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课件(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课件(2课时)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思考:岳飞的故事为什么千古传诵?
点拨:因为岳飞具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自幼便立下报国志向。岳母为了激励他,还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率领岳家军多次击败金军,收复失地,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最终却遭到了奸臣秦桧的陷害,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的故事千古传诵,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新课导入
比一比
你知道哪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
几个小组轮流回答,
看哪个小组能坚持到最后!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作用)。(P65~P66、P68)
★2.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P66~P67)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5-6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3分钟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认为上卿蔺相如功劳不如自己,官位却在自己之上,为此他非常不满,便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退让,表示将相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廉颇听闻后,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
西晋末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希望报效国家。有一天,他们在半夜听到鸡鸣,心情振奋,于是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闻鸡起舞
杨时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天,他与游酢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问题。时值隆冬,朝风凛测。到程颐家时,适逢老师在炉旁闭目养神。他们担心惊扰老师,就在旁边静静等候。程颐觉察后,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但杨时和游酢依然恭敬侍立。
程门立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点拨:精忠报国—爱国;鹿乳奉亲—孝悌;孔融让梨—谦让等。
教学目标
生活观察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知识归纳
(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究与分享
思考:这则故事蕴含了什
么传统美德
点拨:蕴含了孝悌之道。
视频《扇枕温席》
探究与分享
思考: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
点拨:“梨子虽然无主,但我的心不能无主。”意在说明我们要懂得礼义廉
耻,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荣辱标准。
据《元史》记载,元代大学者许衡同众人一起逃难,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有人发现路边有—棵梨树,大家便争先恐后去摘梨。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问他为何,他答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说乱世中梨树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相关链接
廉,指廉洁奉公。
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爱戴。
悌,本义指对兄长的敬爱和恭顺,也泛指对同辈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
忠,指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常指为国尽忠。
信,指讲诚信。
礼,指为人处世懂礼貌、讲规矩。
义,指做事情符合道义。
耻,指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晏子春秋·杂上》
名言赏析
探究与分享
思考:这些名言名句讲述了什么道理?
点拨:要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这一故事流传到后世,形成了“墨悲丝染”的典故,人们常用它说明人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
教学目标
阅读感悟
点拨:(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
思考:为什么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2)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一次,墨子路过一个染坊,看到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他感慨地说:丝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探究与分享
思考:文天祥具有怎样的传统美德?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这一美德?
(2)①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军抗元。在被元军俘虏后,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多次严辞拒绝劝降。他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最终,文天祥慷慨就义,他的事迹和《正气歌》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爱国佳话。
点拨:(1)文天祥具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②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探究与分享
思考:范仲淹具有怎样的传统美德?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这一美德?
(2)①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
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北宋时期,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著称于世。他出身低微,但凭借才华和努力考中 进士,历任多职。范仲淹在任官期间,始终心系百姓疾苦和国家兴亡。他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政治、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等。即使在被贬黜和患重病的情况下,他仍然不忘忧国忧民,坚持兴农办学、改善民生。
②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点拨:(1)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知识归纳
01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02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03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0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课堂小结
谢谢聆听(共15张PPT)
思考:李亮的事迹给我们哪些启示?
点拨: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中国好人”李亮,2011年退伍后开始参与救援救助活动,2015年发起成立公益组织“雪豹救援队”。9年来,他用自己的坚守和专业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组织参与救援、保障任务300余起,直接救助人员达100余人,受益人群约23万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300万元。
新课导入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P68~P7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8-7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3分钟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记录中,这对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透露真名。有人认为,“微尘”是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微尘”已经成为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
点拨:来自山东的“中国好人”冯贵珍,30多年来坚持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帮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例)
思考:寻找身边的“中国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教学目标
生活观察
探究与分享
思考:中国人书写研制氢弹的奇迹表明自强不息具有怎样的作用?
点拨:(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1961年,我国核物理学家于敏开始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入氢弹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当时,我国想要研究氢弹,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于敏和他的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依靠他们的勤奋和智慧进行理论探索。通过不懈努力,他们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世人称为“于敏构型”。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书写了中国人用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奇迹。
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的人?
(2)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
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探究与分享
1981年3月,刚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山区生态治理,帮助当地农民发家致富。李保国和他的团队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个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帮助农民增收数十亿元。
思考:李保国“把最好的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的故事体现了说明敬业乐群具有怎样的意义?这启示我们怎样做到敬业乐群?
点拨:(1)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李保国还为群众办夜校,开展技术培训。村民们称他是“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让千山万岭披上了绿装,让千万农民摆脱了贫困。
(2)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我们
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探究与分享
思考:曾伟的事迹体现了他具有怎样的美德?
点拨:(1)扶危济困。
湖北省老河口市村医曾伟,长期扎根基层,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曾伟多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用,如为偏瘫患者肖某垫付4000余元医药费并治愈其病症;为五保老人梁金生、井六耀等提供免费治疗长达6年,垫付医药费各5万多元。此外,他还经常为乡亲们免费体检、送医送药。
我们应如何践行这一美德?
这一美德有怎样的意义?
(2)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3)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关链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推动慈善组织有序发展,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探究与分享
思考:郭朋岐勇救落水老人,体现了他具有怎的美德?我们应如何践行这一美德?
点拨:(1)见义勇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郭朋岐,于2023年6月9日,在送货途中救起一名落水老人。时隔三个月,2023年9月7日,郭朋岐再度挺身而出,奋不顾身跳入深水中救起一名落水老人。事后,落水老人的家人经过多方打听找到郭朋岐,拿出钱表示感谢却被他宛然谢绝。
(2)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探究与分享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与家人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点拨:做孝老爱亲的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摆着这样一张照片:习近平拉着母亲的手,漫步在公园中,巨鹿下陪伴母亲散步的温馨时刻。在一封给父亲习仲勋的信里,习近平深情写道,“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孝敬父母、重视亲情,习近平跟大家一样,有着深厚的家庭情结。
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猫与蝴蝶是国画经典题材之一。中国人习惯称八九十岁的年纪为耄,七八十岁的年纪为耋。猫谐音“耄”,蝶谐音“耋”,猫蝶相戏,便有了“耄耋之年”的含义,寓意长寿。因此,在古代祝贺长寿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猫与蝶同框的情景。
阅读感悟
点拨:我们要做孝老爱亲的人,并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的全社会。
思考:“耄耋图”作为祝贺长寿的画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启思导行
中国人自古就有“道德文章”的说法。读中华经典,养浩然之气,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推荐二:《与妻书》
推荐理由:这是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
民给妻子的诀别信。这封
信将家庭幸福、夫妻恩爱
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
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
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深沉
的爱。全文直抒胸臆,情
真意切,字字泣血,动人心魄。
推荐三:《清贫》
推荐理由:这是革命烈士方志敏被捕后在狱中所得的文章。“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篇文章虽然写于八十多年前,但今天读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
思考: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好书,并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点拨:(1)《增广贤文》。
推荐一:《论语》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体现儒家价理道德思想的经典著作。“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读者可以通过经典,感受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
推荐四:《雷锋日记》
推荐理由:这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留下的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的合集。文字虽然平实,却掩不住青春的激情,极富道德感染力。
你认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键是什么?
(2)推荐理由:这书内容广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许多为人处
世的道理和道德准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积极作用。
(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如何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知识归纳
(5)做孝老爱亲的人。
(1)做自强不息的人。
(2)做敬业乐群的人。
(3)做见义勇为的人。
(4)做扶危济困的人。
课堂小结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