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导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导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课标要求】
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学习重难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教材知识点】
知识点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和平
(1)二战结束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    也得到政治解决。
(2)联合国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2.发展
(1)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获得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2)    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二者关系:和平是发展的    ,发展是和平的    ,两者相辅相成。
4.促进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    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知识点二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问题:动力不足,    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
【史料阅读】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解读]这是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访华团时针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战略问题所说的一段话。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就时代问题发表评论,也是代表中国政府对时代主题作出的判断,具有重大意义。这段话的基本含义:一是明确指出当今时代带有战略性的大问题,即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二是进一步指出和平问题主要是指东西方之间的问题,即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东方),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之间是否发生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三是邓小平将当今时代的问题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也指导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2.和平与安全面临的问题
(1)地区热点问题:如阿拉伯国家与    的争端、叙利亚内战导致的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
(2)其他问题: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历史概念】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 traditional security)是国际关系的主题,一般指与国家之间的军事行为有关的冲突、战争等。因此,传统安全主要指一个国家的领土安全、人的生命安全、政权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等。这些安全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简称NTS)又称“新的安全威胁”( new-security threats,简称NST),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说,是指近年来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既属于传统安全也属于非传统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信息安全、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全人类利益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明显的跨国性;二是不确定性,既可能来自某个主权国家,也可能来自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三是转化性,即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可能转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如果前者矛盾激化,有可能转化为依靠军事手段来解决的后者;四是动态性,非传统安全因素及其主要成分不断变化;五是主权性,主权国家在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拥有自主决定权;六是协作性,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将威胁减小到最低限度。
知识点三 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1.全球治理
(1)背景: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2)表现
①原有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②新的国际治理组织及机制
a.全球层面:    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b.地区层面:    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
这幅图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该徽标呈圆形,主体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绕的橄榄枝和两条飘带,象征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其广泛的合作领域和发展前景。徽标选用绿色和蓝色,象征该组织秉承和平、友谊、进步、发展的宗旨;其上部和下部分别用中文、俄文标注“上海合作组织”字样。
【概念阐释】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德国柏林成立,在华盛顿举办了第一届G20峰会,属于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
2.中国方案
(1)内容
①中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    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中国倡导构建    ,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缘由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    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    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③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④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    的方向发展。
(3)行动:通过实施共建“    ”合作倡议、发起创办    、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课堂检测】
1.下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
1500—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
(图片来源:Our Woe1d in Data网站)
A.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2.(2023·广东部分学校高三2月联考·16)1996年后,中俄哈吉塔(2001年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五国首脑会晤取得诸多成果,部分成果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表2
时间 地点 成果
1996年4月 中国上海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4月 俄罗斯莫斯科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1998年7月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 发表《阿拉木图声明》,五国愿“扩大和加强多边合作”,“研究确保中亚和整个亚洲大陆安全和扩大合作问题”
2001年6月 中国上海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A.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强化了成员国的同盟关系
C.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D.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3.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的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大约有3390万,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920万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反映出(  )
A.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 B.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C.国际社会积极应对难民问题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4.2022年7月,拜登表示将与中东“合作”,然而在该月,美在叙利亚的非法驻军四次使用油罐车将其偷盗的叙利亚石油运往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此事引起了国际上的激烈讨论,下图为网友对此事的“锐评”。这说明(  )
A.冷战思维阻碍国际合作
B.逆全球化影响地区稳定
C.国际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5.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俨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C.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6.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一些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进行所谓的审查并施加限制,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被列人“实体清单”。由下图可知,这一做法使得(  )
美国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数量变化
A.经济问题陷入政治操弄 B.逆全球化趋势成为主流国际趋势
C.跨国公司逐渐失去活力 D.单边主义成为美国主要外交政策
7.图3为某智能产品的生产曲线图,据此可知(  )
图3
A.居中游国家获利最大 B.发展中国家居上游
C.国际产业分工更合理 D.全球利益分配不均
8.2022年7月拜登表示将与中东“合作”,然而在该月,美在叙利亚的非法驻军四次使用油罐车将其偷盗的叙利亚石油运往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此事引起了国际上的激烈讨论。这可以说明(  )
A.冷战思维阻碍国际合作 B.逆全球化影响地区稳定
C.国际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9.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各国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同时也因为军事性质的安全威胁相对缓解,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各国以及整个人类的威胁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下列不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是(  )
A.恐怖主义 B.叙利亚内战
C.生态环境恶化 D.重大传染性疾病
10.读“北约东扩”列表
年份 次数 国家或地区
1999 第一次东扩 捷克、匈牙利、波兰
2004 第二次东扩 立陶宛、拉脱堆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2008 第三次东扩 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
2017 第四次东扩 黑山
2020 第五次东扩 北马其顿
表中信息说明(  )
①国际治理体系逐步改良 ②欧盟利益得到维护
③旧格局遗留的矛盾凸显 ④苏东剧变影响深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1.1960年,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其石油减产、提价政策,左右了世界石油的供应情况。1973—1980年,国际油价上涨20倍,国际石油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态势持续了七八年。这表明(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变革
C.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2.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力不从心,不得不寻求新兴经济体的帮助。美国最终同意召开G20领导人华盛顿峰会,达成了各方采取紧急措施支持全球经济和稳定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行动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 B.国际关系民主化得到普遍认同
C.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D.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
13.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4.出于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尤其是金融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的不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行为反映出(  )
A.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 B.新兴市场国家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 D.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高
15.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2022年在巴厘岛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习近平发表《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重要讲话,再次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凝聚新共识、指明新路径。这主要体现出新时期中国(  )
