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寻找家温暖分享家温暖—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 “家人”为主题 ,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 :《静夜思》《夜色》《端午粽》。《静夜思》是 一 首古诗 ,语言通俗易懂;《夜色》是一首儿童诗 ,想象奇特;《端午粽》则是散文 。 四篇文章时代不 同 ,体裁各异 ,横贯古今 ,但都表达了对家人的美好情感 。虽然同为 “家人”的主题 ,文章的侧重又各有不同 。《静夜思》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情感真挚的 思乡诗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儿童诗《夜色》以第一人称讲述了 “我 ”在爸爸的鼓励 下 ,变得勇敢 。《端午粽》介绍了粽子的种类 、味道 ,表达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语文要素是 “读好句中的停顿”“积累词语”“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 ,并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表达”。“读好句中的停顿”是学习重点和难点 ,《夜色》中开始出现长句子 ,需要注意长句子 的停顿;《端午粽》的课后练习题中提出要 “注意课文中的标点 ,读好停顿”,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 语气和文中的标点符号 ,读懂 、读通长句子 ,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并将这一训练重点在《端午粽》 中不断强化 。 同时 ,本单元还要求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 ,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 。 比如 , 《夜色》一文中 ,可以根据学生现实生活实际 ,补充文章中省略号的内容 ,想想 “我 ”为什么一看窗 外心就乱跳 ;学习《端午粽》一文时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自己在端午节的经历 。此外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了 “循序渐进 ”的特点 :《静夜思》一文能够做到基本的读出节 奏 ,读准停顿 ;在这一基础上 ,读好《夜色》中句子的停顿;《端午粽》出现了相对难读的长句子 ,要 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标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停顿 ,然后连起来读通顺 。(学习任务群定位)结合单元文本特点 、课后练习意图与学习任务群的解读 ,将本单元列入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 达 ”学习任务群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量 :基于 “单元内容”的编排 。本单元选编的三篇课文 ,涉及古诗 、儿童诗 、散文 , 内容丰富 ,题材 不一 ,把内涵丰富的文本通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统一呈现 ,有助于引 导学生感受不同文章体裁中蕴含的家人之间的情感 ,体会童真童趣 ,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初步 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这对应了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 “学习儿歌 、童话 , 阅读图画书 ,体会童真童趣 ,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也与这一学习任 务群中 “阅读”与 “表达”的要求密切相关 、一脉相承 。基于 “课后练习”的意图 。《夜色》和《端午粽》课后的习题中明确提出了 “读好句中的停顿 ” 的学习要求 ,《端午粽》中还要求学生说一说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这些练习的意图 ,与 “文学 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 “观察 、感受自然与社会 ,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尝试创作语文 一年级( 下)文学作品”的学习内容相吻合 。学习主题基于以上的单元解析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规律 ,确定了 “寻找家温暖 分 享家温暖”这一核心任务 ,分别设计 “举头望明月 ,分享思乡情”“夜色不害怕 ,分享关爱情”“尝尝 端午粽 ,分享节日情”等语文实践活动任务 ,在阅读儿童诗 、古诗 、散文 、歌词 、图画书等活动中 ,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在 “寻找家温暖 分享家温暖 ”的情境中 , 学习《静夜 思》《夜色》《端午粽》三篇课文 ,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并与 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学习目标)1. 认识 43个生字 、3个偏旁 ,读准 1个多音字 ,会写 22个字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文中的标点 ,读好句中的停顿 ,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 理解 “勇敢”等词语的意思 ,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 。正确朗读并积累生活中常 见的物品以及数量词 。4. 阅读有关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的短文 ,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 ,感受美好的亲情 。5. 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体会浓浓的亲情 。(任务框架)第四单元(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识字与写字 认识 43个生字 、3 个偏旁 ,读准 1 个多音字 ,会写 22个字 。 ☆☆☆阅读与鉴赏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注意文中的标点 ,读好句中的停顿 ,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 3. 理解课文内容 , 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 ,体会表达的美好情感 。 ☆☆☆表达与交流 1. 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 。 2. 用 自 己喜欢的方式分享温暖的家庭故事 ,结合资料表达交流 。 3. 结合《夜色》说说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以及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 。 4. 用 自 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 、味道等 ,讲一讲了解到的 关 于 端 午 节或粽子的故事 。 ☆☆☆梳理与探究 能简单地搜集 、筛选节 日 、诗人 、作者资料 ,运用多种方法推断信息 ,联 系生活实际表达 。 ☆☆☆任务发布:寻找家温暖 分享家温暖学习目标1. 通过与他人交流等方式 ,说说自己的家庭成员 , 了解自己的家庭构成 。2. 了解单元学习任务 , 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1. 预习 : 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构成情况 。2.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了解单元学习流程(一)出示任务情境。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这个单元 ,让我们一起走近自己的家人 ,寻找家人之间 的温暖 ,分享我们温暖的家庭故事吧!1. 畅谈你的“家 ”。(1) 问题思考 :你的家有哪些成员 学生自由交流 。语文 一年级( 下)(2) 激发兴趣 :在你的家庭生活中 ,一定有许多感动你的故事 ,我们应该如何跟学习伙伴分 享你自己的家庭故事呢 让我们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 。2. 画画你的家人 。(二)出示单元学习图景。1. 感知交流 。(1) 学生观察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插图 ,交流 :你都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三篇课文都跟什么 有关系 (课件出示:本单元三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的插图)(2) 学生自由交流 。2. 填一填 。(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 :通过预习 ,你知道图上这些存在于家人之间的温暖的感情分别 来自本单元的哪一篇课文吗 试着说一说 。你还读过哪些温暖的家庭故事 请接着在后面写 一写吧 。我来填一填3. 介绍单元学习路径 。教师介绍 : 同学们 ,家是心灵的港湾 ,家人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本单元 ,我们将通过阅读不 同题材的课文 ,体会相同的温暖 。在此基础上 , 同学们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说一说你心中温 暖的家庭故事 ,和学习伙伴一起分享这份温暖的情感 。活动二:认识生活常见字和家人(一)学习量词 ,调动生活积累。1. 出示书 、铅笔 、电视 、手机 、上衣 、裤子 、棉被的图片 ,学生说一说物品名称 。2. 出示 “识字加油站”中的七个词语 ,结合朗读正音 。3. 学生熟读后 ,进行师生问答 ,加以识记巩固 。 (学生回答后出示量词字卡巩固记忆)师 :— 什么书 生 :一册书 — 什么铅笔 一支铅笔 — 什么电视 一台电视 … … … …4. 相机学习生字 “册 、支 、电 、衣 ”: “册 ”字末笔横长 ; “支 ”字为上下结构 , “十 ”加 “又 ”; “电 ”字 的横画平行且间距均匀 ; “衣 ”字是独体字 ,末笔捺收笔要超出上部 。(二)实践运用教师巩固 、拓展其他的一些数量词 ,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其量词搭配 。(三)认识我的家人。1. 读一读 “语文园地四”中的 “字词句运用”中的词语 。注意叠音轻声读 ,拓展补充 “叔叔 、姑 姑 、姐姐 、弟弟”等词语 。第四单元2. 同桌互相读 ,不同游戏形式读 。3. 请同学们互相分享 ,你的家庭中还有哪些成员 分别是谁 学生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分享 。(四)说说他有多爱我。1. 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你最喜爱哪个家庭成员 为什么 2. 你曾经为家人做过什么 试着借助图片内容说一说 。小 结 : 同 学 们 分 享 了 许 多 温 暖 的 家 庭 故 事 , 我 们 的 家 人 为 我 们 做 了 很 多 事 情 , 我 们 也 很 爱 他 们 。 同 学 们 可 以 在 生 活 中 尝 试 着 为 他 们 去 做 自 己 力 所 能 及 的 事 情 , 这 也 是 在 表 达 我们的爱 。(五)字里行间体会爱1. 课件出示 “日积月累”中八个四字词语 ,学生带拼音读 、同桌检查读 。2. 教师引导 、点拨 ,理解的词语意思 。 (这八个词语都能用来形容家人之间关系和睦 、融洽)3. 玩填空游戏 ,深化对词语的理解 。课件出示情境化填空 , 同桌合作 ,看哪组同桌填得又快又准确 。①小明和哥哥关系很好 , 。②小光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爷爷奶奶家 ,一家人 ,共享 。(六)画画我有多爱你。 绘制规则 :1. 课件出示图片示例 ,学生仿照图片中的例子 ,简单画一画自己和家人的样子 ,把主要特征 画出来并涂色 。2. 在对应的人物旁边写上他们的称呼 , 比如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弟弟 、妹妹 … …3. 在人物的下方标注上你对他们的喜爱程度 。五颗 为最喜欢 。(七)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1. 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关于小手的谜语 ,学生猜谜 。师相机导入要读的文章—《胖乎乎的小手》。语文 一年级( 下)2. 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1) 结合课本第 46页的插图 : “胖乎乎的小手”指的是什么 (2) 通过提问 “兰兰明白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她的这张画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出兰兰 说的话 ,读好感叹句和疑问句 ,读出恰当的语气 。