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测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测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泸州市古蔺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生 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1.沙蚕看上去很像蜈蚣,其实它与蜈蚣的结构差异很大,而和蚯蚓是近亲。关于这三者的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细长的体形都有利于钻行 B.它们身体都分节,使运动更灵活
C.它们都体表干燥,适直陆地生活 D.与沙蚕不同,蜈蚣的足分节
2.2020年蝗灾在非洲和亚洲多地肆虐,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迅速采取行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蝗灾发生面积如此之大,原因是蝗虫(  )
A.用肺呼吸,适应陆地生活 B.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利于飞行时保持平衡
C.具有三对足,尤其后足发达,适应陆地生活 D.有翅,能飞行,活动范围大
3.鱼类家族要举行趣味运动会。一大早,鲸鱼、鲫鱼、鳄鱼、章鱼、娃娃鱼、小丑鱼、鲨鱼、鲤鱼。甲鱼、鲈鱼便纷纷赶来。运动会组委会在赛前对报名选手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都不具备参赛资格的是(  )
A.鲸鱼、鳄鱼、章鱼、娃娃鱼、甲鱼 B.鲸鱼、鳄鱼、娃娃鱼、鲨鱼、鲤鱼
C.鲸鱼、鳄鱼、章鱼、小丑鱼、甲鱼 D.鳄鱼、鲫鱼、章鱼、甲鱼、鲈鱼
4.下列四种动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涡虫——背腹扁平,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B.蛔虫——身体由体节组成,有口无肛门
C.蝗虫——身体表面有外套膜,用气管呼吸
D.蚯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节构成,体壁湿润能进行气体交换
5.俗话说“蛙满堂,谷满仓”。青蛙是“田园卫士”。关于青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
B.青蛙的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完全能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
C.青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能感知声波
D.青蛙的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6.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 )
A.攻击行为 B.贮食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7.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 B.植被被破坏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8.成都市将“足球运球绕标志杆”纳入了中考的体育学科选考项目,在完成运球绕杆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B.只需要腿部肌肉群的参与配合
C.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 D.需要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9.神农架山脉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里生长有银杏、珙桐等植物3700多种,生活有金丝猴等野生动物1050多种,它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上资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10.动物的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运动。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关节腔内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B.屈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D.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11.下列食品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不正确的是( )
A.面包——酵母菌 B.酿酒——乳酸菌
C.酸奶——乳酸菌 D.制醋——醋酸菌
12.成语“鹬蚌相争”中的鹬蚌两种动物,体内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别是( )
A.肺和气囊、鳃 B.肺和气囊、肺 C.肺、鳃 D.肺、肺
13.下列关于部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蜇营养丰富,经加工后可食用
B.扇贝富含蛋白质,可以食用
C.蚯蚓能疏松土壤,排出的粪便能提高土壤肥力
D.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帮助人体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14.小亮在学习完动物的运动后,整理了如下笔记,其中有问题的是( )
A.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B.肌肉两端的肌腱附着在同一块骨两端
C.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绕关节运动 D.运动的完成需要多个系统密切配合
15.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动物形成了各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A.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B.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D.狗辨主客、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16.小明同学制作了我国珍稀鸟类的信息卡(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类依据只有形态结构 B.squamatus是中华秋沙鸭的属名
C.属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D.斑尾榛鸡和黑嘴松鸡的亲缘关系更近
17.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靠尾鳍的摆动提供前进的动力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水绿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
C.“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和鹰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18.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的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的调节
B.运动所需动力来自骨骼肌的收缩
C.关节腔里的韧带使关节保持灵活 D.骨骼肌收缩时受到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19.小秦同学对下图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时,把②分为一类,把①③④⑤分为另一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
A.是否有细胞核 B.是否有液泡 C.是否有细胞壁 D.是否有细胞
20.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与其他三项不同是( )
A.刚出生小袋鼠靠本能爬进母袋鼠的育儿袋
B.幼小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树枝钓白蚁
C.菜青虫幼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
D.一只幼年蜘蛛从出生之日就会自行结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0分)
21.(本题10分)如图是我们学过的四种动物,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野生虎纹蛙常生活于稻田、沟渠、池塘、沼泽地等有水的地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成体皮肤能辅助呼吸,可生活于陆地。因此野生虎纹蛙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2)豺四肢较短,体毛厚密,生殖发育的特征是 ,图2中 图符合豺的牙齿特征。
(3)图3中,鸟呼吸时,除肺外,还有许多与肺相连的[ ] 辅助呼吸。
(4)棱皮龟的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 的依赖。
(5)图1的四种生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2.(本题10分)动物与艺术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成都于2023年7月28日至2023年8月8日举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四川大运会的吉祥物是“蓉宝”,吉祥物的设计体现了成都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城市特质,也展现了成都大熊猫作为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
(1)吉祥物以大熊猫为形象,融入了大熊猫、太阳神鸟、三星堆等天府元素,蜀风雅韵、吸睛十足。请从大熊猫、鸟所属动物类群的角度,写出两者的两个共同特征:① ;② 。
(2)大熊猫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食用一些野花,藤蔓和肉。大熊猫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鸟飞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呼吸器官是 ,与之相通的结构是 ,该结构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它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能量的供应。
23.(本题10分)以下为几种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以上几种生物的营养方式都属于 。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角色是 ;
(2)B和E的菌体都是由 构成。生殖方式是 。
(3)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
三、实验探究题(共10分)
24.(本题10分)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案: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相应物质,搅拌均匀,在四个瓶口处套上相同的气球并密封,置于相应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下现象。
选项 物质 温度 现象
A 水+葡萄糖+酵母菌 25℃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B 水+葡萄糖 25℃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C 葡萄糖+酵母菌 25℃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D 水+葡萄糖+酵母菌 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作为验证酵母菌有发酵作用的最合理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填装置序号)。
(2)表中可以作为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因素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其变量是 。
(3)装置①中产生的气泡是 。
(4)通过本实验可推断出酵母菌发酵需要的条件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D B C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B A D A C D B
21.(1)鳃
(2) 胎生、哺乳 B
(3)3气囊
(4)水环境/水
(5)豺和猎隼
22.(1) 用肺呼吸 体温恒定
(2)胎生
(3) 肺 气囊
23.(1) 异养 分解者
(2) 菌丝 孢子生殖
(3)营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无氧发酵产生乳酸
24.(1)A、B/B、A
(2) A、D/D、A 温度
(3)二氧化碳
(4)水、有机物(葡萄糖)、适宜的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