A.致力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C.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 D.注重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是大西洋时代的全盛时期。当时,大西洋沿岸国家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并将世界领土予以瓜分,使它们自己成为“宗主国”。英国号称“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8%。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强国。大西洋沿岸成了世界金库的所在地和世界权力的发源地。
——摘编自张发坤《大平洋时代到来的关键——中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力,交往的组带是贸易。生产力和贸易的双翼齐飞,才会有中心的转移。近几年人们再次看到这种趋势,并预言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正是东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诸国生产力和交往的飞速发展,使之重新由隐到显。……未来的太平洋时代,是一个生产力,特别是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以及自觉、开放型的交往新时代。它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地中海时代和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大西洋时代不同,将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交往方式,以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彭树智《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然而,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总之,近代中国各种西方观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启瑞《近代以来中国西方观的嬗变》
材料三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偶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时间 提出
2013年9月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儡议习近平哈萨克斯埋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演讲,倡议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 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授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 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人对西方认知历程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并就“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来看,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的时间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因素在增加,说明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直接仍存在矛盾,如南北问题等,排除A项;“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的下降不意味着各国发展的稳定,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局部的动荡,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下,政治民主化日益增强,但材料没有相关表述,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首脑会晤,成员国在军事互信、边境安全、多边合作、打击犯罪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发展,故选C项;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地区和平与发展,并未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排除A项;上合组织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故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2011年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比2005年有了明显增加,说明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问题的保护和援助力度增加,反映出国际社会积极应对难民问题,故选C项;题干的主体是联合国难民署,而不是西方国家,所以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不符合题目的主旨,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联合国难民署的行动,据材料“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的政府”可得,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对国际难民问题的应对,而不是谴责霸权主义及其危害,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虽然表示与中东合作,但仍然将其偷盗的叙利亚石油运往伊拉克军事基地,说明美国仍然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影响地区稳定,故选C项;材料反映美国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不是冷战思维,排除A项;美国的行为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不是逆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美国试图建立以其为首的单极世界,与多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乌克兰陷入多边地缘政治博弈“拉锯战”中体现了双方对乌克兰的争夺,都意图通过争夺乌克兰来压缩对方的战略空间,仍然体现了冷战思维,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本段文字体现的是冷战思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选项中的“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不符合史实,此时世界是“一超多强”的局面,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乌克兰属于传统的苏联势力范围,而“欧洲一体化”过程是西欧国家联合的过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主权包括领土、领海、领空等,而材料内容体现对乌克兰的争夺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战,而不是破坏主权,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美国借审查的名义严格限制技术流动,反映的是美国通过政治职权对中国等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进行打压,政治手段延伸到经济领域,故选A项。如今逆全球化是局部现象,并非国际主流,逆全球化趋势成为主流国际趋势的说法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B项;材料体现美国对外商投资交易进行审查,对跨国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的大小不得而知,“失去活力”的说法过于绝对,故不选C项;材料可体现美国的单边主义,但材料看不出单边主义是美国的主要外交政策,故不选D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际分工,从图中的附加值可以看出利益分配不均衡,故选D项;由图可知代加工的国家获利是最低的,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应该以代加工为主,应处于中游,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不合理,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在叙利亚非法驻军,且偷盗叙利亚石油,反映了美国推行强权政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强权政治,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思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逆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慑和战争三类,叙利亚内战是传统安全威胁,不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由非军事等传统安全因素引起的,能够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安全问题,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北约东扩是欧洲格局的剧烈变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产物,也是两极格局遗留下来的矛盾凸显的结果,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北约东扩是国际治理体系恶劣的表现,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欧盟的利益增长,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三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从欧佩克的成立和国际石油市场切入,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西方国家长期对中东、拉美等产油国石油资源进行控制和掠夺,欧佩克成员国加强国际合作,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这一过程反映出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迫切性,故B项正确;欧佩克并非局限于特定区域,A项排除;世界经济主导权仍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C项排除;欧佩克只能反映产油国的状况,无法反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D项排除。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力不从心,不得不寻求新兴经济体的帮助。美国最终同意召开G20领导人华盛顿峰会”可知,全球经济治理集团从七国扩张到20国,说明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故选D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据材料“各方采取紧急措施支持全球经济和稳定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行动计划”可知,全球治理力量的变化是为稳定全球经济秩序,国际关系民主化则侧重政治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通过国家间合作,稳定全球经济秩序,在合作共赢中求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强调国际合作而非国际竞争,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可知,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了合作,说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体系,排除A项;广泛开展合作,不能说明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局势选择走向联合,并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D项;传统金融体系走向崩溃的说法错误,只能说需要完善,排除A项;“主导者“的说法错误,新兴市场国家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并不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排除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是在二战结束后,且新兴市场国家的联合并不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的依据,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两次G20峰会上,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两次提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全球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积极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故选C项;中国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主导力量”的说法不恰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同一地区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经济发展而构建的经济组织,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排除B项;G20属于国际经济合作论,中国的建议有利于协调世界主要国家关系,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针对的不是周边国家,排除D项。
16.【答案】
(1)不同之处:“大西洋时代”:以北大西洋地区为中心;主要通过战争和殖民掠夺形成;以西欧国家为力量中心;
“太平洋时代”:以环太平洋地区为中心;致力于和平交往、自觉交往;以美国、中国、日本等国为核心力量。
(2)地位和作用:中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共同利益一边;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协商合作,与时俱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7.【答案】
(1)特点: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居主导地位;内容涵盖领域广;中外文明交融互鉴。
原因:汉代开放的对外政策;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的统一强盛(汉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特征:对西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经历从被动到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国人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
(3)历史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
评述: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家的友好关系;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成为全球治理共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