3. 读中感悟 ,思考探究 。(1) 为什么全家人都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 ①自由读第 3~ 5 自然段 ,用横线画一画兰兰为哪些家人做了什么事 。②结合课本第 47页的插图 ,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2)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在体会情感和不同人物语气的同时学会如何夸奖他人 。 课件出示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哪!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读感叹 句 , 突出喜欢 、高兴和赞美的语气)(3) 创意表达 :小手还为谁做过什么事 (4) 兰兰明白了 ,大家喜欢她的画 ,是因为 : 。4. 扩展阅读 ,课外实践 。(1) 与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2) 完成阅读单 。(八)说声“我爱你”。实践任务 :胖乎乎的小手我有一双 的小手 ,这 的小手 , 替妈妈 ,给爸爸 , 帮姥姥 , 帮 , 帮 。大家都喜欢这双 的小手 , 我还要帮大家做更多的事情 !1. 请学生将自己画的画送给最爱的家人 。2. 对其中一位家人说 : “我爱你 ,你辛苦了 !”3. 在周末 ,帮助这位家人做一件小事 。(九)总结提升。小结 :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单元内容 , 了解了学习要求 ,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 其数量词 ,也熟悉了我们的家庭成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本单元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体会温 暖的情感 ,也走近我们的家人 ,分享我们温暖的家庭故事 。任务一:举头望明月 ,分享思乡情第四单元(学习目标)1. 认识“静 、思 ”等 8个生字 ,会写“思 、床 ”等 6个字 。2. 能借助拼音 ,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 想象画面 ,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1. 预习 :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 ,简单了解《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2.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入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体会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静夜思》是我们很多同学早 就熟悉的一首古诗 ,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虽然只有 20字 ,却包含了诗人对故乡 、对家 人无尽的思念 。活动一:复习巩固 ,解诗题(一)初识诗人。1. 交流复习已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 :如《古朗月行》《赠汪伦》。2. 引出课题 。(1)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 解诗题 : “静夜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自主解释 ,教师指导 , 引导学生概括学习解诗题 的方法 。)(3) 随文识字 :你还能给 “思 ”找几个好朋友吗 学生组词识记 “思 ”字 。3. 走近诗人 。学生交流对李白的认识 、了解 。教师介绍补充李白的生平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 ,正字音。1. 听教师范读诗歌 。2. 一读 :学生自己借助 拼 音 自 由 读 古 诗 , 注 意 读 准 字 音 、读 通 句 子 ,并 画 出 自 己 不 理 解 的 地方 。3. 二读 :指名朗读 ,随机正音 。(1) 学生展示读 ,读准 “疑 ”“望 ”等字的读音 ,读通句子 。(2) 学生当小老师 ,交流识字方法 。① “故 ”和 “古 ”,“木 ”和 “床 ”,“田 ”和 “思 ”,可以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② “低 ”和 “底 ”,“忘 ”和 “望 ”,“凝 ”和 “疑 ”字形相近 ,可利用形近字比较来识记 。4. 三读 :读准节奏和停顿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语文 一年级( 下)5. 四读 :学生自由读 , 同桌读 ,指名读 ,齐读 。6. 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读完这首诗 ,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或 者不是很明白 请提出你的疑问 。(三)识记生字 ,练书写。1. 游戏巩固识字 。2. 出示本课生字 。(1) 学生当小老师 ,交流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前 ”字上半部分和 “艹”要区分开 ; “地 ”字 的偏旁是提土旁 ,第三笔是提 ,不要写成横 ; “故 ”字的右边是 “攵 ”,不要写成“”。(2) 教师范写 。“床 ”字结合识字加油站中的 “衣 ”字 ,讲解书写提示 。 (点画的笔顺规则 : 点 在正上方或左上方 ,先写点 ;点在右上方 ,后写点)(3) 学生交流注意事项 ,根据字的具体笔画和结构进行书写 。师巡视指导 。(4) 交流反馈 ,展示优秀学生作业 ,进行赏析点评 。活动二:想象画面 ,明诗意读懂诗句 ,体会思乡。1. 想画面 ,说意思 。 (出示课本插图)学生看着课本插图自 由轻声朗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借助注释和资料 ,理解诗句 。教师及时出示学生难懂的注释 。如 ,疑— 好像 ;举— 抬 ;思— 思念 。3.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 小组内每位成员接读这首诗 。(2) 小组成员按照顺序逐句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互相启发补充 。(3) 支架引领 :教师提示交流的思路 。 课件出示 :我们 小 组 运 用 ( ) 的 方 法 理 解 ( ) 这 句诗 , 它 的 意 思 是( ) 。