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卷)
八年级地理
(时间: 70分钟 满分: 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15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电影《长津湖》讲述的是1950年冬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地区展开的一场抗美援朝的血战,影片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热潮,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英雄、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下图示意长津湖的位置,读下图,完成1~3题。
1.长津湖所在的国家是( )
A.日本 B.韩国 C.朝鲜 D.俄罗斯
2.我国与该国共同濒临的海洋①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与该国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势体现在( )
A.海陆兼备,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B.大部分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C.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降水 D.南北跨纬度广,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
地形剖面图直观地显示某一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我国地势起伏较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读我国沿32°N线地形剖面图, 完成4~6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沿32°N线的地势特点是( )
A.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逐级下降 B.东高西低,不断均匀下降
C.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逐级下降 D.西高东低,不断均匀下降
5.下列关于我国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河流全部自西向东流 B.第一级阶梯适合发展种植业
C.第三级阶梯以林、牧业为主 D.阶梯交界处交通不便
6.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河流是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同时也为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读中国河流分布图, 完成7、8题。
7.下列与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8.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四条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河流含沙量最大 B.②纬度高,流量最小
D.④冬季会有凌汛现象 C.③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读我国某土地利用类型(阴影区)分布图, 完成9、10题。
9.该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建设用地
10.关于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内陆地区 B.主要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
C.主要分布在我国半湿润地区 D.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土豆喜温凉喜光照。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的河北省沽源县人口较少,夏季平均气温17.9℃,年日照时数达3246小时,种植土豆面积超31万亩,土豆产量大、品质上乘。下图为翻收土豆场景照片。据此回答11~13题。
11.依据材料,沽源县出产优质土豆的优越气候条件有( )
A.降水充足 B.终年高温 C.光照充足 D.水源充足
12.该地能进行如照片所示大规模翻收土豆,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
A.人口众多 B.平坦区广 C.森林广布 D.河流众多
13.为进一步扩大土豆销量,下列措施最恰当的是( )
A.利用网络强化宣传 B.腐烂在田里做肥料
C.大量减少土豆种植 D.大力促进本地消费
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蓝”。读东北三省简图, 完成14、15题。
14.东北三省发展成为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
A.矿产丰富 B.河网密布 C.土壤肥沃 D.湿地广大
15.图中四个城市,海陆交通均便利的是 ( )
A.哈尔滨 B.长春 C.沈阳 D.大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个小题,共35分)
16.【案例分析】(10分)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的纪录片,我国疆域辽阔,大江南北自然环境差异显著,成就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丰富多样的菜系
多样的食材决定食物的丰富度,再结合烹饪方式各异,我国先后形成了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下图为我国疆域及八大菜系所在地分布图。
(1)说出闽菜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2分)
(2)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简析我国食材多样的原因。(2分)
探究二南北不同的饮食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主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说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各以哪种主食为主。(2分)
(4)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关系到粮食安全。很多人在粮食消费中存在着浪费现象。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请你谈谈具体做法。(2分)
探究三广表无垠的“蓝色粮仓”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正以领先全球的水产养殖技术,将一片片蓝色区域,变成一个个“蓝色粮仓“。
(5)说明海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分)
17.【地理实践】(12分)
实践名称: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
背景资料:为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家园的意识,并使学生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某中学开展了“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的地理实践活动。
任务一查阅资料, 了解情况
1.分类回收:变废物为宝物, 回收再利用。
2.填埋:将垃圾集中起来,挖土填埋。
3.焚烧: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破碎之后,进行焚烧, 可以用来发电。
4.堆肥:将有机物较多的垃圾破碎后作堆肥或发酵材料。
(1)说出通过填埋处理垃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2分)
任务二 收集废品,分类投放
小组成员帮家里整理废品,如①过期的药品:②剩菜剩饭;③用过的口罩:④易拉罐。
(2)请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将上述废品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内。(4分)
任务三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1、调查发现小组成员家庭中平均每天每个家庭产生约2千克垃圾,各种垃圾类型的占比如右图所示。
(3)在家庭日常中平均每天产生最多的垃圾是 ,其次是 .(2分)
2、制作并展示小组成员的“变废为宝”作品。
(4)说出“变废为宝”作品主要节约了哪两种资源。(2分)
(5)谈谈我国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2分)
18.【案例分析】(13分)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贯穿该地区的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每年7月和8月是青藏高原的旅游旺季,众多游客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领略高原风光。阅读围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了解高原环境
(1)根据图中信息,描述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3分)
(2)归纳青藏高原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并从地理角度说出游客在7、8月份来此旅游需要准备的物品。(3分)
探究二 见证高原发展
旅行途中,游客能看到一座座光伏发电设备。查阅资料得知,青藏高原的光伏发电设备分布广泛,这些设备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还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光伏发电设备对当地有什么重要意义 (3分)
探究三 保护高原生态
青藏高原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在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前往青藏高原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
(4)请从游客、政府部门的角度,列举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措施。(4分)
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15分)
1. C
2. B
3. D
4. C
5. D
6. C
7. C
8. C
9. A
10. D
11. C
12. B
13. A
14. A
15.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5分)
16. 【案例分析】(10分)
(1)闽菜所在省级行政区是福建省,行政中心是福州。
(2)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所以食材多样。
(3)南方地区主食以米饭为主,北方地区主食以面食为主。
(4)适量点餐,吃不完打包带走;践行“光盘行动”,不挑食、不剩饭等。
(5)海洋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还可开发海洋能源,发展海洋运输业等,推动经济发展。
17. 【地理实践】(12分)
(1)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可能污染土壤、地下水等。
(2)有害垃圾:①过期的药品;厨余垃圾:②剩菜剩饭;其他垃圾:③用过的口罩;可回收物:④易拉罐 。
(3)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4)金属资源、塑料资源。
(5)减少垃圾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
18. 【案例分析】(13分)
(1)青藏高原大致位于26°N - 39°N、73°E - 104°E之间, 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以南。
(2)自然环境特征:高寒。需要准备保暖衣物、防晒用品(如防晒霜、太阳镜等)、抗高原反应药物等。
(3)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4)游客:不随意丢弃垃圾;不破坏当地植被;遵守景区规定等。政府部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