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教科科学三年级下册5.茧中钻出了蚕蛾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学习目标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3.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蚕蛹、蚕房及其中的蚕蛾、放大镜、活动手册等。问题导入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蚕茧发生的变化,思考蚕蛾是从哪里来的?观察准备:放大镜、蚕茧。观察顺序:先观察并比较完整的蚕茧,再观察钻出的蛾子。破茧交尾和产卵描述你观察到破茧的现象。蚕蛾吐出一种汁液,使蚕茧中的丝胶溶解。蚕蛾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头部先从茧中伸出。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蚕蛾身体全部从茧中钻出,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因此,要将其安置在宽敞干燥的地方。描述你观察到交尾和产卵的现象。①求偶: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打转,寻找雌蚕蛾,雌蚕蛾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分泌的物质,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②交尾: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配,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蚕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一只雌蚕蛾可产400~500粒蚕卵。③产卵: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观察蚕蛾任务:①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②观察顺序: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观察蚕蛾的身体结构。头部胸部腹部观察蚕蛾的头部。触角口器复眼口器已退化,不再进食观察蚕蛾的胸部。足白色鳞毛翅膀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但翅膀短小,已失去飞行能力。观察蚕蛾的腹部。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观察并比较,雄蛾与雌蛾有什么不同?雄蚕蛾雌蚕蛾雄蛾与雌蛾的异同特征 雄蚕蛾 雌蚕蛾触角体积腹部和翅膀其他特征 雄蚕蛾 雌蚕蛾触角 黑色 灰色体积 较小 较大腹部和翅膀 腹部狭长,翅大 腹部肥大,翅短小其他 爬行慢 爬行快,翅膀振动快知识小结——蚕蛾的特征蚕蛾是蚕的成虫,全身披者白色鳞毛,主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较小,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能吃食物;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头胸腹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头部特征。触角复眼口器复眼触角的原始体比较蚕蛾和蚕蛹的背部特征。翅膀气门体节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膀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蚕蛾对比 蚂蚁 蜻蜓 蝴蝶相同点 不同点 结论 特征记录表蚕蛾对比 蚂蚁 蜻蜓 蝴蝶相同点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不同点 外形差异很大。 结论 蚕蛾具有昆虫的典型特征。 知识小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通常配备有一对触角,用于感知环境。胸部长有三对足,多数还长有两对翅,也有没翅膀的。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蚕蛾交尾与繁殖后代有关,通过交尾完成受精作用;产卵行为也与繁殖后代有关。课堂总结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的身体头(一对触角)胸(三对足,两对翅)腹昆虫的特征交尾、产卵→繁衍后代小试牛刀蚕蛾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头上有一对__________,胸部有三对___________。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_________。胸腹头触角足昆虫小试牛刀蚕蛾不会飞,它不是昆虫。( )×小试牛刀爬行较快、翅大的蚕蛾是( )。A.雄蛾B.雌蛾C.无法分辨A本课结束,下次见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课题名 茧中钻出了蚕蛾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知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了解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了解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教学重点 知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教学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蚕蛹、蚕房及其中的蚕蛾、放大镜、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谈话并提问: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 蚕蛾长什么样? 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课前的观察结果说一说。 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蚕蛾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现象吧! 【设计意图】 继上一课观察蚕蛹之后,此时的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蚕的成虫——蚕蛾阶段。观察研究的重点自然转向了蚕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 二、探索新知 (一)交流新发现 1.教师提问:观察蚕茧发生的变化,思考蚕蛾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图片中蚕的状态。 教师点拨:前三张描述的是蚕破茧而出的状态,后三张描述的是蚕蛾交尾和产卵的状态。 2.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先来通过放大镜来逐一观察蚕蛾的破茧过程。 3.学生观看视频《蚕蛾破茧》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教师先邀请2-3名学生分享各自观察到的破茧现象。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细致的补充。 5.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蚕蛾是如何交配和产卵的。 6.学生观看视频《观察蚕蛾交配和产卵》,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交尾和产卵现象。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做补充。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上次课堂观察研究蛹之后,这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情况。观察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关注细节,抓住主要特征。学生在观察记录过程中认识到蚕蛾破茧而出及蚕蛾的生命活动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观察蚕蛾 1.教师布置任务:利用放大镜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 2.教师展示蚕蛾的图片,并讲解蚕蛾同样分三个主要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3.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再详细看看每个部分是什么样子。 教师结合图示讲解蚕蛾头部的特征:触角、复眼和口器,其中口器已经退化,不再进食。 4.教师紧接着结合图示讲解蚕蛾胸部的结构:鳞毛、足、翅膀。 教师谈话:蚕蛾的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但翅膀短小,已失去飞行能力。 5.教师继续讲解蚕蛾腹部的结构,并谈话:蚕蛾的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在课堂上组织的观察活动,不仅要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而且要观察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另外,在观察活动中,学生还会学会掌握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 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形态特征。 1.教师谈话:观察并比较,雄蛾与雌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观察两种蚕蛾说说自己发现的异同。 教师利用表格小结雄蛾和雌蛾的异同。 2.教师科普蚕蛾的特点。 3.教师结合图片先整体后局部地讲解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比较。 4.教师呈现多种动物并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并回答。 教师点拨:蚂蚁、蜻蜓和蝴蝶的形态都和蚕蛾相似。身体结构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因此蚕蛾就有昆虫的典型特征。 5.教师科普昆虫的特征。 6.教师提问: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蚕蛾交尾与繁殖后代有关,通过交尾完成受精作用;产卵行为也与繁殖后代有关。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蚕蛾与蛹的外部特征,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侧面印证蚕蛾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此外,研讨和拓展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昆虫这类动物共同特征的认识。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蚕蛾的身体结构,分三部分: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说明蚕蛾具备昆虫的特征。而蚕蛾则通过交尾和产卵繁衍后代。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填空题:蚕蛾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头上有一对__________,胸部有三对___________。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_________。 答案:头,胸,腹,触角,足,昆虫 2.判断题:蚕蛾不会飞,它不是昆虫。( ) 答案:× 3.爬行较快、翅大的蚕蛾是( )。 A.雄蛾 B.雌蛾 C.无法分辨 答案:A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生动的视频和细致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蚕蛾的破茧、交配和产卵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奥秘。同时,课堂上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帮助他们逐步构建起对蚕蛾外部形态特征的全面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虽然视频和图片资料丰富,但部分学生在观察时仍显得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这可能与教师在引导时的提问方式有关,未来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在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形态特征时,虽然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部分学生仍难以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此外,虽然课堂上涉及了昆虫的共同特征,但并未深入拓展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未来可以设计更多与昆虫相关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蚂蚁、蝴蝶等昆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观察蚕蛾特征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加强知识连贯性和拓展学生视野等方面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目标】教科版科学三下 2.5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反思).docx 教科版科学三下 2.5 《茧中钻出了蚕蛾》课件.pptx 蚕蛾交尾和产卵.mp4 蚕蛾破茧.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