(4) 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交流出的整首诗的意思 。组内成员或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理解方 法 ,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 :借助注释和插图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 ,想象诗句中所描 写的景象 。4. 指导朗读 ,学生在想象画面 、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活动三:读中理解 ,悟诗情学生读诗歌 ,悟诗情。1. 学习第一行诗 。(1) 学生读整行诗 。(2) 引导学生思考 : “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 拓展 :月亮自古就是思乡的象征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4) 出示图片 ,看着图片中的明月和诗人 ,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 学习第二行诗 。(1) 学生自由展示读整行诗 。(2) 出示 “霜 ”的图片 ,认识 “霜 ”,交流自己看到冰冷的霜的感觉 。第四单元(3) 把 “霜 ”字放到诗中 ,引导学生思考 :诗人这样描写 ,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 学生把 “霜 ”和 “月光”进行对比 ,用 “( ) 好像( ) ”的句式来描述 。3. 指导朗读 :教师用恰当的语气范读 。学生体会着情感朗读这两句诗 。 活动四:对比理解 ,诗配画(一)对比理解古诗。1. 男女生接读第三 、四行诗 。2. 理解 “举头”和 “低头”的意思 。 (学生做动作进行对比)3. 引导学生思考 :想想诗人举头的时候在想什么 ,低头的时候又在想什么 。4. 配乐朗诵 ,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 。(二)实践活动。1. 开展 “看图画 ,背古诗”的活动 ,激发学生多种方式背诵古诗的兴趣 。2. 学生拿起手中的笔 ,为古诗配一幅画 ,画一画你想象中的古诗的画面 。(三)总结提升。小结 :这节课 , 同学们在诵读中带着想象走进诗人思乡的情怀中 ,短短的 20字 ,却让经典千古 流传 。在生活中 ,你是否也有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 ,是否也会在某个月夜想起家人 课下 ,试着把 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并和家人、老师或者你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体会这份思乡之情 。任务二:夜色不害怕 ,分享关爱情(学习目标)1. 认识“胆 、敢 ”等 12个生字和“”1个偏旁 ,会写“色 、把 ”等 6个字 。2. 能借助拼音 ,正确地朗读课文 ;读好句中的停顿 。3. 初步懂得 “克服胆小 ,做个勇敢的人 ,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课前准备1. 预习 :学生查阅资料 , 了解白天 、夜晚交替的自然现象 。语文 一年级( 下)2.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静夜思》,体会到了家人之间深深的思念情 ,也和学习伙伴一 起寻找 、分享了我们身边的思乡情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首儿童诗—《夜色》,诗中的小朋友 原本胆子很小 ,很怕黑 ,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 ,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 ,从此变得勇敢起来 ,让我们 一起体会 、分享这份来自家人的关爱情吧 。活动一:读好复杂句式 ,感受爱(一)感知课文 ,认读词语。1. 预习成果展示 : 同学们 ,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课文了 ,一起来交流一下预习成果吧! (课件 出示字词)2. 小老师领读词语 。3. 交流记字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 、交流 :你有哪些好方法能够记住这些生字 说一说 。 教师相机指导 。(()) 生:“”:片 ,样,视频播放汉字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3) 联系生活识记生字 : 出示 “勇 ”“敢 ”等难认的生字 ,联系生活帮助记忆 。 说一说 :生活中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4) 认识舌字旁的字 。①课件出示 “乱 ”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②你还知道有哪些舌字旁的字 学生交流 ,教师拓展 。含有舌字旁的字有 :甜 、敌 … …4. 巩固朗读 “一 ”的音变 , 出示本课词语 : 天一黑 一看 一样5. 读好轻声词语 :胆子 、妈妈 、故事 、爸爸 、晚上 。(二)指导朗读 ,读好复杂句式。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标出小节号 , 自 由读一遍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认识的 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指导读好句中的停顿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 指导学生词语连读的注意事项 :朗读儿童诗时 ,要连起来读 ,不要一字一顿 。要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 ,准确停顿 。3. 开火车分小节读 。指名分节读文 ,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相机评价 。4. 全班齐读 。5. 比赛读 。同桌赛读 ,男女生赛读 。第四单元6. 展示读 。学生自愿展示读 ,评一评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7. 整体感知 。指导填空 :本文写了 “我 ”( ) 怕黑 ,天一( ) , ( ) 拉 “我 ”去散步后 , “我 ”( )怕黑 ,克服了自己的软弱 ,变成了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1. 出示本课会写的字 。2. 指导写字 。