【明确】
1、佚之狐——关心国事,慧眼识才
2、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
3、烛之武——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勇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
4、秦穆公——善于决策,善谋利益、不守信用,见利忘义
5、晋文公——头脑清醒,随机应变、隐忍不发,审时度势
【课文总结】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前往敌营并成功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第3课司马迁《鸿门宴》
一、积累知识
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改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司马迁(约前14~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3、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4、座次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车骑: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宴席的四面座位为: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二、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
宴前——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宴中——鸿门宴上的斗争
宴后——会后余事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2、关于人物形象
①项羽
缺乏政治远见(政治短视):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目空一切):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安排座次。
不善用人、优柔寡断……
②刘邦
察纳雅言,善听人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城府极深,坚决果断(处事果断):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机智沉着:急中生智,“约为婚姻”……
任人唯贤:张良……,樊哙……
③范增:老谋深算,洞察敏锐,妄自尊大。
④张良:运筹帷幄(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重情重义(忠诚)。
⑤项伯:知恩图报,见识短浅
⑥樊哙:有勇有谋,勇猛忠心,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⑦项庄:笨拙无能,有勇无谋(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被动作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