(1) 观察范字 ,请同学说一说 ,你想提醒大家哪个字 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 教师范写 ,并提醒学生 :在书写的时候 ,既要注意汉字的结构 ,还要注意具体的笔画 。(3) 学生描红 ,并练习书写 。(4) 实物投影学生作业 ,学生互相评价 :你觉得哪些字写得好 好在哪里 你的字哪些地方 还要改进 3. 写词语 。本课的生字可以和其他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 ,引导学生积累拓展 :色彩 、五光十色 、看见 、晚 上 、再次 … …活动二:做勇敢的孩子 ,分享爱(一)复习检查 ,温故知新。1. 听写本课词语 。2.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色》,看看文中的 “我 ”在家人的关爱下 ,是怎样克服怕黑的心 理 ,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的 。(二)精读感悟。1. 胆小的我 。学习第 1小节 ,理解 “我 ”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 学生自由朗读 。(2) 读完之后 ,谁来说一说 “我 ”的心为什么会 “乱跳 ”呢 这时 “我 ”心里都想了什么 学生 交流 。出示句子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 … ” 指导朗读 ,读出紧张 、害怕的语气 。(3) 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为什么 (胆小 、怕黑 、不够勇敢的孩子 , 学 生联系原文回答)(4) 指导朗读 : “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要读得稍慢 ,读出 “我 ”的胆小 、害怕 ; “讲 了又讲”重读 ,突出妈妈讲勇敢的故事不止一次 ; “心就乱跳”语速稍慢 ,读出 “我 ”的害怕 。创意表达 :用 “一…… 就……”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5) 指名展示读 。2. 勇敢的我 。学习第 2小节 ,理解 “我 ”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1) 自 由读第 2小节 ,想想 “偏要”是什么意思 ,给它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 (偏要— 就要) 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谁能用 “偏要”说一句话 教师指名说 。语文 一年级( 下)(2) 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 ,“我 ”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3)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 “我 ”在爸爸的鼓励下开始转变 , 由胆小变 得不怕黑了 。指导朗读 :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 。(4)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在夜晚 “我 ”还会看到 些什么 听到些什么 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思考 , 明确这一句进一步说明了 “我 ”不 再 怕 黑 , 是 因 为 在 夜 晚 也 能 看 见 美 丽 的 景色 。(5) 学生展示读本小节 。3. 想象交流 。(1) “我 ”为什么会从一个胆小的孩子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呢 (2) 学生交流讨论 ,体会家人的帮助和关爱给 “我 ”带来的勇气 。(三)创意表达 ,迁移运用。诗歌中说 :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我 ”会看到些什么 想到些什么 “我也能看见 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在夜晚 “我 ”还会看到些什么 听到些什么 请你学着书上的样 子 ,说一说 ,画一画 ,写一写 。(四)总结提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完成了本单元的任务二 ,体会到了文中小朋友与家人之间的关爱 之情 。在成长的道路上 ,我们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帮助 、关爱和呵护 。 同学们 ,在你的生活中 , 有哪些让你觉得内心害怕或不安的事情 你的爸爸妈妈或家人是如何帮你克服的呢 可以试 着跟学习伙伴分享一下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来自家人的温暖 ,一路健康成长!任务三:尝尝端午粽 ,分享节日情学习目标1. 认识 “端 、粽 ”等 13个生字 ,在不同语境中读准多音字 “了 ”,会写 “节 、米 ”等 6个字 ,认识 偏旁“”。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课文中的标点 ,学习读好停顿 。3. 通过图文结合 、联系生活实际 , 了解 “箬竹叶 、糯米 、剥开”等词语的意思 。4.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 、味道等 ,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 、吃粽子的习俗 、来历 。5. 想象画面 ,体会作者对端午粽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1. 预习 :查找屈原的资料 ,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 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第四单元(教学过程)课前导入 :学习了《静夜思》《夜色》,我们体会到家人之间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本单元的第 三篇课文《端午粽》, 尝尝外婆的端午粽, 品品浓浓的 端 午 情 , 分 享 节 日 的 快 乐 , 体 会 节 日 里 的 情感 。活动一:讲讲端午节 ,知习俗(一)交流端午节。1. 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揭示课题并板书 。3. 齐读课题 。4. 读了课题之后 ,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长句子。1. 学生自读课文 , 注意 课 文 中 的 标 点 ,读 准 字 音 、读 通 句 子 , 遇 到 不 认 识 的 字 借 助 拼 音 读 一读 。2. 生字舞台我来闯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词语 。(1) 学生带拼音自己读一读 。去掉拼音读一读 。小老师领读 。(2)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可以运用 “加一加”“减一减 ”的方法 ,也可以运用 “熟字加偏旁 ”的 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 , 出示图片 ,识记 “端午节”“鲜肉”“粽子”等词语 。(4) 读好文中的句子 。句子一(配图出示文字) :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 中间/有 一颗/红红的枣 。”学生尝试朗读 ,指名读 ,齐读 。教师指导读好句子停顿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 , 明白句子要表达的内容 , 然后运用各种方式练读 、巩固 。句子二(配图出示文字) :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 学生运用方法尝试朗读 ,指名读 ,齐读 。(三)指导书写。1. 出示本课要写的六个字 ,引导学生按照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分分组 。教师引导 :两个独体字 ,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引导 学生正确归类 。2. 引导学生思考 :你觉得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哪些笔画需要注意 学生观察 , 明确笔画 “撇 ”“捺 ”要特别注意 ,引导学生写舒展 。3. 指名交流易错字和注意点 。4. 教师范写易错字 。5. 学生描红 ,注意书写规范 。6. 展示学生书写 ,生生互评 ,教师点评 。活动二:尝尝端午粽 ,悟情意(一)初读课文 ,晓文意。1. 学生自读课文 ,厘清脉络 。语文 一年级( 下)2. 小组探究 ,合作学习 。(1) 精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读完后 ,你知道了哪些关于端午粽的知识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方法指导 :小组成员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从端午粽的做法 、样子 、味道 、纪念意义方面等 进行交流 。(2) 小组交流汇报 。 出示课件 :做法、原料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 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味 道 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 ,咬一口粽子 ,真是又黏又甜 。花 样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花样也多 。 除了红枣粽 ,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纪念意义 长大了我了解到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 ,传说是为 了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精读课文 ,悟情感。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 :你从哪几个词语中体会出端午粽里饱含了外婆对 “我 ”的爱 学生结合 “总会 、盼着”等词语进行交流 。2. 了解端午粽的样子 。(1)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端详外婆的端午粽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 ,说说外婆包的粽子是 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回答 ,注意读好停顿 。(2)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3) 联系生活 ,试着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短语 “( ) 的( ) ”。(4)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 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引导学生抓住 “里面 、中间”表示粽子方位的词 ,借助停顿符号 ,把句子读准确 。(5) 指导朗读 ,读出粽子的样子 。(6) 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 ,介绍一下自己吃过或见过的 端午粽 ,和文中外婆包的端午粽相比较 ,看看有什么异同 。3. 了解端午粽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外婆包的粽子味道怎么样 可以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学生交流回答 。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 , 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 ,咬一口粽子 ,真是又黏又甜 。(1) 学生练习用 “一…… 就……”写句子 。(2) 指导朗读 ,读出两个 “又 ”的感觉 ,读出粽子的味道美 。4. 了解端午粽的花样— 除了红枣粽 ,还有什么粽子 (1) 课件出示 :除了红枣粽 ,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2) 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你还知道粽子有哪些种类 。(3) 指导朗读 ,读出粽子的种类多 。5. 了解端午粽的纪念意义 。(1) 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呢 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 ,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四单元(2) 除了吃粽子 ,你还知道端午节的哪些习俗 学生查阅资料 ,交流自己知道的端午节的习俗 。活动三:包包端午粽 ,巧实践(一)动手包包端午粽。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粽叶 、糯米在课堂中简单演示 ,或者播放包粽子的视频 ,也可以让学生回 家和爸妈一起包一包 。(二)请学生试着用两三句话说一说自己包的粽子的样子、颜色、味道、种类 ,可以仿照课文中的 句子进行回答。活动四:节日大观园 ,长见识(一)介绍粽子 ,积累诗歌。1. 如果你要为外国小朋友介绍端午节的粽子 ,你准备怎么介绍呢 可以试着从端午粽的做 法 、样子 、味道 、种类 、纪念意义等方面说一说 。2. 举行与端午有关的诗词朗诵会 。(二)创意巧表达 ,享关爱。小 结 : 通 过《端 午 粽》的 学 习 , 我 们 体 会 到 不 同 节 日 里 蕴 含 的 温 暖 情 感 , 体 会 了 外 婆 对 “我 ”的 爱 。 一 份 食 物 , 一 份 关 爱 , 在 你 的 家 庭 生 活 中 , 哪一 道 菜 、哪一 种 食 物 也 蕴 含 了 父 母 对 你 浓 浓 的 关 爱 呢 试 着 和 学 习 小 伙 伴 说 一 说 , 分 享 这 份 关 爱 之 情 , 体 会 节 日 里 家 人 们 的 浓 浓 的 情 感 。本单元的学习 ,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学习资源 。《静夜思》一课可以提供李白的相关介绍 , 链接李白的相关诗歌《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或者补充其他思乡的诗歌 。《端午粽》一课可以链 接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 出示屈原的相关资料 ,丰富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 , 阅读和端午节有关 的书籍 。例如 ,下面是《静夜思》一课可以提供的学习资源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 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其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 。相关诗歌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 李 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 , 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语文 一年级( 下)关山月(节选) [唐] 李 白明 月 出 天山 ,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 门 关 。月夜忆舍弟(节选)[唐] 杜 甫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本单元以 “家人”为主题 ,从文学阅读到创意表达 ,形成了学习任务群的闭环 。 为统筹规划 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层层递进 ,让学生能够在渐进式学习中由易到难 、轻松掌握 ,根据本单元 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现将教学建议列如下几条 :1. 识字写字并行推进 ,关注迁移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虽然是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 ,但在实施过程中 ,不要忽 视学生识字写字的基础能力 ,从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运用最典型 的语文学习方式 ,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体性 ,促进本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落地 。识字教学 ,要注意方 法的指导 、实践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 。语文园地中出现积累与生活物品有关的词 ,可以在单元 任务发布时进行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常见物品的名称以及常用量词 ,并具体化这 一语文要素 ,迁移运用识字方法 ,学会归类识字 。写字教学 ,本单元要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点的位 置不同 ,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具体笔画 的位置 ,能够迁移运用 ,发现点的书写规则 ,关注这一类字的写法 。2. 课文朗读层层递进 ,重视语言积累。“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要求 ,要注意朗读的层 次性 ,依次循序渐进 。如在学习《静夜思》一课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在这一基础上 ,读 好《夜色》中句中的停顿 。《端午粽》出现了相对难读的长句子 ,要先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标 点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停顿 ,然后连起来读通顺 。3. 创意表达循序渐进 ,链接真实生活。“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 ,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 ”是本单元重要的阅读要素 ,也是学生需 要具备的重要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单元中 ,课文《端午粽》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和同学说一说自己 了解到的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夜色》一课中要求说一说自己怕黑的经历以及是怎么克服的 。 这种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文已有的信息 ,大胆去猜测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 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 , 比如学习《端午粽》时 ,开展小的项 目化 活动 ,如 “讲讲端午节 ,知习俗 ;尝尝端午粽 ,悟情意 ;包包端午粽 ,巧实践 ;节日大观园 ,长见识 ”, 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为粽子代言 ,有助于 “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 ,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 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